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問題SD卡被曝光的經過,其實很簡單,完全不至于被搞成一團漿糊。
早在今年7月份,SD卡就出現過一次促銷降價的熱潮,到了本是銷售旺季的十月份前后,市場又出現了反常跌價的奇怪現象。據相關媒體調查到的情況,臺灣市場金士頓SD1G存儲卡的價格當時由138元跌至117元以下,其他品牌還有降幅在25%以上的。在深圳,金士頓、創見等幾個主要品牌的產品在150-160元之間就可買到,分別下降了20-30元。
也許當SD卡出現大面積降價的時候,除了業內人士在犯疑,一貫喜歡便宜的消費者還覺得這是行業進步帶來的福利,并無人產生更多的聯想。
隨后,臺灣電子時報的首次報道,引發了導火索。緊接著“千萬顆問題SD卡拋售中國大陸?”的傳聞出現,各大媒體及網站介入調查使問題SD卡事件的真相被更多暴露。尤其慧榮當茍嘉章接受相關媒體采訪中的一些表態,更是火上澆油。
茍嘉章的話證實了“千萬顆問題SD卡拋售中國大陸”別非包藏禍心的流言,而確實事出有因。
中國數碼相機、高端的手機和電腦用戶緊張起來,原來便宜沒好貨,消費者很能成為問題SD卡的受害者。順利成章,人們下一步關心的問題是:誰家的產品有問題?除了兼容性問題,會不會還有別的問題?這些已經被消費者購買的問題SD卡會不會被召回?消費者的個人損失能否得到賠償?
事態沒有按照人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隨著“SD問題卡”事件的持續升溫,三星、東芝等閃存芯片制造商,臺灣慧榮、擎泰等控制芯片廠商,以及以打假著稱的金士頓等知名跨國公司均被卷入進來。相關媒體的追蹤熱情,各家廠商的“對掐”,給本來就撲朔迷離的所謂“千萬顆問題SD卡拋售”傳聞更蒙上一層光怪陸離的面紗。
不知道眾多使用了SD卡的數碼相機、手機和電腦用戶有何觀感,也不知這場唾沫橫飛的口水戰還將給不明真相的觀眾抖出何等好看的包袱,僅將各方提供的信息綜合比較,已經讓人疑竇四起了。
其中,首先引發了這場混戰的臺灣電子時報前后兩篇報道給人的感覺,是第一等奇怪的。
2006年10月26日,臺灣電子時報以《三星MLC又惹風波控制芯晶片廠忙翻天支援63納米制程不易客戶產品受延誤引爆求償問題》首次披露:由于三星轉產,臺灣控制芯片廠商來不及反應,導致新一代SD卡出現兼容性問題,有可能引發求償風波,此類問題過去也曾發生,但這一次是“最嚴峻”的。該報記者從下游記憶卡和隨身碟機客戶那里得知,這次問題SD卡涉及面相當廣,除了群聯和亮發兩家的產品在MLC晶片支援度上最為穩定,其他的控制芯片廠商都不同程度遇到類似的難題。問題SD卡引起的賠償問題不只是控制晶片本身,也會使上游制造商蒙受損失,相關廠商對來自市場和消費者的索賠問題態度曖昧。盡管問題不時出現,三星電子還是決意發展MLC晶片,三星電子轉產給下游控制晶片廠商帶來更多壓力,“出錯率也相對增加”。
報道還指出,由于MLC制程的SD卡晶片品質較差,如果將寫入次數設定在一次以上,不小心就會造成資料流失。這也是此次問題SD卡出現兼容性問題的主要原因。此外,臺灣多數控制晶片廠商過去的設計標準一直比較寬松,將寫入次數設定在2次以上的習慣性做法也為這次問題SD卡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綜上所述,應該說,臺灣電子時報的這則新聞是相當嚴謹的,其披露的問題也不是很快就可以解決的,否則,它就不會在此后引起那么大的反響。但是僅僅13天后,臺灣電子時報于11月9日再次發表了題為《臺模組廠商:MLC控制晶片問題解決絕無瑕疵品流入大陸》的“辟謠”文章。
臺灣的問題SD卡究竟有沒有流入大陸姑且不論,僅僅在13天的時間內,曾經忙得團團轉的臺灣廠商們就全都能整齊劃一地解決設計更改、配合客戶出貨以及賠償等所有的善后問題嗎?
13天啊,如果臺灣電子時報的第一則報道沒有任何瑕疵,那么輿論監督促進行業自律的作用實在壯觀!
我們姑且相信相關問題廠商的責任感和高效率,相信它們在臺灣時報報道前已經差不多解決了與“MLC控制晶片”相關的技術問題,但是有一點,“絕無瑕疵品流入大陸”這樣的壯舉是13天就能夠實現的嗎?
然而,慧榮公司總經理茍嘉章先生告訴我們,“絕無瑕疵品流入大陸”之說是不可靠的,就在11月9號當天,茍在深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的確有一批不兼容的控制芯片流到市場上,但是數量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多,僅有幾十萬顆”。
臺灣電子時報和有問題的廠商,究竟誰在說謊呢?恐怕沒有人能搞清楚。
水既然已經被攪渾,剩下的就只有各家的表演了,可惜這些表演全部跟積極解決問題SD卡的善后事宜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