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萬明堅到李開復,從周險峰到何經華,“反水”或者叫“叛變”主導著一幕幕商戰的硝煙
現代人把換工作稱之為“跳槽”。把跳到競爭對手那里叫“反水”。
不知什么時候起,業界開始了一場跳槽比賽,看誰的驚險一躍更有力度,影響力更大,更能引起觀者的的驚呼與詫異……
從萬明堅率TCL舊部20多人“反水”——加盟長虹開始,這種業界為之驚心的跳槽比賽就拉開了序幕,到現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2004年4月,原方正集團助理總裁周險峰帶領近30位技術骨干,集體“反水”——加盟海信數碼。一時間,在方正的內部,某些領域的業務受到重大打擊,只是方正“打落了門牙和血吞”,苦不堪言,卻又無法啟齒。
2005年7月,微軟叛將李開復離開老東家加盟Google,業界更是為之嘩然,繼而引發了兩大互聯網巨頭之間的曠日訴訟,雖然最后此案以秘密和解的方式了結,但留下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直到今天,美國法院判定“李開復不得再在微軟挖人”的判決繼續有效。2005年12月21日,曾擔任戴爾亞太區總裁的阿梅里奧(William Amelio)加盟聯想,并接替沃德(Stephen Ward)成為新聯想的總裁兼新CEO,此門一開,立即打通了戴爾多名高管的集體叛逃之路。
2006年8月17日,戴爾中國區總裁麥大偉從戴爾閃電離職。第二天,即8月18日,聯想發布消息,麥大偉正式加聯想,成為聯想亞太區新任總裁。與此同時,與麥大偉一同加盟聯想的還有戴爾公司日本方面負責人阿曼諾,阿氏在聯想得到的領地是聯想日本有限公司總裁。這些叛將直奔對手陣營,可以想像它將給戴爾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2006年12月,曾經身為用友總裁的何經華先生也不甘寂寞,在離開用友一年多后,還是直奔用友的冤家對頭——金蝶的懷抱,得到了CEO一職,此舉再一次引發了業界的無窮想象。
盡管用友與王文京立即發了一份賀電,祝賀何經華的新職位,同時,也不忘在賀電中重申了用友在國內軟件業的霸主地位。但是,業內人士分析,金蝶此舉用意深遠。如果說,2006前的中國軟件老大是用友無疑的話,那么,在2006年之后,兩強并爭、逐鹿中原的序幕已經拉開……
跳槽的三個經典樣本之一
萬明堅:功高則蓋主
時間回溯到2004年12月19日,寒流侵襲下的廣州,一片蕭殺。
此時,TCL集團正召開董事會擴大會議,集團中層以上干部全部參加,會議的內容只有一個:TCL手機業務掌門人萬明堅辭職。第二天,即12月20日,TCL發布公告,稱萬明堅“因為健康”原因辭職,一代“手機狂人”終于“閃電下課”。
1994年加盟TCL的萬明堅,在1999年之前給人的印象一直是一個狂熱于研發的工學博士。1999年,萬明堅在李東生的支持下,拿著集團的8000萬元資金和李東生的期望踏上了手機研發之路。2001年,萬明堅不負眾望,以TCL手機業務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的佳績一舉奠定了TCL在手機市場的江湖地位;2002年,TCL手機銷量更是突破了600萬部,在TCL集團當年15億元總利潤當中,萬明堅掌管的TCL移動公司貢獻了12億元;2003年,TCL通信的銷售收入則達到了82億元,從而贏得手機狂人的稱號。
然而,隨著TCL手機業務的發展,“狂人”萬明堅就與李東生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
一個典型的事例是2002年,在TCL集團老大——李東生沒有參與董事會議的情況下,TCL通訊發布公告,宣布推選萬明堅為TCL通訊董事長,李東生由董事長變為副董事長。隨即,萬明堅以TCL通訊董事長的身份對外界表示,TCL手機將在2003年包裝運作上市,目的地首選香港。
這個決定與當時李東生圖謀已久的TCL集團整理A股上市的計劃相沖突。
2004年1月30日,TCL集團正式通過換股的方式,取代TCL通訊在深圳上市,伴隨著換股的成功和TCL通訊的退出,李東生名正言順地出任上市公司董事長,重新使自己在名義上和實際上都成為TCL集團一把手。此次上市融資25億元,萬明堅一直堅持的TCL移動分拆上市計劃則被束之高閣。

事實上,TCL手機業務連續4年的高速增長,每次增長都在100%以上,這種風頭早就蓋過了李東生本人,功高則蓋主,萬明堅的結局可想而知。
清理萬明堅的時候終于到了。
進入2004年后,洋手機的反撲和行業整體的下滑,使得一向以業績說話的“狂人”萬明堅受到了空前的壓力,曾經創造了“系統戰必勝”理論的“萬博士”似已成強弩之末,萬明堅經常受到這樣的質問:“TCL今年的業績如何以萬博士的系統戰必勝理論解釋?”
2004年3月2日,TCL集團董事會第15次會議在香港召開,會上重新任命了新的TCL管理團隊,除了李東生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外,任命袁信成為高級執行副總裁,而萬明堅等其他4人任高級副總裁。這也使萬明堅在TCL集團的排名落在袁信成之后,萬明堅在TCL集團的權力被削弱直至出局。
被解辭后的萬明堅,率舊部20多人低調加入長虹麾下的國虹通訊,這是一家合資公司,注冊資金2億元人民幣,其長虹持股45%,廣東長虹、江蘇長虹分別持股30%和25%,萬明堅率舊部加盟長虹,生產高端手機,與TCL形成正面競爭。
萬明堅的跳槽屬于典型的功高蓋主型。試想,每一次萬明堅回到TCL都受到了員工的夾道歡迎,高呼“萬歲”的場面時有發生,如果你是李東生,設身處地,你又會作何感想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如果連酣睡都不能容忍,那么想爭兵權并取而代之的行為則更是難以想象,所以,萬明堅的結局不言而喻。
這也許是日后萬明堅低調入長虹的重要原因。
跳槽的三個經典樣本之二
李開復:身在微軟,心在中國
2005年7月19日,一個令微軟和比爾·蓋次憤怒的日子。
這一天,Google宣布:“李開復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并將負責Google中國研發中心的運營”。此言一出,業界嘩然,微軟更是大為震驚,蓋次甚至親自跑到李開復的直接上司雷斯特副總裁那里去咆哮:“你的部門里到底還有多少人想離開?”可見,李的離去,在微軟造成了多大的震蕩。甚至,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都聽到了比爾·蓋次的怒吼。
隨即,微軟一紙訴狀,將Google和李開復一并告上微軟總部所在地——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帝王縣法庭。因為一個人的跳槽,終于讓兩家世界上最具影響的互聯網公司面對面的開“火”了。
很長時間以來,李開復就是微軟中國研究院(以下簡稱軟院)的代名詞。因為他創辦了軟院,也是因為他軟院才得到了發展,并使后者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的研究院之一,甚至連比爾·蓋次都多次重申,微軟最優秀的研究中心在中國,現在為微軟服務的最杰出的人才很多都來自于這里。
正是因為軟院(后來升格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杰出成就,2000年李開復榮升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奉調到美國工作,成為微軟高層里職位最高的華人。
但,悲劇就在這里埋下。
從內心里說,李開復對微軟還是極為認可的。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微軟在中國的業務時起時伏,加上李身在微軟總部,沒有了如魚得水的感覺,這也為日后李開復“反水”埋下了隱患。
離開了中國,李開復有如希臘神話中的安泰離開了大地,即便身居高位卻再也找不到感覺了。Google插足成功,正是看準了這個弱點。
自1998年以來,李開復就在中國各高校巡回演講,網羅人才。演講內容不僅涉及純學術的計算機研究、科學、教育等,更多的是教導中國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在給中國大學生寫信的同時,李開復還開辦了針對中國大學生的網站,現在他的網站上每月有超過10000人來訪。有時,李也網站上回答問題,形成互動。在年輕一代的學子心中,李開復一度就是他們的楷模。
其實,在5年前李被奉調美國時,這場跳槽就已經注定,只爭早晚。李雖然身在西雅圖,然而,他更關注國內的發展,甚至一直就在暗中尋找回國的機會。也許,只有回到了中國,李開復才有一種真正的成就感,而這一切,微軟的“老爺們”卻一無所知。
2005年5月的一天,李開復打開新浪網,Google要建中國公司的字幕立即躍入眼中,李開復大為驚喜,當即與自己的舊識——Google CEO 埃里克進行了聯系,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果然,埃里克不負所望,立即安排了所有的面試??偛?、副總裁、以及Google的創始人,一個都不拉下,該見的李開復全都見了。
面試之后的李開復并沒有立即作出承諾,而是展開了一場調查。調查Google是不是其描述的那樣,有沒有必要值得自己冒險一跳。
現在,Google在中國的各項業務正全面展開,微軟的起訴也秘密和解。
李開復事件從反面來看,一方面表明微軟作為一家有影響力的公司在全球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微軟內部的管理出了紕漏。從吳士宏離開微軟算起,以及唐駿的反叛,到現在的李開復跳槽,多少都說明了一點問題。
作為一個將理想和事業都寄托在中國的人,讓李開復離開自己的土地,多少說明了微軟官僚們的失察。
跳槽的三個經典樣本之三
何經華:曲線過渡
“加盟Siebel Systems只是一個曲線過渡!”
二年前,當何經華從用友離職,進入Siebel Systems,有人就預言。
一語成讖!一年多后,何經華再次跳槽,這一次,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地所在。
2006年12月10日,金蝶軟件公告稱:“何經華將從2007年1月1日起擔任集團CEO,創始人徐少春繼續擔任集團主席,并兼任集團首席架構師”。何經華曾在2002年4月至2004年10月擔任用友公司總裁,后因“個人原因”離職,選擇了Siebel Systems——一家外資企業,出任其大中華區總經理。
現在,何經華終于又回到了自己的運行軌道。
高燃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當初,何經華離開用友,與王文京肯定達成了某種禁業協議(不能進入金蝶,為期一年),現在,這個協議失效了。”
在業界看來,何經華有豐富的公司治理和運營管理經驗,其董事長徐少春先生雖然沒有王文京老道,但為人平和易處,何與徐搭擋可以揚長避短,為最佳人選,他倆走到一起,只是早晚的事。
現在,何在Siebel Systems等國際公司工作的背景,對于正在籌謀海外的金蝶來說,何其寶貴。在業界,一直流傳著“南金蝶北用友”之稱,現在,金蝶要借香港上市公司這塊跳板,縱身一躍,進入一個新的平臺。
此外,金蝶雖然與用友,兩強爭天下,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在ERP高端市場上,金蝶不如用友,這也成了徐少春的一塊心病,要想逐鹿中原,與用友一較雄雌,必須在ERP高端市場有重大突破,這些,都是徐少春所渴望的事情,何經華的加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2006年11月以后,徐少春就頻繁地與各大企業老總見面,并分別在深圳、上海和北京舉行了“中國企業高層論壇暨個性化ERP應用成果展示會”,與蒙牛集團、招商局集團、分眾傳媒、金威啤酒等5000家企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溝通,并獲得了熱列的響應。
金蝶此舉,目的只有一個:撒網捕魚。
從1993年金蝶成立以來,走的都是順風道。1996年,金蝶在國內首個推出Windows版財務軟件,這在當時“DOS主導”的時代,金蝶軟件的問世,有如平地春風,一夜之間,脫穎而出;隨后,IDG國際風險資本投入2000萬元人民幣,使其快速轉型,并推出管理軟件K/3;2001年2月在香港聯創業板上市,2005年7月轉入主板。
一個快速發展的軟件新星。
作為一個IT人物,金蝶無論是何種方式將何經華收入麾下,肯定是一件業界轟動的事情,這就如2004年用友宣布何經華離開一樣。在中國管理軟件市場,何經華本身就是一面鏡片,折射了中國軟件發展的歷史。
作為同為O型血的何經華與徐少春來說,這一次雙方握手言歡,無論是早有預謀也好,還是曲線過渡也好,雙方皆大歡喜。而對于王文京來說,則多少顯得有些遺憾,畢竟將一名熟知用友的“將帥”之才送到了敵對的陣營里,這種感受或許只有王文京本人才能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