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呃逆;針刺;穴位注射
中圖分類號:R25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6—0033—02
呃逆是由膈肌痙攣而引起,即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受到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產生間歇性的收縮運動所致,因同時伴有聲帶閉合,故會發生一種呃聲。中醫稱呃逆為“噦”,認為由于氣機逆亂所致。筆者運用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呃逆5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50例患者來自門診和住院病人。其中門診40例,住院10例;男42例,女8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6歲;病程最短1h,最長28d。
2治療方法
取坐位,選雙側合谷、內關、翳風,用1.5寸毫針快速進針,強刺激,大幅度提插捻轉6次,得氣不留針。然后在內關行常規消毒后,用5ml注射器(7號針頭)吸取B2ml刺人穴位。當病人有麻、脹感后,回抽無血,將藥物推人。雙側穴位藥量相同。出針后,用消毒紗布蓋住針孔壓迫止血,并揉按5min。
3治療結果
1次治療后呃逆停止38例,2次治愈8例,3次治愈4例。本組50例患者全部治愈。
4體會
現代醫學認為,呃逆是由膈肌痙攣而引起。偶發性呃逆大多不需治療而自行停止。持續發作則需對癥治療。根據經絡原理和現代神經生理學觀點,選取對應的穴位針刺和注射,可抑制迷走神經興奮性,緩解膈肌痙攣而達到止呃的目的。
持續性呃逆由于發作時間長短不一,尤其是頑固性呃逆,采用藥物注射穴位,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和按揉穴位從而加快經氣的傳導作用,而對相應的臟腑產生一定的治療作用。 筆者發現,門診病人多為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吸人性異物所致,治療結合飲食宜忌療效較佳而且鞏固。住院病人多為手術后或腦血管意外后遺癥等慢性病而引起,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并與原發病的好轉有很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