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的“發源地”無疑在日本。據說二戰之后,日本人在戰敗的陰影下重建家園時不得不節衣縮食,一些上班族清晨上班時就在飯盒內裝上隔夜炒干并放好各種調料的面條,中午就餐時只要用開水一泡即可。這種“飯盒炒面”可能就是日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方便面的雛型。
1958年8月,在日本市場上首次出現方便面。當時無論從包裝的精美,還是味道的多樣,都遠不能與今天的方便面媲美。又過了13年,1971年盒裝方便面才應運而生。由于泡面的餐具也可省去,又被稱為“最方便”的方便面,在旅行或野炊時,特別受人歡迎。
自方便面誕生以來的50年間,日本的物價飛漲,唯獨方便面是個例外。這些年來,方便面的質量提高不少,但漲幅僅為2-3倍,而其他食品的漲幅在同期內平均為20多倍。
中年以上的日本人還常常會令人驚異地把方便面與“經濟大發展”聯系起來。原來,當方便面剛剛在日本市場上大行其道之時,日本經濟開始騰飛。因而可以說,日本如今已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與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那段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是分不開的。
當今日本中、青年男性是最主要消費者。每星期吃方便面一次以上的,在20-29歲男性中占了65%,在30-39歲男性中占了68%,而同年齡段女性中,比例還不到一半。這是因為,日本的中、青年男性普遍不善做飯,且工作較忙,無心在用餐上耗費過多時間和精力。
目前,日本市場上的方便面多達500多種品牌,其中除了大公司生產的100余種“名牌”外,其作均由地方小廠、甚至小作坊生產,別以為有的牌號名不見經傳、且產量十分有限,但卻擁有固定數量的消費者,因而仍可在市場上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很簡單,這種“雜牌”方便面是按出產地居民的口味嗜好設計的。因而遠赴各大都市工作的“游子”常常一食為快以慰思鄉之情。
方便面時下已成為“國際食品”,共有30多個生產國,其中產量最高的首推日本,緊隨其后的是韓國,還有中國、印尼和美國。韓國生產的方便面風味獨特,如有的加有酸辣菜,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日本方便面的競爭對手。歐美人生產的方便面其面條都較短,因為他們與東方人不一樣,討厭進食時發出“咝咝”的聲音。熱衷慢節奏生活方式的阿拉伯人也開始生產方便面,但一律嚴守伊斯蘭教義,絕對清真。據說,埃及生產一種帶有的巧克力味的方便面,受到兒童青睞。
不過,日本人比起世界其他民族來,對方便面更是情有獨鐘。這不僅是因為約50年來方便面已成為惜時如金、工作拼命的日本人不可缺少的食品,而且還因為方便面幾乎已成為日本現代文化的一部分。盡管方便面難登大雅之堂,但年輕人聚會時仍不失時機地各自帶上不同的方便面,集中在一起便成了風味多樣的“方便宴”。數以百計的方便面設計專家絞盡腦汁,為的是開發出品種新穎、營養又較全面的方便面,以保存其在世界市場上“方便面超級大國的地位”。有位音樂家甚至為方便面譜寫了一首流行曲,竟把“香噴噴的方便面”比喻為熱戀中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