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新年伊始,《書屋》編輯們心中不禁響起毛阿敏的歌聲: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朋友?
本期雜志以討論“社會公平”話題開篇,這倒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因為從文化的視角探討民生話題歷來是《書屋》的特點之一,況且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2006年中國經濟社會藍皮書,又將貧富差距、失業等問題列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激發了人們的熱情和想像力,但同時存在的權錢交易也導致了種種社會不公平現象。一些自私的經濟學家熱衷于為強勢群體出謀劃策,一起爭奪社會資源。他們如同坐在輪船頭等艙中的貴人,一邊抽著雪茄玩味詭譎的人生,一邊對擁擠不堪、怨憤難平的三等艙中旅客們說:重要的是防止平均主義的幽靈復活,頭等艙是無關緊要的!
平均主義當然不是公平,但平均主義卻可以作為大棒被某些人使用,打壓人們的公平吁求。
“公平”話題極為復雜,對我來說,只能憑感覺和常識湊一下熱鬧而已。一方面,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造化弄人,天難匪忱,上帝在掌控公平之門時尚且左支右絀,更何況人類呢?你能說在將軍與士兵、老板與馬仔之間有絕對的公平嗎?但另一方面,相對的公平則是能夠講求的。將軍不一定沖鋒陷陣,但必須體恤士兵;老板可以深居簡出,但必須為馬仔的奔走付酬,這就是相對公平。再放大到整個社會,政府應確保各種人的合法財產和權利不受侵犯,富人們不必一夕數驚,而一般民眾亦可做到衣食無憂,安居樂業,這樣社會共同體才會相對公平與和諧。
現代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是在搖擺中不斷尋求平衡點的過程。有時強調效率過頭了,就要向公平傾斜,反之亦然。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無非是自由競爭和公平正義兩種思潮反復搏弈的結果。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有一種情況反復出現,即一部分人談及社會不公平現象,就頗為懷念計劃經濟時代。這種思維方式或許是粗陋的。計劃經濟不僅造成效率低下,而且其中不公平的程度更甚于市場經濟。目前中國的種種不公平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權力不當地介入資源配置所使然,而不是單純拜市場經濟之賜。權力得不到有效約束,追求公平就缺乏堅實的基礎。
窮人并非本能地仇視富人,那些誠實經營、富于教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富人不僅會贏得窮人的尊敬,而且能成為提升國民創造力、推動社會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