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城鎮帶動、工礦支撐、生態家園、旅游拉動、移民搬遷、凝心聚力七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模式,使農民的生活有了新的提高
近兩年,山西省晉城市委、市政府從解決當前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著力抓了一些事關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和農村發展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新農村建設的整體進程。
在2006、2007兩年分別重點抓了100個示范村、100個達標村和100個移民搬遷村的建設。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典型。
七種模式各具特色
全市上下搶抓機遇,加強組織領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初步創出了現代文明、城鎮帶動、工礦支撐、生態家園、旅游拉動、移民搬遷、凝心聚力七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模式,全市農村的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現代文明型。以東四義村、山耳東村為典型,這些村經濟實力雄厚,基礎設施完備、村莊建設成型、社會事業進步,已經達到寬裕型小康標準,目前正在按照“生產發展可持續、生活寬裕求公平、村容整潔城鎮化、鄉風文明促和諧、管理民主聚人心”的要求,把城市文明逐步引入農村,使新農村建設的內涵不斷提升。
二是城鎮拉動型。城區和澤州縣靠近市區的部分村都屬于這一類,他們充分發揮區位地緣優勢,大力拓寬面向城鎮生產生活服務的領域,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實現經濟社會城鄉對接。
三是工礦支撐型。依靠煤炭資源發展起來的村基本屬于這一類,他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逐步實現資本積累,以工補農,大力發展能夠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農字”產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日臻完善。
四是生態家園型。依靠蠶桑業發展的陽城縣張莊村,依靠林果發展的陵川縣嶺常村等屬于這一類,他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注重環境保護,以生態農業、清潔能源、循環利用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從根本上為農民長遠發展創造廣闊空間。
五是旅游帶動型。以皇城村、錫崖溝村為代表,這些村具有濃厚的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按照“從長計議、因勢利導、開發利用、輻射帶動”的思路,他們充分挖掘“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潛力,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借力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六是移民搬遷型。2006年實施移民搬遷的115個村都屬于這一類,這些自然條件惡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吃水難、就業難的山區村莊,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幫扶”和“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原則,選擇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經濟社會發展空間較大的村莊,實施整體搬遷,建設幸福家園。
七是凝心聚力型。澤州縣劉軒窯村,陵川縣楊村都屬于這一類,他們靠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創造力,靠科學管理、民主管理,靠支部書記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靠勤勞樸實的民風,克服困難、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
正確處理五種關系
一年多來,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晉城市委、市政府堅持正確處理好五種關系,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農民擁護、給農民帶來實惠的民心工程,為構建和諧晉城奠定了基礎。
0ARrOwWT0ZFDaE2HMIe18A== 一是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系。新農村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建設內容豐富,工作頭緒繁多。晉城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圍繞現代農業建設,狠抓了六大特色產業的發展,使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了實惠。
二是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市委、市政府注重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入手,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每年為農民辦幾件實事。2006年市政府辦了20件實事,其中為農民辦的有10件;2007年市政府又決定辦21件實事,其中有11件是為農民辦的。
三是正確處理好培樹典型與整體推進的關系。2007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基礎條件的不同,分別從資源型、城郊型、工礦型、純農型等不同類型的村莊中選擇起點不同、各具特色的典型建設示范村。為了進一步擴大示范面,又在每個縣(市、區)確定了一個連片區域,在區域內不同類型和不同經濟條件的村實現資源整合,共享學校、文化站、衛生所、連鎖店等生產和生活設施,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四是正確處理好新農村規劃與建設的關系。在村莊規劃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要突出產業發展、村鎮建設、社會事業、精神文明、民主政治等內容,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著眼,充分考慮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的承受能力,注重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遵循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既強調科學性、規范性,更注重體現民主性和適用性,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是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市一方面加強了各級黨委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擴大了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納入公共財政,鼓勵各項社會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真正發揮農民群眾在籌集建設資金,選擇建設項目,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等方面的作用,調動農民自主參與、自主建設、自主管理的積極性,避免了違背農民意愿越俎代庖現象,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歡迎。(作者系山西晉城市委市政府新聞辦主任)
專家點評
借鑒城鄉協調發展經驗
■ 游承俐 孫學權
建設新農村經驗各異,但有一條比較共同性的經驗,這就是:以改善民生為目的,采取符合實際的強縣方略,艱苦奮斗,在財政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及時加大反哺農業力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地走向新規模、新水平、新速度,并實現良性循環。山東省文登市及山西晉城市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的經驗對促進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對我國西部山區農村經濟脫貧致富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借鑒經驗的同時,我國西部山區農村經濟要加快發展,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當前我國的農業政策目標應調整為保障糧食供給安全與促進地區間農業平衡發展相結合。當下應更多地關注西部山區農業。
制定“山區農業促進法”。全國山區農業的比重很大,農業是弱勢產業,而山區農業是弱勢中的弱勢,必須較長期地加大支持的力度,使其總體上跟上現代農業建設的進程。
建立大江大河流域上下游生態保持與經濟發展互補互惠機制。應通過調研和協商,用正式文件的形式規定,大江大河上游地區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下游地區有從經濟發展的財政增收中對上游流域進行補償的責任。
改進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方法。屬于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資金,應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直接撥付,由地方政府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安排使用,中央部門只是督促檢查。所謂地方,應以縣政府為單位。(游承俐系云南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孫學權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