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近30年來,許多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少革命老區通過國家支持和自身努力,一方面實施人口“內聚外遷”和勞務輸出戰略,另一方面依托老區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和特色產業,擺脫了貧困,有的還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總體看來,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仍處在相對落后的地位,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很大。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在新的發展時期,其主要標志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與地區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以工支農,以城帶鄉”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正在成為黨和政府的共識、行動指南和政策依據。這對老區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一種福音和機遇。老區應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在原有發展基礎上,結合各自特點和條件,謀劃新時期老區發展的新思路,實現老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首先,要樹立新時期革命老區發展的大局觀,指導老區發展。老區的發展僅靠老區自身力量是不夠的,對于這一點,需要進一步形成共識。在全社會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新時期,相關地區和部門要有這一全局觀和大局觀,將老區的發展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加快老區發展的大局觀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在區域發展規劃、組織領導與協調、干部績效考核、財政與資源配置等方面得到切實體現和貫徹落實。
其次,要創新老區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按照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大力發展老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和專業中介組織。要完善老區勞動力轉移、遷移和土地流轉的政策,推進農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要鼓勵老區農民利用當地資源投資發展二、三產業,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農民個體或股份制的旅游業、休閑業的發展。要用科學發展觀考核業績。不僅要用經濟發展指標,而且要用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社會和諧穩定指標和老區居民脫貧致富等指標綜合衡量老區發展業績和干部政績,并對在老區工作的干部實行輪換制度,對長期在老區工作,做出特殊貢獻的干部,應予獎勵,優先安排使用。應突破老區的傳統行政區劃體制,探索適合老區發展、人口集聚的行政區劃設置標準、組織模式與管理體制,變老區人口的自然分布為經濟分布,加快老區新型城鎮體系建設。
再次,要科學制定新時期老區發展戰略。我國老區分布廣,有共性,也有差異性。因此,制定老區新時期發展戰略,既要從我國經濟社會所處的新時期背景出發,又要從自身的實際和所處的周邊區域環境條件出發。以浙江省的四明山老區為例,該老區地處經濟相對發達的浙江寧波余姚市,他們的發展戰略主要涉及七個方面,即:“內聚外遷,脫貧致富”的移民發展戰略;“兩鎮帶動,新型農村”的以鎮帶村戰略;“三產優先,特色農業”的產業發展戰略;“十字連通,分步推進”的基礎設施戰略;“保護利用,高效生態”的環境友好戰略;“以人為本,和諧共處”的社會發展戰略;“內外結合,互動共進”的外部支持戰略。目前,這一戰略的實施效果較好。(作者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