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雛軍注定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象征性人物,就像當年的管金生與唐氏兄弟一樣。這不是因為他像娛樂明星為眾目所矚,而是因為他成為資本市場私人資本玩家終結的象征。說顧雛軍是私人資本玩家,是基于其民間的個體的身份。
中國私人資本玩家縱橫市場的一頁翻過去了,這個隨熊市而來的漫長清算過程,在牛市來臨之時即將落下帷幕,可以預料今后將走向常態監管。但由此帶來的思考與爭議并未終結,其間貫穿著種種對觀念與制度的反省,顧雛軍在法庭上的表現既反映出對民權的尊重與法律的較真,又體現出對規則的傲慢與投資者權利的漠視,令人五味雜陳。或許這就是當下的典型經濟生態:在利益與觀念交錯爭執中市場疾速前行。
清洗是必要的,否則倒掉的就不是顧雛軍而是中國資本市場。我們看到,在清洗私人資本玩家的過程中,對于上市公司、券商、大股東的清算在同步進行。但這并不意味著清洗是全面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付出法律代價的主體更多集中于私人資本玩家,而不是那些擁有資源配置權的機構代表。只要比較一下業已受到清算者的身份,與券商治理過程中的法人主體付出的代價,輕重親疏立判。監管層對大型國企在并購過程中有意無意侵害中小股民利益的行為視而不見,顯示出對市場權貴的容忍力。
建立資本市場游戲規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清除凌駕于規則之上的特權階層的過程,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如此。美國紐約州鐵血檢察長EliotSpitzer以鐵一般的意志,接二連三地向美國資本市場的大鱷AIG、美林、花旗發起攻擊,當這些市場權貴一個個坐上聽證席回答質詢、并不得不把咨詢業務與理財業務分開時,美國的證券保險業、投資銀行、基金等受到震懾,再次接受公平保護所有投資者利益的理念的洗禮。隨安然、世界通訊等丑聞而來的薩班斯法等法律,使美國資本市場根基永固。就在一些人滿足于美國流失上市公司資源的悲憫想象中時,美國公司仍然占據著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價值、風險對沖和創新業務私人股本、對沖基金和風險資本投資的主導地位。上個月,美國市場IPO和并購活動達到6年來的最高峰;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合并,締造一個規模相當于紐約證交所兩倍的交易所;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的自我監管機構正在攜手合作。美國金融市場由于監管嚴厲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以豐厚的業績引導全球資本市場。
不管內資外資、國企民企,企業性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企業都遵守統一的游戲規則。如果因為花旗在世界資本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法律就網開一面,美國資本市場的千瘡百孔指日可待。
回到顧雛軍案中,毫無疑問顧雛軍是曾經的權貴,這才能夠讓游戲規則為我所用,但在注冊資本金時向顧雛軍讓度權力的有關部門不僅沒有成為連帶責任人,反而成為揭黑英雄,卻令人匪夷所思。顧雛軍對于資源一定程度的支配權是有關部門讓度過來的,授受雙方在法律面前并無高下之別。僅止于追究一方的法治理念果真有利中國資本市場規則的建立嗎?
不要說這一案件內在的理念與邏輯已經引發了民眾思維的混亂,看看經濟學界對于該案接近于白熱化的爭論吧,已經退化到了嚴重的意識形態分歧的地步,關于具體的法律條款的追究反而被擱置一邊。在辯護者眼中,顧雛軍是不公經濟規則的可憐的替罪羊,將給中國未來市場經濟發展埋下深重隱患;在反對派眼中,顧雛軍的倒掉意味著市場權貴的失敗與法治的勝利,政府應該將所有的顧雛軍一一繩之以法!
顧雛軍絕食了,還公眾知情權是理由之一。審判者與被審判者的角色如此倒錯是可笑而可悲的,適足以說明市場與法律的混亂狀況還有待于繼續厘清。
中國資本市場遭遇的真正挑戰是權貴市場的土壤還未得到根本改良,法律之網寬狹不同,缺少Eliot Spitzer這樣具有真正獨立品格的執法者,而絕對不是顧雛軍在法庭上的大聲抗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