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兒再發性腹痛;脘腹蠲痛湯;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6.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58-02
筆者自2003年5月~2005年12月采用自擬脘腹蠲痛湯加減治療小兒再發性腹痛患者66例,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66例患兒均為門診患兒,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3~6歲34例,6~10歲22例,10歲以上10例;病程2d~2個月18例,2個月以上~10a48例。
1.2診斷標準 小兒突然發作性臍周腹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多不長,從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時痛時止。發作時檢查可見全腹壓痛,但發作間歇查全腹柔軟未見異常;排除外科急腹癥者[1]。
2治療方法
自擬脘腹蠲痛湯治療,處方:白芍10~20g,炙甘草6~10g,桂枝3~6g,川楝子3~9g,元胡3~9g,白術6~10g,制香附3~9g,沉香3~6g,烏藥6~9g,生姜3片,大棗5枚,貽糖30g(分沖)。隨癥加減:若腹痛陣發,得溫較舒,肢冷或伴吐瀉加肉桂、丁香;若大便不通或瀉下不暢者加檳榔、炒萊菔子;若腹部脹滿疼痛,按之痛甚,噯噦腐濁口氣酸臭,不思飲食加山楂、神曲、麥芽、砂仁;若腹痛拒按,痛有定處,固定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點加蒲黃、五靈脂。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治愈:服藥7~14劑,腹痛消失,1年以上未復發;顯效:服藥7~14劑,腹痛消失,1年內有1次復發;無效:服藥7~14劑,腹痛不減輕。
3.2治療結果 治愈34例,顯效3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97%。
4典型病例
朱某,男,10歲,2003年12月10日初診。腹痛反復發作2月余,臍周疼痛綿綿,時作時止,痛處喜按、喜熱食,面色蒼白,肢寒怕冷,大便稀溏,日排1次,無發熱、嘔吐、舌淡苔白,脈弦緩。查腹部柔軟,臍周輕壓痛,余未見異常。診斷:腹痛待查,腸痙攣。中醫辨證為虛寒腹痛,方用自擬脘腹蠲痛湯:白芍20g,桂枝6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棗10枚,烏藥6g,沉香6g,川楝子6g,元胡6g,貽糖30g(分沖)。7劑,水煎服。12月18日復診,腹痛減輕,肢寒怕冷好轉,大便已轉正常。繼服7劑,12月26日3診,訴腹痛消失,納食二便調,肢冷轉暖,原方又服7劑,以鞏固其效。1年后追訪腹痛未犯。
5體會
功能性腹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現代醫學認為其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胃腸動力功能失調以及精神心理障礙有關,也有人認為痛閾值下降是本病的發病原因之一[2]。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經脈未盛,易為內外因素所干擾,特別是感受寒邪,搏結腸間,胃脘聚而不散,寒主收引,寒凝則氣滯,氣血壅寒不暢,經脈痹阻不通,導致腹痛[3]。小兒生活不能自理,冷暖不知自調,喜食生冷瓜果,或睡覺踢掀被子,以致脘腹受風寒之侵,故易發生臍周痙攣性疼痛。方以芍藥、甘草緩急止痛,桂枝溫經和營,飴糖、大棗、生姜、白術甘溫補中,川楝子、元胡、烏藥、沉香行氣止痛。所以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脘腹蠲痛湯治療,效果滿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