
當中國人每年吃掉的雞近50億只時,一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這種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是否安全?一位資深學者揭開了這個公開的秘密——他叫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2005年7月至今,他與他的課題組在山東、內蒙古、北京等多個省份,展開了一項對“養雞場死雞去向”的調查,其結論是:大部分死雞被端上了餐桌。
“養殖戶大都是比較淳樸的農民,他們對死雞的去向都直言不諱——全部賣給了收死雞的人?!笔Y高明說,“在我們調查的養雞場中,進入食物鏈的死雞超過八成?!?br/> 另一個事實也被揭開:大量死雞從禽病醫院流入了市場。蔣高明發現,醫院里的死雞本是雞農帶來讓醫生診斷的——這些可能有疫病的家禽,應該做焚燒或掩埋處理。“但是通過熟人介紹,醫院發現死雞可以賣錢?!笔Y高明說,“于是,賣死雞就成了禽病醫院的生意。現在,每天都有專人到醫院收購死雞。”
無論是去養殖場取貨,還是在禽類批發市場收購,死雞都有一個“再分解”的加工過程。首先是用熱水甚至瀝青燙,再放入褪毛機,最后放在水中浸泡,以去除其身上的淤血。一般人是無法忍受工作的“艱辛”的——在現場,一個剛來不久的小工突然嘔吐不止。
此間的產業鏈已非常成熟。在下游,有專門要內臟的商販,有專取白條雞的商販,還有加工熟食的;其終端就是飯店、熟食店、燒烤攤甚至超級市場,死雞由此進入人們的餐桌。
“對養殖戶來說,也是因為回收成本心情急切讓他們不顧食物安全?!笔Y高明說,“在政府方面,只有禽流感死亡的雞才給養殖戶補償,雖然大部分地區規定了每只補助10元,但是農民要拿到是很困難的。這也并非政府的完全不作為——一個五六萬人的鄉鎮,有30-40個大型養殖場,活雞兩三百萬,但政府工作人員只有三五個人。怎么管理呢?”
“衛生標準往往是擺在那里應付檢查的。”一位養殖戶說,“養殖場里難聞的氣味,令檢查的官員避之惟恐不及,很多時候在外面轉轉就交差了?!?br/> 盡管這些死雞讓人很反感,但可以肯定的是,煮熟的它們不會傳播禽流感。“但動物死后,尸體的腐爛會很快開始,過程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敝袊】到逃齾f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李楓說,“何況死雞往往是病雞,帶有各種傳染性病菌,加工者為了掩蓋死雞的異味,往往又加了過多的添加劑,這對人體的危害更大?!?br/> 據蔣高明調查,很多養殖戶為了讓雞少患病,將磺胺類藥物摻入它們的食物中,甚至使用禁用藥物喹乙醇?!肮S化養殖的雞,每天吃著大量的添加劑、安眠藥、抗生素和激素,養殖者把它們的生命周期由200多天縮短到40天左右?!?br/> 同時被這位研究者嚴厲指責的,還有“集中營”式的養殖方式。在天津、北京等北方城市,記者曾親眼目睹這種方式——至少七八十只雞一直擠在1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里,身體都轉不過來。惟一可以享受自由的,是它們探出籠子的頭。
“嚴重違背生物學規律的養殖,使得這些雞異常脆弱,放個鞭炮都能被嚇死。”蔣高明說,“集約化養殖的雞,不會飛已不是什么令人大驚小怪的事了。但是我這次在肉雞場的調查,竟然還發現了放在地上連路都不會走的雞!”
“很多食品安全問題不是突發性的——不是說,人一吃了就會馬上發病?!币晃幌M者說,“而這種在畸形環境里成長起來的雞,就可能給人體帶來長期的威脅?!?br/> ?。ㄐ?艾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