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郁金香、運河和風車而聞名世界的歐洲國家荷蘭,是一個國土資源有限,人口密度很高的小國(面積僅有4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600萬人)。但在許多方面,它卻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比如經濟實力位居全球前十強,經濟競爭力列歐洲第一。為何這樣一個小國,競有如此經濟成就。個中原因,眾說紛紜。筆者認為荷蘭經濟成就的取得應當歸功于其高度發達的教育。具體來看,荷蘭高度發達的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
荷蘭教育發達與政府的大力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荷蘭王國自1813年建立以來,政府就承擔為國民提供充分與良好的教育的責任。
一方面,荷蘭政府在法律上保障教育自由。1848年的《基本憲法》明確規定了教育自由。政府既不壟斷教育,也不干預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法律規定任何群體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人生哲學來建立學校。因此,荷蘭的學校形形色色,天主教學校、基督教學校、猶太教學校、伊斯蘭教學校、印度教學校等等。這些學校可以完全自由的按照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進行運作,不必擔心政府的干涉。
另一方面,荷蘭政府每年都投入大筆教育經費支持教育發展。1995年,荷蘭政府的教育投入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6%。5至18歲的青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在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期間,家長無須支付任何費用,甚至所有的家長還會從政府部門領到一筆子女補助金。年滿18歲的學生則必須支付學習費用,他們還可以以貸款或信貸的方式從政府借到一筆基本助學金,數額則取決于學生的經濟狀況以及該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另外,荷蘭四分之三以上的學校是私立學校,這些學校只要滿足規定條件,就可從政府得到一筆“教育專款”,用于安排學校的各項教學活動。荷蘭教師的工資收入也很高,以全國通用的工資標準為基礎。
當然,教育自由并不意味著荷蘭政府對教育放任不管。法律規定:荷蘭政府負責監督各級各類學校的整體教育狀況,各類教育機構教授的科目以及應達到的目標水平等都有明確立法規定。通過這樣的措施,以保證荷蘭所有學校的教學質量。
開明、自由的教育觀念
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孩子知識的獲得,思想品德的塑造,個性的發展,良好習慣的形成,都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荷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極為重視家庭教育。
在荷蘭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為、觀念、待人接物的方式深深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比如一般家長陪伴幼兒學習騎車。到了路口,家長就提醒小孩要怎樣打手勢,怎樣注意左右或前后車輛。在父母的示范下,孩子學習如何通過路口。通過這樣的經常練習,使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交通安全意識。此外在性教育方面,荷蘭兒童從6歲進小學就開始在學校學習性知識,他們還會和父母討論性的話題。正是由于這種早期家庭性教育,荷蘭青少年懷孕比率在歐洲國家是最低的。
另外,荷蘭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孩子一般讀到二三年級,就會在教師和父母的指點下參觀圖書館,熟悉里面的工作流程和運作特點。為了幫助孩子制作各類標本,父母們不惜時間金錢,到野外收集標本,然后由孩子分門別類地整理、固定,最后標上多國文字。除荷蘭文外,還有英文、拉丁文和其他文字等。為了使孩子從小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父母支持孩子到圖書館、書店查找資料,對采集的標本予以科學的鑒定。
在孩子的生活學習中,父母很少以禁止的方式阻止孩子去做某一件事,而主要是提醒危險,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錯了再重來。父母刻意從小就培養孩子勇敢、堅強、獨立的性格。在荷蘭人的教育詞典中,沒有寵愛、嬌慣、遷就這些詞,他們完全將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讀大學時,如果家里沒錢,學生也會自己想辦法向政府貸款。在荷蘭大學里,向政府借錢讀書的學生相當普遍,人們并不以為恥。這些都為荷蘭孩子將來步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勤奮、務實的學習觀念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對于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說,荷蘭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荷蘭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荷蘭國名的英文原意是:低洼之地。因為荷蘭有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都在海平面以下。為了生存,堅強的荷蘭人幾百年如一日,不停地填海造田,從北海奪回了大片土地,又利用風車獲取能源,把一個低洼之地變成了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也造就了荷蘭人那種勤奮、敬業、智慧、務實、節儉的民族精神。
這種民族精神的體現,就是養成了一種終身熱愛學習的習慣。在荷蘭的大學里,經常看到年過半百的荷蘭人在進修學習,有的甚至是白發蒼蒼的祖父母輩的人。這些年紀很大的學生,盡管他們閱歷非凡,甚至在某一領域已有不錯的成績,但他們面對比自己年輕得多的老師依然表現出應有的尊敬。盡管他們學得不快,但他們仍然在學海中自得其樂。在荷蘭公交車上,也經常看到一些老人手不釋卷,令人感慨萬千。
這種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也塑造了荷蘭人良好的文化素質。在歐洲,荷蘭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位居第三位,能說四五種語言的人在荷蘭非常普遍。與這種人口素質相適應的是,荷蘭人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和道德體系。比如尊重別人、崇尚節儉、痛恨浪費、喜歡樸實、講究效率、作風嚴謹、具有強烈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等等。因此,整個荷蘭形成了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環境。
開放、寬容的教育環境
幾個世紀以來,荷蘭一直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寬容、最自由的國家之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在這里避過難,曾寫出名著《寬容》的作者房龍就在這里生活過。在尼德蘭(荷蘭)王國鼎盛時期,幾乎整個歐洲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都以阿姆斯特丹為精神首都。到了現代,荷蘭不僅是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也是全球第一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國家。荷蘭社會能較為平和地接受在很多國家被認為是犯罪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荷蘭國民擁有開放、寬容的心態。
由于擁有這樣開放、寬容的心態,在學校里,荷蘭老師能夠平等地對待學生。老師不被認為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知識學習的引導者、生活經驗的分享者、人生道路上的朋友。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就像朋友一樣,許多事都從協商中達成共識。比如上課的內容、作業的多少、考試時間的安排等。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取決于老師授課的內容是否豐富多彩、教學形式是否靈活、是否關心學生的成長等。即使老師不怎么樣,學生也不會有不尊敬老師的舉動出現。對教導你知識的人應表現出應有的尊重,是荷蘭人起碼的信念。
由于擁有這樣一種開放、寬容的心態,荷蘭人對于多元文化表現出相當的尊重。在荷蘭,藝術創作之自由、思想觀念之開放,在一向開放的歐美國家都堪稱先進。只要符合法律,無論你想從事什么創作,沒有人干涉你的自由。在日常生活中,荷蘭人對于他人奇裝異服或奇談怪論,也能給予足夠的尊重,即使不喜歡,也絕不會做出出格的舉動,通常他們只是友善地以微笑表示理解。
可以說,正是由于這種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自由、務實的教育觀念和開放、寬容的教育環境,使荷蘭成為一個世界教育大國。而高度發達的教育,則進一步提升了荷蘭的科技、經濟水平,使其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國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