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圣塔·馬達倫納沒有豪華的別墅山莊,卻讓操各種語言的文人雅士千里迢迢來到這里,而成為意大利名副其實的國際作家之村。
199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格雷格·馮·瑞佐瑞在圣塔·馬達倫納完成巨著《軼事集》后去世,享年83歲。瑞佐瑞出生于捷克貴族家庭,早年曾創(chuàng)作多部著作,他博學多才,是意大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十分優(yōu)秀的收藏家。在圣塔·巴達倫納,擁有瑞佐瑞生前留下的大量收藏,包括300雙意大利各個時期的鞋子。他曾邀請世界各國的作家到這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聚會。并且,他與美國小說家邁克爾·卡洛爾保持著密切來往。
瑞佐瑞看好這里的原因是,圣塔·馬達倫納成為作家產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危地馬拉裔美國作家弗朗西斯科·格德曼曾是瑞佐瑞生前的好友。他說,實際上,這兒的古遺址和原始風貌要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小溪、羊腸小道、山谷和坡地無不蕩漾著歷史的回聲,在這里行走3小時竟難見到一個人影。
瑞佐瑞開創(chuàng)了圣塔·達德倫納濃郁的文化氛圍,瑞佐瑞去世后,其妻比特雷斯·蒙蒂·德拉科特來到這里,她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文化價值的重要,那鮮為人知的原始風貌、古樸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比特雷斯原為意大利作家,她立即買下了這里的一座15世紀的石頭谷倉。它實際上是一座數百年前的廢墟,盡管很陳舊,寧靜的氛圍和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深受意大利文人墨客的青睞。這里不僅讓人回歸自然,擁有寧靜的氛圍,而且還能讓人領略15世紀前的古遺址。再加上氣候異常溫和,冬暖夏涼,這里19世紀前的古樸風貌在世界上任何一地都難以見到。為了紀念瑞佐瑞,比特雷斯決定將這里建成文學之鄉(xiāng)。
當年,一群素不相識的年輕作家在托斯卡納度假,偶然來到這里,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魅力,并與比特雷斯一見如故。從此后,來這里聚會的作家絡繹不絕。僅僅幾年時間,這兒的文化氛圍便超過了羅馬和法國巴黎。從佛羅倫薩乘火車僅20分鐘即可抵達托斯卡尼,然后驅車數分鐘就進入圣塔·馬達倫納鄉(xiāng)村。
圣塔·馬達倫納實際上沒有小村莊。這里僅有一座廢舊古堡、一座小教堂、一幢晾望塔和一座谷倉,其余都是曠野和山林。如此簡陋之地竟能成為國際作家的圣地,實在讓人嘆為觀止。進入比特雷斯的晾望塔,你能見到同行朋友,也可與他們交流美文。
讓人驚嘆的是,從世界各地涌來的作家、藝術家竟絡繹不絕。劇作家、小說家和詩人慕名而來;德國的制片商沃克·蘇倫多夫來了,愛爾蘭的小說家桂蒂塔來了,還有英國的戲劇學家和法國的畫家,甚至還有美國好萊塢的大明星。
亞平寧半島上的托斯卡尼地區(qū)由于仍保持著中世紀風貌,數十年前成為意大利著名的旅游勝地。當地古樸鄉(xiāng)民數個世紀與世隔絕,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習俗,小教堂至少有500年的歷史。如今,由于大量作家來到這里,鄉(xiāng)民已不再務農,而是把自家的古老房舍改造成為文人雅士的文化山莊。他們當上了老板,甚至從菲律賓、黎巴嫩或阿爾巴尼亞引進勞工,他們過上了“中世紀”的舒適日子。這里地處深山,卻土地昂貴。人們把這里稱作度假、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和領略文化氛圍的絕佳勝地。
作家一般要在這里待上6-8周。白天,他們徜徉在迷人的風景中,夜間聚會暢談創(chuàng)作樂趣并交流經驗。令人驚訝的是,這里的鄉(xiāng)民竟人人知道瑞佐瑞的文學成就。
由于這里遽然成為頗具特色的文學之鄉(xiāng),各種文化設施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這里的任何設施都與文學沾親帶故。遠古時代的廚房、衛(wèi)生間竟成為今天作家交流聚會的天堂、書商進行版交易之地。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比特雷斯就成為意大利第一位引進美國風格畫的畫商。她本人的地位僅次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藝術家杰斯珀·瓊斯、賽·沃姆布里、羅伯特·羅森伯格。由于喜好文學,她愛上了意大利著名小說家格雷格·馮·瑞佐瑞。那時,瑞佐瑞先后完成了德文小說《反猶太人回憶錄》、《五篇小說集》、《我兄弟埃貝爾之死》和《東方快車》。他倆結婚時,比特雷斯已成為世界文學界頗具影響的女作家,與此同時她結識了更多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作家。截至2000年,圣塔·馬達倫納文學之鄉(xiāng)的規(guī)模日趨龐大。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作家。這里的聲譽越來越大,比特雷斯已成為這里的中心人物,她每天都要接待許多著名學者。
今天,這里小小的谷倉和晾望塔已成為典型的國際文化村。作家布魯斯·查特溫在這里完成了《在黑山上》,麥克爾·昂塔杰來這里完成了《青黛幽靈》,制片商伯納德·博托魯西甚至把這里當作劇本金礦來挖。愛爾蘭小說家?guī)炷贰ね幸帘笤谶@里創(chuàng)作出《黑水燈塔》,英國小說家扎蒂·史密斯利用這里的自然風光,完成了小說《白齒》,俄羅斯作家維克多·爾洛菲夫在這里完成了《俄羅斯美女》,印度作家安妮塔·德賽和她的女兒基蘭共同完成了《喧嘩的番石榴果園》,匈牙利劇作家和小說家安德列斯·納吉在這里完成了《歐洲最后的夏天》。
一些作家慕名而來,深夜敲響谷倉大門,要求在這里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約翰·波恩哈姆·斯沃茲曾利用這里的山水景象,創(chuàng)作出《自行車假日》和《保護之路》。他在這里一待就是6周,他聲明,圣塔·馬達倫納是他創(chuàng)作的搖籃,另一小說已醞釀成功。弗朗西斯科·格德曼曾創(chuàng)作《白雞長夜》。“9·11”事件之后,他就來到這里并且不愿離開。意大利著名小說家安德烈·阿里克斯也將這里當作自己創(chuàng)作源泉。扎蒂·史密斯是英國頗具影響的年輕女作家。她的小說《白齒》發(fā)表后成為英美暢銷書,她也因此榮獲英國維特布雷德第一小說大獎,之后又在美國榮獲全國圖書評論獎。史密斯小姐年僅20有余,便受到小說迷的青睞,她被當作流行音樂家或好萊塢明星一樣崇拜。她每一次外出都會在英國引發(fā)媒體風暴。訪問意大利圣塔·馬達倫納后,她寫信給比特雷斯說——“我在那兒就像接受洗禮般獲得了新生。雖然擁有金錢和榮譽,我仍然苦思冥想。年僅25歲的我僅完成一部小說,而下一步應該怎么做,做什么卻不得而知。意大利文學之鄉(xiāng)卻讓我茅塞頓開。創(chuàng)作小說已不再是我的愛好,而是職業(yè)。而圣塔·馬達倫納則是我日思夜想的夢境之地。”
有一天,記者前往當地采訪發(fā)現(xiàn),圣塔·馬達倫納已無法容納如此眾多的作家。附近的所有山莊都已成為他們的匯聚之地。甚至有50人擁擠在一個狹窄的草坪上用餐,談論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感想。
圣塔·馬達倫納文學家搖籃的聲譽不脛而走。人們說,你要了解意大利文學創(chuàng)作之源,請找比特雷斯女士,她能頭頭是道的給你羅列出一大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意大利作家。但比特雷斯女士卻將這一切歸功于先驅瑞佐瑞先生。談及瑞佐瑞,比特雷斯感嘆地說:“瑞佐瑞之所以多年隱居在此,是因為他窮困潦倒,不得不把家安在圣塔·馬達倫納。誰也沒想到,這里竟成為無人不向往的文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