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腦血管意外;康復;運動療法
中圖分類號: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Z349(Z007)06—0010—02
2003年3月~2005年11月筆者收治腦卒中患者80例在內科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并與單純內科治療25例作對照,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05例患者經頭CT或MRI確診為腦梗死或自發性腦出血。一側肢體癱瘓,肌力0~2級(6級分類法)。有意識障礙者除外。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對照組25例。治療組男46例,女34例;腦梗死69例,腦出血u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腦梗死21例,腦出血4例。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內科常規治療。急性期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靜點改善腦循環代謝藥物。并配合中藥及針灸治療。
2.2治療組在上述內科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在急性期,因需臥床,醫生應指導患者進行“良肢位”的擺放。特別是仰臥位時,患側上肢應掌心向上平放于體側,肘、腕、指、關節盡量伸直。患側下肢伸直,足背曲足趾垂直向上。醫生要對偏癱肢體的肩、肘、腕、指、胯、膝、踝、趾等關節進行被動運動,每天二組。各關節運動應達到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度,但不可過量,即使患肢完全癱瘓,也要鼓勵患者用意識支配患肢做屈伸動作。
隨著患肢肌力的逐漸恢復,或患肢并未全癱,即可借助康復訓練設備進行主動運動。并為患者設計一套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案。康復訓練的重點應放在癱瘓肌群力量鍛煉;各關節協調運動訓練;及精細動作練習三個方面。肌群力量鍛煉應針對中風偏癱的特點來進行。由于患側上肢癱瘓伸肌重于屈肌,下肢癱瘓屈肌重于伸肌,所以應重點鍛煉癱瘓較重的肌群。上肢多練習伸展動作,下肢多練習屈曲動作。中風偏癱患側各關節處于一種不正常的聯帶運動模式。如患側上肢一個關節做屈曲動作時,上肢所有關節均屈曲;而一個關節做伸展動作時,所有關節均伸展。正常的關節運動模式應為分離運動,各關節屈伸自如。醫生可為患者設計動作或借助康復器械使不同關節屈曲與伸展在同一個動作中完成,逐步打破聯帶運動模式,建立正常的分離運動模式。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病人用患肢進行穿脫衣服、鞋襪,洗漱,進餐,如廁等練習。
2組均以1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患肢肌力恢復評定標準;按肌力6級分類法,顯效:患肢肌力恢復3級以上;有效;恢復2級以上;無效:不到2級。
3.2治療結果 見表1。
4討論
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意義逐漸被認識,大腦具有可塑性的觀點已得到認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后恢復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未受損腦組織的功能重組。身體活動的改變可能涉及到運動通路功能和結構的改變。而且上運動神經元對下運動神經元控制能力增加。隨著康復技術的逐步推廣,病區康復室的建立,使得康復治療得以與內科常規治療同步進行。
應該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個體化地制定合理的康復方案,要針對腦卒中患肢肌群癱瘓特點及關節運動障礙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康復訓練方法。不正確的康復訓練會適得其反。對有神志障礙或昏迷的患者,重點做好良肢位的擺放,待病情平穩后再行康復訓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主動運動宜適量,先以被動運動為主,但手法宜輕些。將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環路的修復重新建立,激活多余的神經通路。從而改善患肢功能,降低該病的致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