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體育教育課程主要依據國家制定的大綱進行授課,這種集權機制的單一模式,很難照顧到所有學校的具體特點。我國各地民間有許多傳統體育項目,應積極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將本地區、本民族傳統體育引入課堂,不斷豐富和完善學校體育課程資源。在實施國家和地方的體育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當地傳統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出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發揮體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重要作用,對于推進國家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長遠的作用。
一、《趙定莊節子》課程開發背景及指導思想
1.《趙定莊節子》的歷史淵源
古有魚鱗陣,今有節子舞。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的永昌節子舞,以歡快的節奏、宏大的氣勢和靈活多樣的動作而顯名。節子舞俗稱打節子,又名霸王鞭,由四人到幾十人表演,節子用近一米的木棍做成,畫彩,中縷孔串古銅錢,舞時“嚓嚓”做響,伴隨鼓點,亦武亦舞,變幻莫測。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苗莊王率軍征戰,被敵方圍困在祁連山,眼看就要全軍覆滅,一天夜里,突然鼓聲大作,月色下一隊身披戰袍的神兵從天而降,他們手舞棍棒,腳踏鼓點,帶領苗莊王軍隊殺出重圍,轉危為安,苗莊王為了答謝神兵,就在趙定莊演練了嫻熟的棍法和詭秘的陣形,由此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趙定莊節子。冬季的祁連山區,銀裝素裹,萬木蕭瑟,而此時卻成了趙定莊最紅火的時間,辛勞了一年的莊稼人,把自己的感情盡情地傾注在節子中,慶賀五谷豐登,祈盼風調雨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像涌動的熱流,融化著寒冰,驅趕著嚴冬。趙定莊的節子樸實簡單,但正是這樸實而簡單的節子,凝聚著蓬勃向上的精神,代表著樂觀豁達的人生。
2.課程開發指導思想
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趙定莊節子進行挖掘整理,不斷吸收新的營養,充分挖掘節子運動的健身和娛樂特點,主動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興趣愛好;挖掘整理開發的節子體育教學,動作簡單實用、易學易練,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其藝術風格更加濃郁,時代氣息更加強烈。趙定莊節子就像一部厚重的史書,寫下了河西走廊悠久而燦爛的過去,如今永昌一中開發的節子也必將在未來的歲月續寫出更加光輝的篇章。
二、《趙定莊節子》課程開發過程
1.收集整理有關節子方面的資料
趙定莊所打的節子,其實就是一根兩尺多長的木棒,兩端扎有彩綢;中間鑿有四個長方形的孔,代表四個季節;每個孔中間用釘子嵌有三個銅錢,代表十二個月;木棍長二尺四寸,代表二十四個節氣。趙定莊的節子,傳統上是四人組成一個陣點,每人把守一門,寓意古營寨的四門。場內一人扮作膏藥匠,相當于指揮,隨著他的形體彎化和手中波浪鼓的上下翻動,節子手們和著鼓點騰挪跳躍,變換陣形。翻飛的節子既融合了游牧民族的熱情奔放,又吸收了中華武術的精髓。猛虎抱頭、鷂子翻身、魁星提斗、二龍戲珠、韓信點兵、群雄聚會無不蘊藏著豐富而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
2.深入民間拜師學藝
為了更好的開展這一體育項目,2004年我校校本課程小組9人來到我縣趙定莊一位民間老藝人家進行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