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學習的緣起與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社會變革引發的種種挑戰,各國紛紛把教育改革作為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并把轉變學習方式視為改革的重要內容,這些轉變后的學習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關注探究、統整、強調過程取向以及學生的主動參與。例如,美、法等國近年來大力提倡“問題-項目為本學習”(PBL)、有指導的個人實踐活動(TPE)等學習方式,在我國香港地區,“專題學習”也正在成為主流的教學方式。 2000年,我國普通高中新課程計劃增加了“研究性學習”,標志著“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顯性課程進入我國的課程領域,隨后《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以法規形式確定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性質。
何謂“研究性學習”?對它的理解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把研究性學習理解為一種學習方式;二是把研究性學習理解為一門課程;三是把研究性學習理解為一種教學方式。進入 2002年,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趨向于綜合。有研究認為,研究性學習既是學習方式,又是課程,還有人認為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同時也是課程和教學方式。更有人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教育理念。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那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態度,培養他們具有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改變單一的接受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體育課程與教學中所探討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一種學習方式。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同義(都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譯而來),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思想、施瓦布的探究學習理論以及當前較為流行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可謂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依據《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包括如下方面: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應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法。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2.探究性
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目前,研究性學習已成為我國體育新課程改革中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并對體育課程與教學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對研究性學習的正確理解,使得研究性學習的應用難免流于機械化和形式化,甚至存在一些誤區,因此有必要對研究性學習的定位進行正確的解讀。
三、對研究性學習的解讀
1.研究性學習不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唯一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不能解決全部課程目標,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與掌握。所謂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習能力的培養等等,都是建立在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礎上。如果脫離了對一個學科基本規律、基本結構的掌握,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習能力的培養勢必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猶如沙灘上建筑的高樓,終究會坍塌。因此,倡導研究性學習,并非意味著取代其他一切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應用,也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恰當應用。正如布魯納所說:“一個學生不可能只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