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聽課以及閱讀一些報刊和教案時常發現有許多的老師用“心理障礙”一詞來形容學生的心理狀況及其表現,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妥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對“心理障礙”概念的不了解。以下就相關問題探討如下:
一、區分幾種心理狀態
1.正常心理與異常(不正常)心理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如此。人的心理活動可以分為正常和異常兩類。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具有三大功能:
①能保障人作為生物體順利地適應環境,健康地生存發展;
②能保障人作為社會實體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在家庭、社會團體、機構中正常地肩負責任,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組織正常運行;
③能使人類正常地、正確地反映、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性,以便創造性地改造世界,創造出更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
異常心理活動是喪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動。由于喪失了正常心理活動的三大功能,所以無法保證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異常的心理特點,隨時破壞人的身、心健康。
2.健康心理與不健康心理
在正常心理范圍內,“健康”和“不健康”是一對范疇,是用來討論“心理正常”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不健康心理包含了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可疑神經癥。
通常所說的心理障礙屬于不正常心理范疇。
二、心理障礙的概念、常見心理障礙及特點
1.心理障礙的概念
心理障礙包括廣義的心理障礙和狹義的心理障礙。廣義的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異常,即與心理異常同義。狹義的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異常各種表現中的一種類型,例如:認知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等,是由于某種原因導致心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狀態,以個體無法有效適應日常生活要求為指征,也稱之為心理失常。嚴格地講,心理障礙應指狹義的心理障礙。
2.常見的心理障礙
①行為與人格偏離。如:網絡迷戀、妄想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
②神經癥。如:恐怖癥、焦慮癥、強迫癥、疑病、神經衰弱等。
③反應性精神障礙及癔癥。如:急性應急障礙、創傷后障礙、適應障礙。
④心理生理障礙。如:進食障礙等。
⑤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偏執型精神病等。
3.心理障礙的基本特點
第一、與特定情景無必然聯系。
心理障礙并非由特定情景直接誘發,特定情景存在與否并不構成心理障礙是否發生的直接誘因,即心理障礙與特定情景無必然聯系,常常無緣無故發生,很難用特定情景加以解釋。當然,特定情景的出現有時也會加重心理障礙,例如有心理障礙的運動員在運動場所會使平時的厭煩運動、恐懼運動、擔憂、抑郁和焦慮,發展到臨場遲鈍、呆滯并產生躲藏和離場的渴望,甚至還會莫明其妙地緊張性大笑,或口齒不清地大聲叫嚷。但這并不意味著心理障礙在非運動場所就不會有所現,就一切正常。實際上心理障礙的發生通常是毫無明顯原因,也說不清原因的。
第二、持久性與特異性。
心理障礙并不是偶發的、暫時的,而是持久的、特異的。所謂持久性是指心理障礙一旦出現,常常是經久不消、長期存在、持續發生,不經過專門的心理治療甚至精神藥物治療,很難自行消失,大有如影隨形之感,因而苦惱不堪;所謂特異性是指心理障礙的表現明、突出、異樣、特殊,即各種不同的心理障礙表現都自有特定的、能互相區別的顯著的征象或標志,彼此之間不易混淆和融合,常有明顯的自我感覺。
第三、有心理狀態的病理性變化。
心理障礙屬于心理病理學范疇,是心理狀態的變異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喪失以及心理能力下降的表現。心理障礙通常以心理疾病的某種癥狀出現,當這種心理疾病癥狀單獨出現時,就稱之為心理障礙。其中包括感知、思維、言語、注意、記憶、情感、意志、動作行為、本能行為、意識、自我意識、智能、定向等方面的障礙。例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學生把羽毛球拍說成是“一個圓環和一根軸”那這個學生可能患了感知和識別能力缺失癥;或者,一個學生堅持認為“老師在罵他無能”,而事實上老師根本就沒有罵,那這個學生可能存在幻覺。
三、總結
上文對“心理障礙”進行了初步描述,如果以此為依據,不難發現在體育教學中把學生的心理表現都冠以“心理障礙”之名是不恰當的。
1.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實際與“心理障礙”的特點與相去太遠。在練習中,有部分學生存在一些恐懼、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這些表現在圖一中應該屬于正常健康范圍內,而“心理障礙”是屬于心理不正常范圍。

2.對“心理障礙”的診斷或者干預超越了體育教師的工作范圍。“心理障礙”屬于變態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研究的范疇,應該是神經科醫生工作的對象。在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領域主要是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價值感、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具有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對于“心理障礙”,體育教師想借助一些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去解決學生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心理障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依靠藥物才能緩解癥狀。
3.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對于心理障礙的認識存在偏差,往往把“心理障礙”等同于“精神病”,因此,“心理障礙”也是大家都很忌諱的詞語,在教學中,避免使用這樣的詞語是對學生的尊重。
既然“心理障礙”不宜描述學生的心理狀況,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也確實存在一些諸如緊張、焦慮、恐懼、自卑的心理表現,這些心理在不同的情形下每個人都可能會產生,在圖一中應該屬于正常健康范圍內,那么,作為體育教師究竟應該如何描述學生的心理狀況,筆者以為運用“不良情緒”“不良心理表現”應該更恰當一些,“不良情緒”、“不良心理表現”具有情景性和短暫性的特點,這種“不良情緒”“不良心理表現”只與特定的情景直接相關,沒有泛化到其它情景中去,一旦離開特定的情景,這種不良情緒、不良心理表現就會隨之消失,例如,在跳山羊時,有些學生不敢跳,正是由于這些學生的不合理認知態度而產生不良情緒所致,他們當時可能會產生緊張、焦慮、自卑、壓抑等不良情緒或不良心理表現,但一旦下課,他們的這些不良情緒或不良心理表現也就不再存在,只有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景時才有可能產生,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建議用“不良情緒”“不良心理表現”來替代“心理障礙”更加科學,也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實際。
參考文獻:
1. 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心理咨詢師.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張伯源.變態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1.
3.馬志國.心理咨詢師實用技術.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6.
[吳博士點評:本文涉及的問題具有普遍意義。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重要而深刻,如果教師隨意給學生貼上“心理障礙”的標簽,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對于越來越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體育教學,補充一部分心理學科的專業知識是當前每個體育教育從業人員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