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頸椎病;黃芪桂枝五物湯;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1-0028-01
頸椎病(cervical syndrome)是因頸椎、頸椎間盤、韌帶退行性改變,導致頸椎失穩、壓迫鄰近組織結構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其發病率據報道在1.7%~17.6%,40~60歲為高發年齡。近年來,筆者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配合藥物蒸汽浴治療該病25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50例,其中男105例,女145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27歲,以40~60歲最多;病程最長21年,最短1個月。所有病例均符合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全部患者經X線片、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其中145例經針灸、理療、推拿、牽引和各種中西藥物治療,因療效欠佳而就診。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內服 內服方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為基本處方:黃芪60g,桂枝lOg,杭芍30g,生姜10g,甘草6g,細辛10g,葛根30g,當歸15g,川芎15g。蜈蚣2條,白術15g,澤瀉30g。隨癥加減:癥見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緊,疼痛隨天氣變化加重,肢體麻木甚者,加附片、制川草烏、伸筋草,癥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耳赤,舌紅少津,脈弦。加旋覆花(另包)15g,代赭石30g,生龍牡各30g,川牛膝15g,鉤藤30g;癥見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脈細弱者加生升麻10g,生紫胡10g,五味子10g;癥見頭暈目眩,頭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納呆,舌暗紅,苔厚膩,脈眩滑者加法半夏15g,陳皮10g,茯苓20g,竹茹6g,枳實30g;癥見下肢發緊,行走不穩,發病以間歇性緩慢為特征,舌質暗,脈弦者加桃仁15g,紅花10g,牛膝15g,黃酒20g。上藥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2.2 藥物蒸氣浴 采用美國進口蒸氣浴設備,將活血通絡中藥散劑轉換為藥物蒸氣,患者裸身處于全封閉高溫環境中,每次20~30min,每周3次。
10天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觀察療效。
3 治療結果
顯效(各型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150例;有效(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92例;無效(癥狀無改善)8例。總有效率為96.8%。
4 討論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患。由于年齡增長,頸椎、頸椎間盤、韌帶退行性改變,導致頸椎失穩、壓迫鄰近組織結構如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而出現眩暈,疼痛麻木,嚴重時不能站立行走等。傳統方法治療頸椎病。多用針灸、推拿、牽引等方法。筆者認為單用外治法是不全面的,對反復使用各種手法以及激素封閉治療均無效的病例,內服中藥,可取得滿意的療效。正如《正體類要》所說:“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脈理、審其虛實,以施補瀉哉!”
頸椎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素問·痹論篇》云:“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指明本病病因及類型。葛洪在《肘后方》中指出,對痹證治療主要應以辛溫活血為主。因此筆者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主方,方中重用黃芪益氣,推動血運,增加供血;細辛、桂枝、甘草,辛甘化陽,溫經通絡;芍藥和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解除肌肉、血管的痙攣;葛根用量可達30g,專治項背強急不利,輔以當歸、川芎、蜈蚣活血、解痙;白術、澤瀉健脾化濕,改善局部水腫壓迫。諸藥合用可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緩解肌肉痙攣,改善機體代謝。
《河間六書·五運主病》曰:“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乃指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靈樞·海運》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說的是以虛為眩的癥狀;《丹溪心法·頭眩》曰:“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闡述的是痰濁阻絡的眩暈。故臨證要認真收集四診資料,審證求因,據證以辨,分別施治,才能保證療效。
藥物蒸氣浴采用蒸氣浴設備,將活血通絡中藥散劑轉換為藥物蒸氣,通過溫通活血藥物及高溫作用,加快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并可使肌束放松,肌肉的供血條件得以改善。科學測定說明,肌肉放松的血循量是緊張時的十多倍,從而達到輔助治療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