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是基本的社會現象。盡管人類對作為社會存在基本條件之一的傳播活動進行了長期觀察和思考,但真正的傳播學學科則形成于二十世紀初至四十年代的美國。其間,傳播學“四大先驅”即政治學家拉斯韋爾、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心理學家盧因和社會心理學家霍夫蘭對傳播學的理論學說、體系架構和學科萌生產生了直接影響,奠定了堅實基礎。而被推崇為“傳播學鼻祖”、“傳播學之父”的美國傳播學創始人和集大成者施拉姆,則建立了最早的傳播學研究與教學基地,培養了一批熱愛傳播學的后起之秀,出版了一系列廣為流傳的傳播學著作,“使傳播科學從夢想變成了現實”,194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大眾傳播學》,標志著傳播學的正式誕生;1973年問世的《人類傳播概論》,標志著傳播學基本體系的初步形成,并流播世界各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施拉姆多次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介紹傳播學,直接推動了中國傳播學的發展。
幾乎與施拉姆的中國之行相呼應,傳播學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來到中國,既“隨遇而安”,主動適應中國文化場的特質與規約,又“攻城略地”,吸納了中國文化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優勢,不斷拓展與前行。2002年由田中陽主編的“傳播學研究叢書”的“主編導言”,就對中國傳播學的發展前景作了分析:“決定傳播學在中國發展命運的最根本性的問題還是本土化的問題。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使傳播學有效地為中國社會服務?!币驗椤氨就连F實文化始終是一個社會文化環境的中心或內核,而傳統文化則早已滲透到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為其安身立命的基礎和接納外來文化的母體。故異質文化要進入某個民族的文化場,必須接受‘改造’,使之能與這個文化場相融合。這就是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但是,中國獨有的倫理型文化及其價值觀滲透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包括傳播等各個方面,人際觀念的不平等導致傳播觀念的不平等,人際關系的不平等導致傳播關系的不平等;中國的封建積習深重,形成了不利于傳播學發展的社會機制,比如對受眾地位的忽視導致千報一面、千臺一腔,在某些歷史時期甚至走到十分荒謬的地步;對信息反饋的極其漠視使社會決策系統經常性地陷于失控的“偏癱”、“截癱”或“全癱”;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還不成熟,權力尋租,包括官媒合一、官媒勾結及官商媒共謀等,都為傳播學的植入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诖?,中國傳播學的本土化較之西歐與日本,其難度大得多。
從“傳播學研究叢書”的“主編導言”確立基本思路與理念開始,田中陽先生就一直執著于構建本土化的中國傳播學,到五十萬言的《蛻變的尷尬——對百年中國現代化與報刊話語嬗演關系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一書出版,則將思維系于“話語”這一關鍵詞,以二十世紀百年時間為跨度,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與報刊話語互動互應的嬗演關系中,對傳播學本土化建設進行了話語創變和理論實驗,是本土化傳播學的一項突顯成果。
讀完《蛻變的尷尬》一書,領略中國百年報刊的無限風光,感受百年中國現代化與報刊話語嬗演之互動互應關系,體驗中國傳播的深沉蘊含,悟思中國特殊社會文化環境下傳播學發展的艱辛,更知該書對中國本土化傳播學建設的意義與作者“磨劍”之不易!傳播是社會的傳導神經和雷達系統,是一種人倫秩序的體現,是一種文化形態;它不止是信息的流通,乃是決定一個民族性格和命運的陶煉方式;“對話”的不同方式決定著不同民族的歷史本質,塵封的報刊文字就是歷史舞臺上各種“喉舌”的聲音的活化石。把準中國百年報刊復雜多樣的話語系統及其特質,探尋現代化與之互動嬗演的關系,就必須百年報刊走一遭,同各種人物對話,與不同記者編輯交流,讓新聞事件變得鮮活,使歷史舞臺重新敞亮,聆聽其歌哭與吶喊,在百年話語空間與精神表達中過濾、凝練、提升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為此,田中陽先生集幾年的報海“瓢飲”之取,連書房也變成了“報池”、“報湖”,比如《申報》,從1895年到1949年終刊,有五十四年;天津《大公報》從1902年創刊翻到1949年也有四十七年;長沙《大公報》從1915年創刊翻到1927年它被查封,有十二年……或數碼相機拍,或復印、摘錄,其間做了數千張卡片,復印上萬張報刊材料,光《新青年》就至少翻閱五遍,做了數百張卡片……因為浩如煙海的報刊話語正蘊含著中國本土化傳播學的主體內容。
《蛻變的尷尬》并非單純的新聞傳播史研究,因為緊密聯系中國百年現代化歷史進程,背景宏闊、史料雜多、主旨龐大,要以史料為依據來布局問題域,必須有合乎規律的入思方式和邏輯框架,把散于無邊的史料之海又具內在聯系的報刊話語文本,圍繞現代化這一主題進行范疇化處理,把人物、事件、話語及其與社會、文化的復雜關系和作者自身的感受類型化,從中提取“科學”、“民主”、“民族”、“喉舌”、“反饋”、“客里空”等關鍵范疇,組成體系之網的關節點。
《蛻變的尷尬》從報刊文本和話語傳播的特定歷史語境出發,挖掘其“元歷史”,返回話語現場,采用敘事史忠實于話語文本的方法,從中探尋中國本土化傳播的特質與源流。“‘賽先生’功蓋百年”,《新青年》作為五四時期賽先生的中心講壇,不遺余力地宣講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理念,以其獨到的科學話語傳播為中國文化樹立新的參照和“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革新精神,其有形和無形的話語構成了純粹的經典文本,是中國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參照。與《新青年》相呼應,湖南《大公報》作為地方報刊的代表,以其世界意識、現代品格和對科學民主執著不渝的追求精神,形成了獨特的話語傳播方式。從百年報刊科學話語的演進,可以看到“科學從書生的言說變成富國強民的戰略大計,變成億萬中國人民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第一生產力’的歷史軌跡……但‘療愚’的這條線卻波折起伏,極為坎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八九十年代偽科學長達二十年的泛濫,都是愚昧的充分展現,而報刊卻成了愚昧話語的積極傳播者,這表現了百年報刊科學話語蛻變的尷尬,百年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艱難曲折”。從百年報刊話語中科學與封建迷信、偽科學的交鋒,極左思潮的反科學性對當代報刊科學話語的影響等,均能透析百年中國現代化與報刊話語的深層關系,窺視中國傳播的內在癥候。
由于“中國社會的體制和機制常常會把話語權集中在極少數人身上”,而“新的話語體系的營建是建設新社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新的話語體系不能建立起來,新的社會就如沙灘建塔”,一個社會的話語權一旦高度集中,現代化就成為遙遠的夢想,就會導致一代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愈來愈簡單、幼稚和粗俗。這種不正常的話語環境,根源在于封建傳統?!叭P性反傳統”、“五四”、“文革十年”等典型的歷史寫真與話語表達,都顯現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報刊話語受文化環境、政治體制制約的規律?!锻懽兊膶擂巍吠ㄟ^對百年討“逆”的報刊話語的審視,分析了報刊話語嬗變中“德先生艱難百年”的歷史狀況,認為“百年討‘逆’”,“實際上就是百年中封建專制向民主的討伐,它與數千年專制統治者向‘愚民’、‘庸眾’的討逆,在文化心理、思維模式、價值標準、運作方式等方面有一種深刻的聯系,充分展示了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民主建設的艱難性和極其重要性”。而上?!缎侣動浾摺窂?001年始連續進行了五年的全國年度“十大假新聞”評選活動,更是耐人尋味。從解放區那場嚴肅、陽剛、有規模的反“客里空”運動,到今天的“假新聞”評選,本身就是一種追問:為什么新世紀之初“客里空”幽靈不死?反饋是百年中國報刊傳播的“生命通道”,而從中共報刊發展、中國報刊的編讀關系等具體問題,可以看出這正是一個長期為人所忽視的薄弱環節。1956年7月1日和197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分別登出了一篇讀者來信,“這兩篇屬于讀者的‘信息反饋’的文章都是發表在當代黨的事業發展最好的時機,是黨的報刊辦得最有活力的階段??梢哉f,只有在這樣的歷史文化環境中,黨的報刊的編讀關系才可能融洽,才會真正把讀者反饋視為黨的報刊生存和發展的‘生命通道’,視為黨的報刊的‘維他命’,而把‘報閥’的作風從根子上鏟除掉”。這是一種粘連于史料之中的深刻省思,也足以說明本土化的傳播學必須從中國社會發展中尋找自身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