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來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全面化和個性化發展。在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精心創設和豐富各種學習情境,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讓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官,聯想自己生活中積累的表象,從而產生強烈的角色體驗感和濃郁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接受體育教育,感受運動樂趣,享受成功體驗,促進運動參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維目標的達成,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就這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促進運動參與目標的達成
體育教學的過程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激勵、喚醒、鼓舞著學生,促進師生雙邊活動的有效進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體育教學情境都能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起推進作用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那些帶有探索性因素的問題性情境,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它能開啟學生求知的心扉,燃起學生對知識與技能追求的熱情。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創設“主動探索”的問題策略,讓學生自主質疑,主動去發現問題。一是依據教材背景,如在教直道快速跑時,先讓學生觀察“直形”和“S形”兩段同高鉛絲的形狀、長度,接著讓學生判斷兩種路線距離的長短和消耗體力大小,使學生從中悟出直道跑時路線一定要跑得直的道理。二是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年齡、知識經驗、智能水平等),如教“前后滾翻”教材時,可用木塊和圓球在地上作滾動對比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很快就會明白,圓球比方木塊滾得好,再通過順口溜:“身體團起來,抱緊不放松,好象大皮球,前后滾動快”,來幫助學生熟記要領。三是改變學習方式,如教蹲踞式跳遠時,先設問助跑的節奏是怎樣的?助跑的距離應怎樣量?這個技術動作的關鍵是什么?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練習,讓學生去自行“發現”,使學生從中體驗到“艱苦的腦力勞動后的幸福”和“自己作為發現者的權威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就必然會得到不斷的發展和提高。這樣創設的問題情境既扣緊教學目標,又適合學生的情趣口味,能讓學生學有所得,樂在其中。
二、創設交往情境,變“個體活動”為“群體研究”,促進社會適應目標的達成
作為一種教學觀與有效教學策略,構建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相適應的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能突破原有教學組織形式的束縛,增加學生的交往,促進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發展以及健康個性的養成。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個體活動”的教學方式,創設“群體研究”的交往策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討論、爭論、辯論,為學生搭建更為開放的思維碰撞的交往環境。如在教“快速跑”時,設計了“個體討論、激發合作動機→組內爭論、引導合作調控→組際辯論、組織合作評價”的教學環節,使學生由“要我合作”變為“我要合作”。一是讓學生個體間討論:怎樣才能使快速跑的最終勝利者不是一個人?通過學生個體間的討論后,得出分小組采用集體合作跑是理想的答案,并初步嘗試,激發合作的動機。二是在小組內爭論:集體合作跑時,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能創出多少種跑法?通過組內交流展示,如由“橫隊”轉成“縱隊”、“跑”轉成“跳”、“站立” 轉成“蹲立”等。教師協助其進行調控,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以維持合作的順利進行。三是組與組之間辯論:成功的關鍵是什么?通過組際競賽得出,如合作、默契、協同、節奏、速度……對合作活動的評價不僅包括對合作結果的評價,更包括對合作過程的評價,可由學生小組討論進行(教師指導,保證組間競爭的公平性)。根據合作規則制作自評表格,為學生提供固定的自評時間,引導他們在自評中不斷提高合作意識,增強合作技能。就這一點而論,該活動的意義遠遠超過學生單一的跑練習。因為當一個孩子在參與了合作跑的全過程之后,他就會感受到集體的作用和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
三、創設評價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元參與”,促進心理健康目標的達成
全新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結構與教學方式必然導致對傳統教學效果評價方法的變革,從重視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重視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轉變,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診斷與分析功能。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單一思維”的教學方式,創設“多元參與”的評價策略,強調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學習動力。一是把握不同教學內容,注意在教學中創設相應的形成性的評價情境,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如在初教排球時,讓學生數“數”,來不斷地反映自己努力和技術學習與取得成績之間的關系。二是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外在的和內在的評價情境。如針對某個學生的學習認知活動進行評價時,讓同班同學參與評價(外在評價),通過多元化參與式評價,可以查明學生在掌握一定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智力活動與實際活動方面的進步,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實際學習結果,也可以學生本人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內在評價),來分析取得成績的主觀因素。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就會大大加強,進行自我完善的動機基礎就會得到鞏固。因此,通過內外評價,不僅可以真實地反應學生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三是針對每個學生原有的基礎,創設不同性質的評價情境。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各種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不斷自我完善,對于身體素質差一些的應以鼓勵為主,對基礎稍好的,除肯定外,還應指出不足。這時不應孤立地評價,如果評價脫離了整個促進性的作用,那么其結果必然是滋長恐懼和不信任,損害學生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