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我剛從學校畢業,一天上體操跳箱課,我把跳箱擺好,踏跳板距離跳箱1.5米,然后我在距踏跳板20米以外準備開始作示范動作。“同學們,請看我的第一次示范。”我有節奏地開始助跑、踏跳、騰空(第一騰空挺高)、分腿的同時支撐手推箱面、第二騰空、落地緩沖。“啪啪啪………”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老師,你的示范太優美了,能不能再來一遍?”“好,再來一遍,”于是我把剛才的示范動作又做了一次,依然非常完美,同學們又報以熱烈地掌聲。接下來組織同學們練習跳箱,這時卻遭遇到了尷尬:同學們助跑過后,要么不敢踏跳,要么輕輕踏跳后就趴到箱子上或干脆繞開箱體逃之夭夭………
今年,我又上了一次跳箱課,不過,由于已經40歲的我,再做示范時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霸氣,自然踏跳板也向前移動到距跳箱不足1米,助跑距離已不足10米,簡單的助跑、不太有力的踏跳、不太明顯的騰空、推手,又接一個不太明顯的第二騰空、落地。“啪啪啪”,當然,同學們的掌聲已經遠不及17年前的熱烈了。
我沒有立即組織練習,而是先出示圖片、題板,告訴大家完成動作時要如何充滿信心,如何做好保護與幫助。接下來同學們開始練習,同學們大多都能模仿老師的示范,順利地完成動作,只是剛開始時動作不夠優美。
17年間的前后兩次示范,對學生的教學效果不同,為什么呢?值得我們思考。
(江蘇省連云港新海高級中學東方分校 222042)
[點評]17年前,教師的動作示范正確、美觀,嚴格地按照動作的技術規格要求完成了,動作示范也生動而輕松優美,但他沒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與學習需要,好看卻不實用,他應當降低難度與要求再作一個不那么“規范”的動作示范,讓學生先掌握初級的動作。17年后,老師自覺動作示范已不會那么正確、美觀時,采用了演示法,通過展示圖片、題板直觀教具,貼近了學生的實際,降低了動作難度的示范和要求都給學生建立了學習的信心,因而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