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土地上鄉間小路,數著星星聽著高亢悠揚的秦腔,這一幕永遠刻在三秦兒女的絲絲縷縷情愫中,如今,兩位身在京城的秦商卻執著地迷戀著續寫這承載著鄉情的記憶。
“朋友們說我身在陽臺洞察世界,我知道,我只是身在陽臺聽秦腔而已。”
尉洪朝,富士康精細組件(北京)有限公司組裝廠廠長。盡管繁忙的工作是管理數千人的工廠,但在朋友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秦腔迷。
“吃飯喝水秦腔,秦腔排在第三位”,尉洪朝這樣形容秦腔在生活中的地位。
與生俱來的愛
生長在關中八百里平川西部的尉洪朝從小就受到了鄉土文化的浸染。那時候小孩子看的書少,而且幾乎沒有玩具,于是從老年人口里流出來的歌謠(當地俗語叫口口)就成了孩子們的最愛。隨著認的字越來越多,小洪朝對壓韻的民間文學興趣一天濃似一天。終于,他從父親珍藏的諸多秦腔戲本中找到了“新大陸”——他發現,戲詞既押韻又上口,于是小小年紀就開始把一出出折子戲背熟了。至今,在他的書架上,依然保留著當年父親收藏的1950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腔音樂》一書。
年少的記憶,像所有黃土地的陜西人一樣,聽著生產隊大喇叭里的秦腔廣播,湊到趕廟會時的大戲臺前,靜夜里的皮影戲將那余韻送到莊稼地包圍的鄉村小院,這正如賈平凹筆下的“八百里秦川一馬平川,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一樣,小洪朝把兒時背誦的戲詞與唱腔終于對上了“茬”。
“那時候,學校午后的大喇叭也是放秦腔, 興趣就這樣種在了心底。”說起往事,洪朝總是深情而又投入。
“官宦家女子真聰明”,說著說著,他就不自覺地哼上了那熟悉的旋律。
大學時代參與到戲曲協會的活動讓尉洪朝真正深入地了解了戲曲的真諦,深埋在心底的記憶被發掘了出來。于是身在北京的他,也開始像家鄉的人們一樣,關注起陜西衛視每周一的秦之聲來。
走上工作崗位,孤身一人在北京的他常常有一段秦腔音樂相陪,那是一段花音慢板。那是秦腔中一段抒情的片段,聽著這段音樂,他好像回到了故鄉黃土地的空闊高遠,悠揚、舒展與放松相伴,于是浮躁的心靈重回寧靜。
從商以后,心中那段旋律時時相伴直到2005年,一次上網改變了他的生活。
那是網上一則京城秦腔俱樂部的活動預報,像是喚起了久違的記憶,又想找到了失散的親人一樣,從此,北京的公園里多了一位唱秦腔的秦商。《花亭相會》、《走雪》、《蘇武牧羊》,一出出折子戲,像是找到回家之門的游子,一下子通過音樂與唱腔傾訴而出。
“漢蘇武在北海艱苦受盡,忍不住傷心淚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