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張寶全就在EVD與電影這兩根鋼絲上旋轉。
早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師從著名導演謝飛,并于1992年畢業。據說,張在畢業之后即失業,既沒有人來投資他拍電影也沒有找到他合適的劇本,一怒之下,張寶全就拋棄了導演這個行當,南下海南,成了一名炒房者。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為張氏日后進入北京地產界積累了寶貴而難得的經驗。
藍光之爭
無論是作家也好,還是書法家也罷,真正讓張寶全著實在媒體面前“火”了一把的是關于中國EVD產業的利益與標準之爭。
相比于與其他標準,中國的EVD產業可謂命運多舛,從它問世的那一天起,就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先說外患,日本兩大巨頭索尼和東芝各率領一個DVD陣營,并各自拿出了自己的標準體系。具體是:索尼為龍頭的企業代表藍光DVD,東芝則代表HD-DVD,在兩強爭執不下時,中國不失時機地推出了自己的DVD標準即后來鬧得沸沸揚揚的EVD。
憑心而論,三個標準各有優劣。藍光DVD售價昂貴,每臺約8000-10000人民幣,優點是容量大,可儲4部高清DVD影片;HD-DVD次之,可儲2部,價格在4000-6000之間;EVD只能儲1部,價格700元。三種標準可謂各有短長,但對于這個“標準主導產業”的時代來說,掌握了標準就意味著誰將控制巨大的財富。
所以,無論是索尼的藍光DVD,還是東芝主導的HD-DVD,以及中國推出的EVD,都想成為未來的標準,正是因為背后蘊藏了巨大的利益所在。
作為索尼與東芝來說,兩個標準都有自己巨大的財力作為后盾,反觀中國的EVD標準,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如一團霧水。最初擁有該標準的是北京阜國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阜國數字),其總裁是郝杰,但由于財力所限,阜國數字無法將EVD推上與索尼、東芝同臺競技的歷史舞臺,這就是業界一直渲染的“藍光之爭”。
這個時候,輪到張寶全上場了。
結盟與反目
2004年7月的某一天,在一位朋友的牽線搭橋下,張寶全與EVD標準擁有者和研發者——阜國數字總裁郝杰會面了。
據說,這個會面只用了短短的10分鐘,郝杰就將張寶全說服。
很快,兩方同意合作,并簽署了相關文件。接著,雙方進入了緊鑼密鼓的前期運作,計劃投資2億元注冊并成立今典環球數字技術公司(簡稱今典環球),張寶全擁有新公司80%股份,阜國數字擁有剩余的20%股份。合約還注明了張氏獲得EVD格式在光盤內容制作方面和數字影院、VCD點播“惟一的不可撤銷的授權”。
這樣,張寶全就被郝杰拉入了EVD陣營,也成了日后兩人反目的起點。
其實,張寶全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EVD有自己的三重加密方式,在防盜版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從理論上計算,用計算機解開密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時間會在100年以上,甚至更長。正是這種完美的加密防盜優勢,讓張寶全覺得“把我2000年想基于網絡技術來做數字電影的所有問題全部解決了”。
張氏仿佛看到了無窮的商機正向自己撲面而來。
就在今典環球成立后不久,張寶全發現阜國數字將EVD又授權給了盛世龍田,從而導致可以從網上下載EVD電影,這對想獨自占有EVD的張寶全來說,無疑是無法接受的,雙方從此交惡。
一邊是企業利益的博弈,一邊是國家標準的博弈。

2005年2月23日,經過努力與斡旋,中國信息產業部終于頒布了《高密度激光視盤系統技術規范》(即EVD),并宣布它將成為中國電子行業推薦標準,張寶全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此時,EVD的前途也似乎一片光明。
標準的頒布意味著財富的重新分配,同時,也加深了兩人潛在的矛盾與利益博弈。
攤牌的時候終于到了。
郝杰攜EVD標準與英國NME公司合作的消息一經媒體披露,張寶全毫不示弱,并借助自己與媒體的良好關系立即炮轟阜國數字,甚至宣稱“阜國數字作為EVD標準和商標的所有者,如此作為無疑是將國家標準賣給了英國人。”
先聲奪人,這是張寶全一貫的作風。
張氏隨即派人調查英國NME公司,甚至向媒體發了一封“關于NME公司真相”的電子郵件,以此來打擊郝杰和阜國數字,雙方由此矛盾進一步公開化。接著,盛怒之下的張寶全又拋出了撒手锏,向媒體公布了自己與阜國數字進行合作的合同細節。對此,郝杰則回應說“張寶全沒有權利過問阜國數字和EVD的事情”。
最后,張寶全停發了郝杰等人的工資,并且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查封清點阜國數字的賬目。一個月之后,張寶全赴美參展,郝杰則被刑事拘留。
一段美好的合作以悲情的方式結束,令業界唏噓不已。
作為郝杰來說,因為EVD一事,聯盟未成,最終險些讓自己深陷囚籠,的確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

顛來倒去
2006年10月底,對于新任EVD產業聯盟籌委會秘書長張寶全來說,是他榮膺新職后最忙乎的幾天。
用張寶全自己的話說:“這兩天我先后走訪了創維、TCL等15家碟機企業,到12月6日我們的產業聯盟在北京正式成立時,創維等企業都將推出自己的EVD2代產品。”
無論如何,在EVD一戰中,張寶全還是取得了預期的勝利。
據資料顯示,張寶全的今典集團以5220萬元的代價,拿下了阜國數字87%的股權。EVD專利所有權雖然歸阜國數字,但是使用權卻落在了今典集團,如今的今典既是內容集成商,也是技術提供商。媒體資深人士許岱威對此評論說:“無論是巧取還是豪奪,有些人的目的總算是達到了”。
但是,這場曠日持久的股權之爭,不僅消耗了張寶全的大量精力,也一度讓整個EVD產業陷入了困頓和迷茫,雖然張寶全最終拿下了阜國數字并擁有了EVD的使用權,但整個過程被業界看得一清二楚,加上張氏風風火火的行事風格,許多人對EVD產業甚至產生了懷疑。
在這期間,由于市場方向不明,以及EVD本身諸如內容提供商、碟機企業、中間渠道商等都在觀望之中,無奈之下的張寶全,只好回過頭,將主要精力回歸到EVD數字影院上來。一段時期之后,張氏又發現,EVD數字影院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需要更龐大的資金來支撐他的“數字影院”夢想,一番折騰之后,張寶全再一次調頭,重新揀起了沉寂了許多日子的EVD產業。
這一次,促使張寶全調頭的力量來自日本。
重磅炸彈
2006年10月9日,日本東京DVD論壇發布了針對中國(大陸)地區的HD-DVD初步格式規范。

隨后,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表示,基于HD-DVD標準研究的調制解調碼也將完成,所有的技術指標測試均已達標,中國企業可以按此標準生產中國版的HD-DVD高清影碟機。在此之前,長虹、夏新等企業均明確表示,將在2007年正式推出自己的HD-DVD高清影碟機。
一石激起千重浪。
長虹、夏新的表態,無異于讓張寶全的EVD如意算盤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果HD-DVD標準真的被中國所有碟機生產企業所采納,那么,張寶全多年來的明爭暗斗就如一場鬧劇,新的HD-DVD標準一經面市,就會挾諸多優勢將EVD擠出市場,這一點,張寶全比誰都明白。在此背景下,張寶全只有火線招兵,尋找更強有力的支持者。
這樣,2006年10月15日的EVD產業聯盟會議應運而出,國美黃光裕一躍而登上聯盟主席寶座,在張寶全看來,這實在是一個無奈之舉。誰讓自己人微言輕,沒有黃光裕的影響力大呢?
還好,鑒于張寶全前期的奔走與努力,籌委會給了他一頂“秘書長”佳冠。
但是,對于這場暗藏諸多利益博弈的E盟,從一開始就不被人們所看好,甚至有人說,這只是有關EVD的又一場表演秀。
不管怎樣,該走的過場還得要走下去。
2006年10月31日,張寶全與EVD產業聯盟副秘書長、上海晶晨董事長鐘培峰一起來到深圳,游說當地企業。
上午,張氏與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會晤;下午,會同鐘培峰在深航大廈召開推介會,據說參會的有創維、TCL、萬利達、海爾、奇聲、清華同方等13家碟機企業均對EVD2代表示支持。
11月1日,張寶全與TCL集團高層就EVD2代上市細節一一研討。此外,此前投靠HD-DVD陣營的長虹、夏新又開始回心轉意——均表態支持EVD2代產品。
情況似乎又在向張寶全以及E盟方面傾斜。
然而,好景不久,12月5日蘇寧電器黑電事業部總經理李斌就拋出了重磅炸彈:“EVD2代是一個標準的假高清產品。”
答案
盡管張寶全沒有正面回答EVD2代的真假問題,但從此可以看出,多災多難的EVD現在只是麻煩的真正開始。
記者隨即對李斌進行了采訪,李斌明確表示,他們(蘇寧)不會支持這種假高清產品,但會支持真正擁有1920×1080 高清影碟機。
業內人士分析,如果在EVD真假問題上得不到統一,有可能在國內就會產生兩個DVD陣營,一個是支持EVD2代的假高清聯盟,一個真正的高清影碟聯盟。如果國美主導前者,有可能蘇寧主導后者,但是,關于此李斌沒有正面回答。
撇開真假之爭不說,目前EVD最大的盈利困擾還在于內容。這些內容商主要包括CCTV電視制作總公司、中影、中凱等,為了讓這些內容商加入E盟,張寶全可謂用盡了心思。
據來自E盟方面的消息,2006年底,EVD碟片專賣網將正式開通并形成連鎖,網上可提供至少300部高清影片,并全部擁有版權。與此同時,首批EVD碟片專賣店也將出現在國美電器全國門店內。此后不久,精彩無限FAB音像連鎖的全國200家門店也將陸續設立EVD碟片專賣。
這一次,張寶全將黃光裕拉入EVD陣營,增加了勝算的籌碼。
張寶全向媒體表示,EVD聯盟將利用上述專賣店設立“高清影片加油站”,同時各家電廠家的經銷點也可加入此列。消費者可以用U盤、移動硬盤等,以每部5-8元左右的價格現場拷貝高清電影,然后插在平板電視上欣賞。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接受采訪時說:“僅創維一家,在全國就擁有1萬余家經銷點。哪怕有1/5的經銷點建立EVD高清加油站,也意味著全國將一下子增加了2000家EVD網點。如此龐大的網點,對EVD內容商和硬件商而言,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這正是張寶全所期望的“錢”景。
張氏甚至認為,搞“加油站”比賣正版DVD更賺錢:“目前市場上有250萬臺EVD機,高清電視500萬臺,一張碟片只要10%人購買,賣出30萬張,每張獲利3元,就是100萬元。反觀好萊塢碟片市場,一張正版碟片的利潤還不到10萬元,由于盜版和網上下載,正版DVD的市場份額從10%下降到了目前的7%,也就是7萬元上下。”
“如果每個城市的小區內都建一個EVD加油站,每套設備賣3000-5000元;每下載一部電影要收5-8元;再在全國建10萬家數字影院,每套設備賣40萬元;每家數字影院同時賣EVD硬件和軟件,又多了10萬家EVD專賣店,麥當勞和肯德基全球的門店加在一起還沒有它的一半多。”這正是張寶全夢想的財富途徑。
難怪乎,張寶全不惜一切代價地將阜國數字控制于自己的手中,在這里似乎找到了精確的答案。
矛盾深深
盡管這個冬天E盟鬧得滿城風雨,但業內普通認為,中國的EVD產業在過去兩年內已經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時機。現在,若不迅速奮起直追,迅速統一戰線,這種曠日持久的內訌很可能最終讓中國的EVD產業流產。
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陸達說:“HD-DVD無論在光盤容量上,還是編解碼技術上,都比EVD標準高出很多,從長遠來看,紅光陣營的EVD是沒有前途的。”
明知紅光陣營的EVD沒有前途,但為什么還要孤注一擲呢?那就是賭徒心態占了上風。一方面是賭國家有關部門對紅色陣營的EVD傾力支持,另一方面是賭在藍光時代真正到來之前大撈一把,兩種心態的結果,成了今日EVD騎虎難下的局面。張寶全在拉攏國內企業的同時,還將矛頭對準了索尼引導的藍光陣營以及東芝引導的HD-DVD陣營,他堅持認為:“那些(指“藍光”陣營)碟片投入成本高,3-5年內難以盈利。”
對此,索尼進行了反擊:“索尼的高清戰略是全領域的,從藍光DVD到PS3,從平板電視到高清攝像機,雖然目前價格偏高,但我們擁有技術和專利的優勢,一定會后來居上。”
看來,內憂外患將張寶全困在了這個前途不明的EVD產業上了。
2006年12月1日,張寶全向媒體透露:“EVD聯盟企業將于2008年后相繼停產DVD碟機,屆時EVD將徹底取代DVD。”此言一經爆料,再一次引起了業界的軒然大波。
記者隨即與新科、長虹、海爾、夏新等碟機生產大戶進行了求證,四家企業都予以了否認,普遍認為“一下子停產DVD不符合企業利益,企業將會根據市場需求同時生產DVD和EVD。”長虹數碼科技公司總經理寇化夢說得更加直接:“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
作為中國另一家大賣場——蘇寧電器黑電事業部總經理李斌接受采訪時說:“前一段時間,就有人認為液晶將替代傳統CRT彩電,各大廠商將要停產CRT彩電,最后證實只是一個謠傳,而且這種說法只會擾亂市場環境。”
2006年12月6日,E盟會議在北京召開,這一次改成了“2008年EVD在中國基本替代DVD”,一字之差,概念大不相同。此次會議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E盟主席黃光裕并未出席此次會議,全國20多個碟機廠家也只來了兩個代表,這說明E盟內部依然矛盾深深,并不是張寶全所想象的如此簡單。
泡沫隨之破滅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位“成功”商人的足跡。
1988年,一名31歲的年輕人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據說是筆試第一,成為謝飛的學生。4年過去,畢業即失業,年輕的導演不得不改行謀生。首先在科委系統下面的一家公司里謀職,但好景不長,公司出現了資金危機,解體了,張寶全又成了無業者。
當時正值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不久,個體戶、創業潮方興未艾,“頭腦靈活”的張寶全,利用在科委系統那家公司結下的關系網,與工商銀行下屬一企業聯系搞開發,從此,平步青云。
那是一個顛狂而失去理性的時代,中國的海南有如一塊風水寶地,奇跡頻出,財富的神話不停地在這里上演,張寶全自然不甘人后,帶著巨額的資金來到了海南。當然,錢是銀行的,張只是來“練手藝”的。
當時的情況是,先期進入海南的炒房者,都已經是腰纏萬貫,而像張寶全這樣的后來者們,只有揀剩下的“饅頭”,倒買倒賣的投機戰術成了當時惟一的選擇。
“我是92年8月份注冊完公司的,進入海南的時候已經很晚了。我們沒有資金也不可能一來就大干快上,為了減小風險,只能搞短平快的轉手買賣。”張寶全事后承認。這種左手倒右手的手法,學起來很快,因為張寶全身后的公司大有背景。只要張寶全找到了買家,然后利用銀行的資金,再去找上游的土地,雖然賺不是太多,但還是能混日子,關鍵是風險小。
也許這種日子隨著海南地產泡沫的到來,已經變得越來越艱難了。
這時,張寶全見大量的糧食和貨物進出海南,覺得有機可趁,趕緊成立了一家海運公司,買了一些二手船舶,據說“很順利”。但與同時在海南發展的馮侖、潘石屹等人相比,張寶全似乎更“花”,前者專注于地產,而張寶全卻在幾個行業之間徘徊,這注定了張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沒有馮、潘兩人專注。
事實上,后來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1993年國家對金融系統進行整頓,海南房地產泡沫隨之破滅。張寶全只有將手中的項目打包處理,至于虧損了多少,沒有人知道。但據業內人士分析,當時從海南撤回大陸的公司,除了早先賺到了錢的除外,后來進入的公司沒有一家是不虧損的。
禍不單行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1993年下半年過后,隨著金融業的全國整頓,張寶全的海運公司也大受影響,但考慮到當時撤退,成本太高,只好一邊打理海運公司,一邊回撤北京,等找準了時機之后,再將海運公司賣掉。
中央在對銀行系統清理整理的同時,也對很行下屬的實業公司進行了撤并,此時,擺在張寶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全身而出,要么回購銀行手中的股份,張寶全選擇了后者,出資回購了銀行手里的股份,一躍而成公司的大股東,從此,正式步入商海,將早年自己的的導演事業與電影夢想拋之腦后。
回到北京后的張寶全,揀起了房地產的老本行,但是,公司的開發資質問題此時又成了一個新問題。
1995年的北京房地產市場有如一塊塊自留地,地方保護主義很嚴重,凡是北京以外注冊的房地產公司,都被看成“外地公司”,要開發房地產,必須和“本地公司”聯合。而那時北京有征地權的“本地公司”只有10家,基本上都是房管局、建委的下屬企業;有開發權的企業不多。
張寶全當時看中了西直門電影學院旁的一塊地,想在那里開發,就與當時北京一家規模較大的房地產公司合作,具體方式是“張寶全的公司掛靠在它下面,給10%的干股作為回報”。開始倒還順利,等到張寶全籌備了一段時間,對方又開始反悔,主要是對張寶全不信任,原因不言而喻,對于從未開發過樓盤的張寶全來說,弄砸了拍拍屁股可以走人,債務卻要房地產公司來承擔。
無奈之際,該公司一位副總鬧離職,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且有開發權,雙方一拍即合,張立即將報告捧上,并蓋上對方公司的公章以對方的名義報了上去。
很快,立項報告批下來了。不過,項目落在了對方公司的名下。
張寶全興沖沖地去拿批文,這時,對方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我們已經完成了立項,歡迎你來跟我們合作……”
雖然張寶全最終拿回了自己的項目,但是這一次委身人下的教訓讓他記憶猶深。
最終欲望
從一個電影人開始,到炒房者、海運代理、地產商人、EVD產業,然后又回到影院帝國,張寶全心中的電影情節總是揮之不去。從純藝術的角度來看,這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商人,這種朝三暮四或許注定張寶全永遠只能在二流與一流之間徘徊。
早在2000年,張寶全還在開發空間蒙太奇大廈時。事業剛剛起步的他,手中有了一點票子,心中的電影夢想又蠢蠢欲動。當時正是網絡泡沫大膨脹時代,張寶全開始打起了網絡數字電影的主意,他要把空間蒙大奇大廈打造一個數字電影大廈,甚至連空間蒙太奇的承重標準都是按每平方米1100公斤來設計的,而不是普通寫字樓的220公斤。
張寶全說:“那時候我們光纜都鋪了,設計了外墻屏壁,最花錢的就是對電的預留。因為機房控制中心必須要有自發電,斷電恢復不能超過零點零幾秒”。
但是,張寶全過熱的頭腦再一次被現實的涼水澆了個清醒。很快,他就發現網絡數字院線在安全、發行、防盜版以及成本控制等環節,遭遇到越來越多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幾乎是無法解決。
惟一的結果就是,體面的給自己找個臺階下來。
現在,在房地產做得不盡人意,EVD命途多舛時,張寶全又將目光放在了電影夢想了。
張寶全說:“接手華納的消息我不會評論,但是我們在上海市場會采取多種渠道推進我們的戰略,我們也會考慮跟上影合作,也可以跟其他的合作伙伴合作,也可以考慮獨資,也可以合資,總之評估下來我們覺得可行的項目,我們就會去實施。”
從作家、書法家、電影導演、炒房、做海運企業、賣樓盤、EVD聯盟等,再到做影院在線,這個自稱嘗試了中國所有職業的男人,似乎在每一個職業上都做不是很成功,而且有一些甚至半途而廢。但是,有一點,他似乎已經掌握了操作項目的精髓。就是,現在無論張寶全做什么,都會邀請一大批的媒體記者,先把風給放出去。無論天空里有沒有鳥兒,先放一炮再說話。
從做地產的時候起,張氏就渴望做一個地產業的霸主;做EVD時,想統一全國的碟機企業,成為一個新標準的擁有者與受益人,進而成為這一產業的巨擎;投資影院在線,剛剛開始就要在全國做十萬家豪華影院,這樣的“大氣”也許只有張寶全這樣的人才能說出口。
經歷了這么多的挫折之后,現在的張寶全還有一個新的夢想:就是要利用EVD的連鎖優勢,將全國的影院在線連接起來,再將上游的電影制作企業進行整合,最后形成一個從影片制作、發行、播放等一系列過程的龐大產業……
正如一位資深影評人所說:“作為一名學過導演的人來說,如果有生之年不拍一部電影是死不瞑目的。”
或許,這就是張寶全的最終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