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理護理;護士素質;要求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6—0054—02
心理護理的根本任務在于根據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與變化探索病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以最佳的心理護理措施來影響病人的心理活動,使之有利于病人的康復。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使人們愈加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致病是通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免疫系統這些中介來起作用的。緊張、不愉快的情緒,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使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心身疾病,心理因素既可6c0Vd17bv4b+tnUAXjv7HkBMpb6swcvVdB9dD9yO4KM=以致病也可治病,心理護理對疾病的治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究患者心理問題,探討心理護理道德要求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的心理需要是指病人進入角色后對生理和社會的要求的反映。主要的需要有:(1)安全感的需要;(2)被認識與尊重的需要;(3)能接納與友好的需要;(4)社會支持的需要;(5)舒適與美感的需要。
2患者的心理問題
包括:適應障礙,主觀感覺異常,焦慮心理,退化心理,或稱幼稚化,猜疑心理,憤怒心理,孤獨心理,期待心理,習慣與惰性心理。因此,心理護理在醫療工作中必不可少。它有利于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避免不良刺激,有利于醫學模式的轉變。
3心理護理對護士素質的要求
3.1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進行心理護理時,護理人員首先要求自己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以愉快、穩定的情緒,正確的態度和觀點,飽滿的精力和耐心去影響和幫助病人解決心理問題,達到改善病人心理,恢復健康的目的,否則,會給病人帶來不良心理刺激。
提高護理人員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須加強自身修養。主要包括:保持穩定的、良好的心境,處于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正確認識自己,恰當地自我評價,要有自知之明,熱愛護理專業,工作專心致志,思想與行動相統一,說話辦事有條不紊,工作效率高,善于團結人,與人為善,誠懇地幫助病人,助人為樂,人際關系融洽;正確對待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在實踐中經受磨練,提高心理承受力,戰勝挫折和困難;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導向,正確認識人生價值觀念上的問題,積極樂觀地對待人生。
3.2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多種能力現代醫學護理學的發展,護理模式已由疾病護理為中心的功能護理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導下的以病人為中心的心身整體護理。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僅具有較扎實的護理基本理論和技能,還需要心理、倫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美學等方面的人文科學知識,掌握多種綜合科學知識,豐富心理護理內容,提高心理護理的藝術性,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心理護理需要通過護患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來實現,而護患之間良好的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基礎上的。道德情感突出地表現在同情感和責任感上。同情感是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重要品德。護理人員的高度同情感表現在熱情、親善、和藹、溫暖、體貼、輕柔、謙虛等方面,它可以使患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減少顧慮,振奮精神。責任感是道德情感的內在表現,已自覺轉化進護理人員的言行之中。護士的責任感不僅要體現在常規護理和規章制度的遵循與堅持上,而且應體現護士準確、細致、全面地掌握每一位患者心理特點,從整體上認識患者,并在護理過程中對每一位患者盡心盡職,優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