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將引起中國教育思想的變革與沖擊。而奧林匹克憲章中提到: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價值。正是這樣,奧林匹克教育天然地可以和學校教育與辦學理念結合,并且可以產生新的教育效果。北京府學胡同小學就將奧林匹克教育與學校的辦學理念融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奧林匹克教育載體——“奧林匹克博物館”。
“活教育”理念下的“活”的奧林匹克博物館
府學胡同小學是一所擁有六百多年歷史并具有中國文化情懷的學府圣殿。學校坐落在一座古老的由廟(大成殿)、堂(明倫堂)、閣(奎星閣)、祠(文天祥祠)構成的四位一體的傳統建筑中。正是在這樣的傳統建筑中,學校尋找到了教育的切入點。學校傳承了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觀點,認為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活教育觀”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無論是教育者、教育環境、教育內容,都應該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府學小學認為要將學生培養成有健康身體、有健全人格、有睿智頭腦的世界人,將來才能改造環境,服務社會。可以說府學就是一座“活”的教育博物館。據此學校構畫了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發展為線索的學校教育環境發展藍圖,形成了以“活”的博物館為理念的辦學思路。府學胡同小學認為北京2008年召開的第29屆夏季奧運會為學校提供了一個機會,得以讓學校續寫教育的篇章,張顯文化的特色。在府學“博物館”理念的指導下,府學師生共同打造了學校的奧運博物館。2006年9月28日,在府學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經過積極籌備,府學胡同小學創立了“我的奧運天地”紅領巾奧運小博物館。
奧運博物館分三部分布展:“我知道”,展示了中國與世界有關奧運的知識;“我行動”,記錄了同學們參與奧運、體驗奧運的足跡;“我精彩”,就是對奧運精神的理解和熱情的延續。展板下方是府學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捐獻的實物展品。
府學小學認為,奧林匹克教育中學生應該是最大的受益者。學生們通過參與奧運活動,參與博物館的建設和管理,在參與中感受奧運精神,傳承奧運精神。學生們看著自己在奧運博物館中留下的足跡,拉近了他們與奧運的距離,使他們從心里感受到了中國奧運、世界奧運,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博物館中現有兩件“鎮館之寶”。其一是由學校六一班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篆刻的35枚奧運比賽項目的圖章和一枚29屆奧運會會徽圖章。待奧運會召開前夕,學校要將這些印章捐獻給北京奧組委。
六一班的學生們通過篆刻印章,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篆刻技藝,還了解了許多印章背后的故事。比如:這35個圖標代表的運動項目;與運動項目相關的體育知識;35個圖標的形成過程等等。通過篆刻印章很多孩子對篆刻產生了興趣,有很多學生自己又篆刻了許多印章。自從學生們知道學校將與馬來西亞的一所學校結為“同心結”學校,他們就自發地上網查找有關馬來西亞的資料,并篆刻了馬來西亞標志性建筑“雙子塔”和兩國國旗。有的家長反映孩子自從對篆刻感興趣以后,做事踏實了,專注了;還有的家長反映,孩子的作品被學校奧運博物館收藏后,感到非常自豪,逢人就說:“我的作品被學校的博物館收藏了”,還鄭重其事地將奧運博物館的收藏證書掛出來。現在,由他們印章所制作的印譜,成為學校贈送來賓的貴重禮品。
第二件是由學校面人郎的傳人,六年級學生郎佳子稶親手捏制的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福娃。郎佳子稶表示,他將利用業余時間多捏一些福娃,到2008年時能送給每位奧運冠軍一個,讓世界人民都認識福娃。
校長認為:這兩套作品之所以成為“鎮館之寶”,是因為他們都出自學生自己的雙手。他們在用行動支持著奧運、參與著奧運。
奧運博物館從籌備至今,學校本著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放手交給學生策劃和管理。在籌備期間成立了由學生、老師、家長組成的籌備委員會;現有的兩百余件展品是在全校學生中征集而來的;“我的奧運天地”館名是從學生命名的400多個名字中篩選確定的;館名的匾額是書法組的學生書寫的;收藏證書是美術組的孩子們設計的;日常的管理和講解由學生管理委員會負責;學生管理委員會是由3-6年級各班的中隊文體委員組成的……
許海峰的親筆簽名留在了學校奧運博物館的展板上。這是在奧運倒計時500天時,他來參加學校活動時簽下的。他還為孩子們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題詞。他參加了六年級八班“突破起點”的主題班會,為學生講了團隊精神的重要。六年級八班就是具有良好團隊精神的集體。他們為了做好學校國旗護衛隊的任務刻苦訓練;他們為奧運博物館啟動儀式順利進行,主動承擔了全部的服務工作,成為優秀的志愿者。他們的身影也留在了奧運博物館里。
在開學初,全校65個班都結合班級實際,由學生精心設計了奧運班會方案。學校將其中10節優秀班會方案推薦給中央電教館錄制成光盤,向全國推廣。
博物館中有府學社區大媽們親手編織的福娃;有智利大使贈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有學生用兩年時間親手疊的2008只千紙鶴;有班級開展奧運活動后集體簽名的倡議書;有學生走訪學校周邊后繪制的環保“綠色地圖”;有學生為保證08年奧運會交通暢通提出的路口改造方案;還有封存起來的,寫著班里每個同學奧運心愿的紙盒……
教師對奧林匹克教育的踐行
在開展奧林匹克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奧運的理解和認識,直接影響著對學生的教育。在奧運博物館的建設中,老師們也參與其中,他們通過參觀博物館了解奧運知識,把握學校奧林匹克教育動態;他們通過奧運博物館激發自己的靈感,尋找自己的參與途徑;他們通過奧運博物館呈現自己和學生們的參與成果……
六一班班主任張濤老師,自己喜歡篆刻,平時他經常給孩子們展示自己的作品,傳授一些簡單的篆刻知識,學生們漸漸對此也有了興趣。當得知學校正在籌建奧運博物館,張老師便帶領孩子們查找資料,協助學生們完成了35枚29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的印章。他自己也親手刻制了一枚中國印。在幾天的刻制過程中,張老師與學生們一同研究,一同查找資料,共同經歷著成功與失敗。老師隨后又圍繞著印章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比如大家分享印章背后的故事;通過印章了解奧運知識;暢談中國印章的魅力;印章帶給大家的得與失等等。老師曾感慨地表示:通過一枚小小的印章,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讓我找到了班級建設及形成班級特色的新途徑,讓我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讓我看到了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效。張老師說:“無論今后我再教哪個班,篆刻將是我們班級的特色。”
在奧運博物館里有一張許海峰手捧花束的照片。他手上拿的并不是鮮花,而是涂詠梅老師帶著孩子們一個花瓣一個花瓣粘出來的紙花。涂老師說,其實每一次的制作,技巧不重要,關鍵在于創意。在與學生合作過程中,有很多的靈感是從學生中吸收的。每一次嘗試都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學校還有許多老師,他們借助奧林匹克教育這個契機,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完善著自我。
“奧林匹克博物館”見證學校的發展
隨著府學人不斷地參與與積累,孩子們制作的一幅畫、一張照片、一個簽名、一件手工作品都記錄了府學人的參與,府學人的精彩,府學文化的傳承。
“我的奧運天地”奧運小博物館創建已經近七個月了,在這短短的七個月里,已經有4000多參觀者。隨著學校奧運博物館的對外開放,先后接待本學片師生、外省市參觀團、外國友人千余人。這里已經成為共享奧運的基地。
2006年9月28日,參加學校奧運博物館開館儀式的河北、良鄉和區里部分中小學師生200余人成為首批奧運博物館的參觀者。
2006年10月中下旬,奧運博物館開始對學校學生開放。全校3000余名師生參觀了奧運博物館。他們為自己的奧運博物館感到自豪,為自己為博物館所作的貢獻感到光榮。
2007年3月2日,府學社區居民和武警某部戰士走進小博物館,就此拉開了學校奧運博物館向社區開放的序幕。同時,社區“巧娘工作室”的大媽們還將自己親手編織的奧運福娃贈給學校的博物館。
3月21日,安定門、交道口學片的帽兒小學近百名師生參觀了奧運博物館。
3月31日,來自全市十二個區縣的400多名中小學生參觀了奧運博物館。
4月2日,智利駐華大使及智利藝術家一行6人,參加學校“迎奧運 結友誼 感受多元文化”的奧運系列主題活動。智利大使為奧運博物館贈送了智利民間手工藝品黑土小豬。早在2006年12月6日,智利大使及夫人攜智利使館官員十余人便參觀了學校的奧運博物館,并在學校大成殿舉行了“中國人看智利”攝影展。他們對學校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予以了高度評價。
4月4日,17位府學社區的居民參觀了奧運博物館。他們中有年逾古稀的大爺、大媽;有在社區服務的家政人員;有社區居委會的干部。這些生活在學校周邊的居民們通過參觀博物館,既了解了學校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情況,又增長了奧運知識,還感受到了府學傳統文化的氛圍。通過師生的參與,校內外的聯合,使奧運博物館得以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讓更多的人與學生們分享奧運帶給他們的快樂。
奧運會在北京召開為學校提供了有力的教育契機,博物館的理念為府學胡同小學提供了發展的方向,奧運博物館為學校提供了傳承與發展的舞臺。這里記錄著奧運的知識,參與者的足跡,這里最終承載的應該是奧運文化、奧運精神,它將是一份珍貴的奧運遺產。它將不斷地豐富著府學這個大教育博物館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