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是人類本能,也是人類固有的基本運動技能。而快速跑的能力是評價位移速度直接指標。而快速跑的技能和能力的高低不但將直接影響著多數體育項目的學習和掌握,也與人一生中的勞動、生活有著間接關系。同時,跑作為教材內容是從小學直至高中階段的重點。在國際上動作技能學領域的學者,關于快速跑的動作發展研究成果將為我們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一、年齡與快速跑運動學指標變化的關系
縱觀人成長的過程,從幼兒時期跑動作的出現直到青年階段快速跑能力達到頂峰,隨著年齡的增長快速跑能力在不斷的提高,動作技能在不斷的完善。在這一過程中,跑速、步頻和步幅是最直接能夠描述這些變化的運動學指標。
從跑速方面看,人在1~12歲階段(無論男、女)隨著年齡的增長跑速幾乎均呈直線增長。在青春期才出現發展的性別差異。男性一般在17歲左右跑速達到最高水平,之后往往出現停滯不前的情況。而女性這一轉折點出現較男性早,一般在13、14歲左右達到頂峰,隨后,一直至成年都會出現下降的情況。步幅基本與跑速的變化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大。而性別的差異同樣在早期沒有出現,直至青春期。男性一般在15歲,女性在13、14歲左右步幅達到發展的頂點,并均出現動作幅度減少的趨勢。而在步長/身高比方面,人在幼兒時期發展最為快速,6、7歲左右該值突破1.0,之后便沒有顯著的變化了。有趣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步頻始終沒有出現顯著的增長,即使在青春期里也未顯現出性別差異。
這些運動學指標的發展提示我們,幼兒時期是形成跑動作的最重要的階段,6、7歲左右跑動作的基本外觀已經形成。而快速跑能力的發展更多依賴的是步長隨年齡的增長。
二、跑的動作出現的過程
一般認為,出生后21~24個月的幼兒及具備跑的能力。關于從走到跑這一發展階段的運動學變化,有學者通過對16個月大的男童從走到跑的動作出現階段為期6周的觀察,和對12~18個月大的女童為期6個月的縱向觀察發現,幼兒往往會在出生后17個月左右具備跑的能力。最初出現跑的動作是在走的過程中夾雜了優勢腳的小幅度跳躍(非優勢腳著地),即產生了雙腳騰空現象,這就是跑動作出現的動作前兆和分水嶺。在以后向成熟跑的動作發展過程中,跑速、步頻、步長和步長/身高逐漸加大,兩腳落點距離和兩腳落點距離/身高比逐步減小,四肢動作逐漸協調一致。盡管跑和走的。也有學者認為,跑的動作是從快速走過程中自然分化出來的。在跑的能力形成過程中,判斷走和跑的基本界限可參考以下條件:①步長超過身高的48%以上;②步頻超過4.1步/秒;③跑速超過1.6m/s;④左右腳動作時間差異小于5%。
三、不同階段快速跑動作形成及能力的發展
快速跑的動作在2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迅速完善,在6歲左右在動作形態上與成人已無明顯差別(圖2)。從2歲到6歲期間快跑特征主要有以下變化:①跑速顯著增大(從相當于成人的32%增加到55%);②步頻沒有顯著變化;③步幅增加明顯(從相當于成人的32%增加到57%);④步長/身高比也有顯著增加(從相當于成人的56%增加到91%)。由此可見,步長/身高比顯著提高是促進該階段跑速增加的首要原因。同時,這一變化也是由于快跑動作逐步完善的結果。之所以可以認為6歲兒童快速跑技術已與成人基本相同,主要原因在于兩者有著基本相同的和自身身高接近的步長,即以相同步頻能力水平(4步/秒)。(圖1)

有學者通過對小學1~6年級兒童開跑能力發展進行跟蹤研究,結果發現:①盡管在這個時期各年齡段兒童跑速都在增加,但男子在10~11和11~12歲,女性在7~8和10~11歲跑速增加最為顯著;②這個階段無論男、女,步幅都在隨年齡的增長而加大,但步頻卻沒有明顯提高的趨勢,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時期跑速增長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步長的增長導致的;③男子在此階段跑速始終優于女性,盡管這種優勢并不明顯,而這種優勢的原因是由步頻差異產生的;④該時期步長/身高比基本穩定(0.95~1.09)。
通過跟蹤調查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男子在7歲左右如果表現出較強的位移速度能力,則在以后各年齡段往往都能表現出這種優勢。反之,如在7歲左右位移速度能力表現很低的話,以后各年齡段也很難具有優勢。這種現象同樣適用于女子。

青春期開始以后,快速跑能力開始呈現性別差異。如圖2顯示,盡管該階段快跑的動作外觀上沒有明顯的特殊變化,但13歲以后由于受發育特征的影響,男性在步頻上略有增加,力量方面的優勢直接促進了快速跑的能力的增強。反觀女性,在此階段步長、步頻基本停滯,力量方面發展的劣勢導致快跑能力直至成年階段也沒有較大的發展。
根據日本的有關調查,快跑能力發展的頂峰往往出現在男子17歲左右(高中階段),50m平均成績為7.1秒,平均跑速8.0m/s。女子的頂峰出現在14歲左右(初中階段),50m平均成績為8.67秒,平均跑速6.59m/s。頂峰出現后,男女快跑能力一般都會20歲以后下降。
普通成年人快速跑有著怎樣的特征和水平,一般此類調查多以20歲青年為模型。例如,1987年有日本學者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男性50m跑平均成績為7.27秒,平均跑速7.63m/s,平均步長/身高比為1.03,步頻為4.3步/秒。女性50m跑平均成績為9.09秒,平均跑速5.99m/s,平均步長/身高比為0.97,步頻為4.04步/秒。(圖2)
由此可見,成年人快速跑標準特征是步長基本等同于自身身高,步頻每秒4步左右略高。但是,成年人快速跑能力顯示出相當高的個體差異,男女較低水平組僅能分別相當于同性別12~13歲和9~10歲組的平均水平。
四、小結
目前跑的教學基本是沿用了教師在大學《田徑》課程中學習的以專門練習和控速跑為主的技能學習模式,而且不同年齡段的方式相同。事實上,快速跑技能是屬于人類的基本運動技能,動作的學習并非是重點,能力水平的提高才是練習的重點。“早期技術誘導,重點環節控制”才是正確的思路。
不難發現,快速跑動作技能發展的突增期與快速跑能力發展的突增期并不同步。而跑的技能突增期出現較早,而進入學校教育階段(小學、初中)后,則是跑能力的重點發展階段。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跳、投等多種基本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中。所以,學前兒童以養成正確基本運動技能為目標的體育教學工作也不應忽視,而在這個領域中的工作,我們已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