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制相結合,排斥公有制。但是,中國卻創造了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結合的成功范例。可以說,中國創造了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中國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已近30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全球影響力大大提升。2006年,中國GDP比1978年增長12.3倍,年均增速達9.67%,比同期全球經濟平均增速3.5%、發達國家平均增速3%高一倍半到兩倍,人均GDP已達2000美元。從2005年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對外貿易居世界第三位。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15%。中國已成為舉世公認的新興的經濟高速增長的大國。“中國的奇跡”已成為全世界經濟學家的重要研究課題。
為什么中國經濟能實現比亞洲“四小龍”和日本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還要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呢?最根本的,是中國從1978年起實行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不斷完善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取向加漸進改革,在保持社會穩定中實現體制轉軌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時期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缺乏活力和進取精神。“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國經濟走到崩潰的邊緣。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底,在鄧小平領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扭轉乾坤的重大決定,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中國是一個大國,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1978年全國有2.5億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各地發展也很不平衡,因此,改革經濟體制既要堅定不移,又要十分謹慎,分地區分步驟推進,“摸著石頭過河”,不能一步到位。
一是恰當確定改革順序和著力點。改革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首先解放農村生產力,很快農業連年豐收,為改革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然后向城市擴展。先搞放權讓利,隨后強調制度創新。前期以國企改革為中心,進入新世紀后,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為關鍵、經濟體制改革同政治、文化、社會體制改革協調推進。
二是逐步放開市場和價格。先放開小商品和部分農副產品價格,這些產品價格一放開,很快它們就像泉水般涌流出來,增加供給,并在增加供給的基礎上活躍市場、穩定價格,使老百姓親身感受到改革給他們帶來的實惠,使改革得到最廣大群眾的支持。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放開水產品、水果、蔬菜、肉禽蛋等價格和市場后出現令人驚嘆的市場“魔力”說明了這一點。到90年代初期,絕大部分農產品、工業消費品、工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和市場已經放開,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力顯著提高,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買方市場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先體制外后體制內。改革開始不久,即允許和鼓勵個體經濟發展,接著允許和鼓勵私營經濟發展,在體制外培植市場經濟主體。然后“倒逼”體制內加快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目前,個體、私營經濟創造的GDP已占全國GDP的4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企改革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規模展開,進入新世紀后進一步推進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這就使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四是先微觀后宏觀。從1979年起,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城市擴大企業自主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逐步放活微觀經濟主體,在此基礎上,改革宏觀經濟管理體制,從直接管理向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間接管理過渡。
五是從試辦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逐漸深入發展。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我國不失時機地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大膽利用外資。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不僅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經濟改革的深化,按國際通行的市場規則辦事不斷沖擊著傳統體制的陳規陋習。
總之,中國經濟改革,既堅持市場取向,又采取逐步推進辦法,避免社會震動過大。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后,改革步伐加快,在20世紀末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已開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公眾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不斷增強。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目的在于使新體制更加成熟、定型。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
中國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行經濟體制轉軌、發展市場經濟的,也就是說,中國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有的國家也實行過市場社會主義,但有的失敗了,有的還在摸索。中國不同,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無論其成效還是影響,都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中國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一般的市場經濟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現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有機結合;二是以社會成員普遍受惠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要求以人為本。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制相結合,排斥公有制。但是,中國卻創造了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結合的成功范例。
公有制之所以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公有制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實現形式,即股份制;也是因為我們實行了政企分開和政資分開,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行改革。
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還突出地表現為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上平等競爭。公有制經濟的主干國有經濟,控制著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導國民經濟的發展。
中國非公有制經濟改革開放后發展很快。私營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起步,1992年后獲得迅速發展,其戶數每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目前,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卻并沒有影響國有經濟繼續發展壯大,真正做到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與此同時,社會結構出現重大變化,主要是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等六個方面的人員。據估算,新社會階層目前大約有5000萬人,加上在相關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總人數約1.5億人。他們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并直接或間接上繳全國1/3的稅收,每年吸納著半數以上的就業人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另一重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以共同富裕為目標。
以公有制為基礎,分配方式以按勞分配為主,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改革初期,為打破長期實行的“大鍋飯”體制,打破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還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方針,目的都在于盡快做大“蛋糕”,把國民經濟搞上去。
由于種種原因,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出現經濟和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所以,這幾年,黨和政府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圖扭轉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經濟差距擴大的趨勢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大力幫助困難地區和群體,使全國人民都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兩極分化”不行,“一極分化”也不行,要實行普惠制,即要使全體人民都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當前特別是要很好解決部分群眾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就業難、養老難等問題。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再分配更要著力調節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缺陷,政府要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以完善和法治化為主題推進市場化改革,防止“權貴資本主義”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經濟改革的主題,已從過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轉變為不斷完善新的體制,并走向法治化。
以完善為主題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一是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繼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放寬市場準入和解決融資困難為重點,繼續支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