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辨證論治;中醫(yī)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61-01
筆者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以來,對祖國醫(yī)學辨證論治在臨床運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體會如下。
辨證是中醫(yī)認識疾病本質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首先通過“四診”合參對病情進行詳細了解,也就是以“四診”資料為依據,然后運用“八綱”辨證對所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再從病因、病位和邪正斗爭反映,辨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病理變化,判斷證候屬性,這就是中醫(yī)臨床上辨別疾病的主要方法。在臨床工作中要樹立“整體觀念”掌握“辨證論治”的實質,把“辨證、立法、選方、用藥”,四個環(huán)節(jié)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理、法、方、藥”要絲絲如扣。其中法要對癥、方要對法、藥要對方,四者不能相互矛盾,法從證出、方寓法中、舍棄證,無從談法,也就是不能定方。首先要求辨證明確則立法準確。所謂“證”,證不只是一個癥狀或一個綜合癥群,而是概括了產生疾病的各方面因素和條件,這些因素結合著不同體質而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證。所謂辨證明確,中醫(yī)辨證雖從癥狀著手分析癥狀的部位,(臟腑辨證)原因(病因辨證),性質(Jk綱辨證)而歸納成為比癥狀更接近于疾病本質的證,或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就因此區(qū)別于僅偏重方藥,脫離辨證理論的盲目用藥,見痰治痰、見血治血、見熱退熱等對癥治療。辨證明確了,然后論治,論治仍然是復雜而又細致的,如何論治準確,首先確定大法,如表證用汗法,熱證用清法;再結合具體情況。表證:屬風寒的用辛溫發(fā)汗;屬風熱的用辛涼發(fā)汗;熱證在胃,熱而不適用清法,熱而且實則用瀉法。定大法,才能依次選方用藥,對證施治,不易之謂方,可準之為法。治療之時可不拘泥于一方,必須確定方法,依法選藥自然成方。辨證施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對癥治療”也不同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辨病治療”,而是以“證”為基礎的普遍應用的一種診治方法。因此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相同的證,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證,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謂“證同治亦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證候相同,也可運用同一治療方法,即所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所以臨床上首重辨證,然后論治,論治必先明法。總之是要“權衡機變,靈活應用”,絕不能墨守成方。學習中醫(yī)局限于學幾個成方是不能繼承祖國醫(yī)學的精髓。在臨床上診療疾病時,我主張用“西醫(yī)檢查”、“中醫(yī)辨證施治”,也就是把中醫(yī)辨證與西醫(yī)的辨病診斷有機地結合起來。中西醫(yī)結合不能單講辨病而不講辨證,更不能一律采取對號入座的死搬硬套的方法,如有些炎癥,急性期固然有的屬于熱癥,可用寒涼藥,但是在胃炎、腸炎及婦科的許多炎癥,慢性的炎癥不能統(tǒng)統(tǒng)認為炎癥均是火,妄用清涼,如果炎癥都屬于火,那就脫離了“辨證施治”的觀點,這樣亂套臨床上不能收到療效。因此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的隨時要用辨證的觀點認識疾病的性質,解決疾病的本質。
筆者在幾十年臨床醫(yī)療工作中對內科疾病,特別是對婦科疾病運用祖國醫(y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進行診療正如肖慎齋的《陳修園婦科要旨》這段話:“按婦人先病而后經不調者,若因經不調而后生諸病者;若先因病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而后生諸病,當先調經則病自除”。說明治療婦科病也應從整體出發(fā),進行辨證施治,以氣血為綱,虛實寒熱為目,著重肝脾腎三臟調理,再結合沖任督帶來分析,這樣才能抓住疾病的癥結所在。治療婦科疾病,血虛者養(yǎng)之、血熱者涼之、血瘀者通之、氣滯者疏之、氣弱者補之。僅就以氣滯(氣實)、血瘀(血實)證,運用活血化瘀法為舉例。
典型病例:徐某,女,35歲,患者自2000年經常衄血,服用許多止血藥無效,一年以后不僅是衄血,甚至吐血、閉經,胸脅病,脈沉澀,舌邊有青紫瘀血點,詢問其病因,乃受重力所致,于是應用了活血化瘀,疏理氣機藥加藕節(jié),兌童便沖服,服用兩天后吐衄止,胸痛減輕,月經仍未至,繼續(xù)用原方(當歸尾18g,川芍9g,赤芍12g,五靈脂9g,蒲黃9g,香附12g,元胡12g,蘇木9g,丹參15g,雞血藤15g),服用2劑后吐出瘀血塊1塊,不越2天月經來潮,經過15天治療,月經按月來潮,吐血、衄血未作,病者一切如常,至今未復發(fā)。
按:胸脅乃肝之分野,由于外傷所致,血瘀氣滯,血隨氣逆,上見吐衄,傷及沖任,下見經閉。在治療上宗唐容川《血證論瘀血篇》所述“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機,故凡血證總以去瘀為要……故凡吐衄,無論清凝鮮黑,總以去瘀為先”。故選用上方而霍然奏效。
臨床上這樣案例很多,這里只舉一例,啟發(fā)筆者在治療中要“謹守病機、治病必求其本”方能不失時機地抓住疾病的本質加以施治,取得良效。以上所談僅僅是幾年來臨床實踐中粗淺認識,供大家參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