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過去,夏天到來,夏轉(zhuǎn)入秋,接著是冬季,然后又是黑刺李含苞欲放,山楂樹叢變青,春天來臨。但這是北方的春季,這時多蘿西同兄長在一起,住在格拉斯米爾山腰的一間小屋里。”
這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普通讀者》里對多蘿西兄妹的生活充滿詩意的描述。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是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妹妹多蘿西·華茲華斯是一位日記作家、書信作家和詩人。由于長期被哥哥的光環(huán)所遮蓋,她的生平經(jīng)歷鮮為人知。正如威廉在一首詩里所形容的那樣:“她不被人知地活著,也幾乎無人知她何時死去”。
多蘿西1771年12月25日出生于英國坎伯蘭郡的考克茅斯。她是華茲華斯夫婦的第三個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兒。哥哥威廉只比她大1歲。父親是一位律師,家境尚可。考克茅斯處于英國西北部的“湖區(qū)”內(nèi),該地區(qū)跨坎伯蘭、威斯特摩蘭和蘭開夏三郡,以星羅棋布的湖泊和秀麗的山色而聞名。美麗的風光滋潤了多蘿西熱愛自然的性情。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7歲那年,多蘿西喪母。她被送給約克郡的哈利法克斯的姨媽伊麗莎白撫養(yǎng)。伊麗莎白充當了多蘿西的家庭教師,多蘿西生活得還算快樂。1781年,她被送往距離哈利法克斯3英里之外的寄宿學校。1783年,她的父親又突然去世。這讓5個孩子陷入生活危機。孩子們被分配給不同的親戚撫養(yǎng)。多蘿西被迫離開寄宿學校,轉(zhuǎn)學到哈利法克斯的女子學校。學校課程都是極其實用的,但多蘿西還是閱讀了包括彌爾頓、莎士比亞、理查生、菲爾丁、哥爾德斯密斯等人的大量作品,包括荷馬史詩《奧德賽》的譯本。15歲的時候,由于經(jīng)濟原因,多蘿西投奔佩陵斯的外祖父母,在那里見到了她的兄弟們。這里的生活與哈利法克斯的生活有天壤之別。外祖父身體不好,脾氣暴躁,沉默寡言。外祖母嚴肅古板,經(jīng)常沖著溫和的多蘿西大吼。她剛到這里不久,威廉就去劍橋大學了,其他幾個兄弟也都先后離開,多蘿西非常孤獨。1788年秋天,多蘿西隨舅舅威廉·顧克森牧師一家搬到諾福克居住。她讀書、寫作、學習法語、幫助照料舅舅日益擴大的家庭,但她一直拒絕考慮自己婚姻的問題。1794年,多蘿西與哥哥威廉一起去英國湖區(qū)旅行。此時威廉由于對法國革命理想的幻滅,精神正處于崩潰的邊緣。1795年,這對兄妹終于在湖區(qū)的多塞特郡安頓下來。從這時起,多蘿西一直同威廉生活在一起,終生未嫁。
多蘿西聰慧體貼,觀察力強而又善于描繪,不僅照料著哥哥的飲食起居,撫慰他帶著傷痛的心靈,而且還是他熱情的鼓勵者和不知疲倦的助手,威廉成為劃時代的詩人,多蘿西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也是在1795年,華茲華斯兄妹首次遇見詩人兼評論家塞繆爾·柯勒律治。1797年,華氏兄妹搬到柯勒律治家很近的奧爾福克斯頓宅。他們的關(guān)系密切起來,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見面。柯勒律治說“這里的三個人共有一個靈魂。”1798年,威廉·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謠集》,這本薄薄的詩集一反古典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作原則,揭開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序幕。多蘿西正是這場偉大的詩歌革新運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1798年1月,多蘿西開始記日記。《奧爾福克斯頓日記》是多蘿西的第一本日記,主要記載家庭生活,同時也記載了她在湖區(qū)散步時所見到的景物,包括很多稀少而又極其美麗的動植物。她對大自然的觀察極其敏銳,自然界的聲音與色彩都逃不過她的感官。
1800年5月,她在格拉斯米爾開始寫另一部日記,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她在湖區(qū)的日常生活。她記下雨后的一天,風和日麗,她在田野碰到一頭奶牛。“那頭奶牛望著我,我也望著它,我只要輕微動彈一下,那頭奶牛便停止啃草。”雖然只是尋常小事,但隨著記述的展開,這本日記與其他日記的區(qū)別逐漸顯露出來。樸實無華的記述緊扣所描寫的事物,讀者只要直接朝它指示的方向看去,就會分毫不差地看見她當初見到的事物。“月光映照在山巒,如雪一般。”“空氣一片澄明,湖面暗藍生輝,山色漸次又暗下來,灣流沖向低低的黯淡的湖邊。羊群在休息,萬物寂靜無聲。”一幅幅完整的風景畫在讀者心目中展開。多蘿西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寄予無限同情。她記載了很多乞丐、流浪者的故事。她不做道德上的評判,也沒有表明政治觀點。但是讀者能夠感受到當時戰(zhàn)爭連綿、農(nóng)民破產(chǎn)、人情冷漠的殘酷現(xiàn)實。這本日記也提到了很多19世紀早期的英國文學家,包括柯勒律治、司各特、蘭姆等人,為他們刻畫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肖像。
多蘿西同哥哥威廉感情深厚。威廉在很多詩里提到她,例如《寫給我妹妹》、《丁登寺》等,著名的《露西》組詩也有研究者認為露西其人就是多蘿西。兄妹倆經(jīng)常結(jié)伴在湖區(qū)漫游。他們喜歡做這樣的游戲:并排在叢林中躺下,假裝是在墳?zāi)估铩S械难芯空哒J為兩人之間存在強烈的吸引力,可能存在亂倫的關(guān)系,但威廉的詩歌并沒有顯露這一點。1802年威廉與瑪麗·赫欽森結(jié)婚。盡管新娘是多蘿西自幼相識的好朋友,但她還是受到很大刺激以至于不能參加婚禮。威廉結(jié)婚以后,多蘿西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英國作家德昆西1807年在格拉斯米爾見到多蘿西,根據(jù)德昆西的說法,多蘿西的臉龐是棕色的,有點像埃及人的臉色,這在英國血統(tǒng)的婦女中很少見,好像一個吉卜賽人。由于激情與羞怯發(fā)生沖突,她講起話來有些口吃。但是,她總能控制住自己。不過她生性情感強烈、容易沖動,她的一雙眼睛常常帶著狂熱而又驚訝的神情。他們在格拉斯米爾一直呆到1813年,此后,搬到距離格拉斯米爾東南約2英里處的賴德爾山宅居住。
1803年,多蘿西、威廉與柯勒律治一起游歷了蘇格蘭,歸來后她寫了《蘇格蘭之旅的回憶》(1804),記錄了她在蘇格蘭東南部的低地和西南部高地663英里的旅程,包括她的冒險經(jīng)歷、她的視野以及旅行中見到的還沒有被人工破壞的浪漫風景。1820年,多蘿西、威廉、瑪麗一起游歷歐洲大陸,多蘿西為此寫下《歐洲大陸之行》,這本書包含了她所敘述的威廉對瑞士的看法。她的作品還包括《漢堡與哥斯拉紀行》、《蘇格蘭旅行日記》、《漫步厄爾斯沃特湖畔》、《攀登斯科費爾峰》、《馬恩島之行》等,以及大量書信和一些詩歌。
1829年,多蘿西患了嚴重的疾病,此后再也沒有恢復(fù)健康。從1835年起,她患動脈硬化,接下來的20年,她飽受精神病折磨,經(jīng)常玩肥皂沫,躲著不見客人。1850年,威廉去世。1855年1月25日,多蘿西病逝于賴德爾山宅。
多蘿西的日記是威廉·華茲華斯做詩的靈感的源泉之一。威廉主張詩歌是“在寧靜中的回憶”,因此,他常常在多蘿西的日記中尋找材料。例如他著名的詩歌《我獨自游蕩,像一朵孤云》并不是即興之作,而是描述了他在兩年以前偶然見到一片黃水仙花的美麗景色。多蘿西在日記中早有記載。她用散文存儲思緒,然后威廉沉浸其中,再把它轉(zhuǎn)化為詩歌。柯勒律治說她是一位用散文寫詩的詩人。她的日記對于威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以及那些渴望考察英國詩歌復(fù)興的研究者來說,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多蘿西的日記不僅具有傳記方面的價值,而且完全可以在英國散文史上占有獨立的地位。早期的一些作家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一點。她沒有其它的目的,只是為了捕捉生活中一閃而逝的瞬間。她對自然的描繪充滿想象力,她的語言經(jīng)過精確的選擇,散文優(yōu)美得像詩歌一樣。
多蘿西在世的時候,沒有出版任何東西。她對于成為一個像哥哥那樣的著名作家沒有興趣。“我厭惡使自己成為一名作家的想法。”一次她寫道:“這些東西只是為了給威廉樂趣而已。”
1931年,著名兒童文學家比阿特麗克斯·波特買下了鴿廬——多蘿西和哥哥生活多年的家,在谷倉里,波特發(fā)現(xiàn)了一捆舊紙,原來這是多蘿西的日記。波特的發(fā)現(xiàn)在1933年作為《格拉斯米爾日記》而被出版。這部日記引起了人們對多蘿西的興趣,后來,還有幾部日記以及她的書信回憶錄被出版。當文學批評家開始重新考察女性在文學中所起的作用的時候,多蘿西被重新認識。在文學史上,多蘿西才獲得了獨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