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在各個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教學信息的處理,是對學生學習效果所作出的價值判斷,是幫助學生調整、控制后續學習的一種行為。體育學習中的評價行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受到更多體育教師的關注。從1978年編寫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實行草案)》首次規定了考核標準采用四級評分制,到1992年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體育教學大綱》采用結構考核綜合評定制,再到2001年以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體育課程緊緊圍繞五大領域目標展開,體育教學評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筆者在日常體育教學中對所教學生的“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個方面的學習評價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運動參與方面
評價中注重學生的活動參與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評價應該特別注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和學習前后變化的評價。新課改以前,我對學生學習的評定往往以幾次身體素質測試的成績為依據,更甚至于用一次學期末的考試作為學生本學期的成績評定。隨著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感悟,我逐漸意識到“在活動參與中評價”的重要性。比如我在教“雙手向前拋實心球”教材時,以前在進行完7-8個課時后,就會直接對學生進行一次檢測,作為學生學習“雙手向前拋實心球”教材的學習效果的評定。現在我意識到這樣的評價忽視了對學生動作技能掌握情況的分析,忽視了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態度意識的調動,更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向較深層次的學習發展。如今我在教學同樣教材時既側重于對學生運動參與的積極性方面進行評價,又側重于對學生動作技能掌握方面進行評價。在學生學習之前、之中、之后都不斷的給予提示、鼓勵,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勇于探索的好奇心調動起來,最后和測試成績一起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終評價。實踐證明在學生的學習參與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并結合測試成績,這樣的方式顯得更全面,也較為靈活。
二、心理健康方面
1.評價中注重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
意志品質是指一個人的果斷性、堅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和主動獨立等精神。新課程心理健康領域對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提高動作技能的難度、氣候條件、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突發事件來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在評價學生一節課的表現,評價學生一學期的體育進步水平時,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可以作為最終學習評定的一部分。
有一年我帶學生準備參加一個小籃球賽(由于比賽的日程已定,但比賽的氣候不明,以往有過下著小雨還照常比賽的情況),為了培養學生雨中堅持比賽的堅強意志,我決定帶領學生觀看一場雨中足球比賽的碟片。只見,比賽中雙方隊員你追我搶,隨著比賽進程,拼搶變得越來越激烈,由于雨下得越來越大,場地上也變得更加泥濘,隊員們身上又是水、又是泥,但是隊員們的比賽熱情沒有減退,拼搶的節奏沒有減退,一直堅持到了比賽結束。看完了球賽,我組織學生對球賽進行了評價,大家一致認為:碟片上的情景充分說明了比賽雙方隊員們勇敢頑強的精神。這以后,同學們很受鼓舞,練球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意志,在一次天空飄著小雨的天氣里,我特意留隊員們在操場上練了一節課的籃球。盡管當時也有一部分同學心里犯嘀咕,但是在老師的鼓勵下,其他同學的引領下,師生一起開展練習,學生們一節課的雨中練習,也能保持和往常一樣,基本上完成了整個學習內容。課結束以后,我對同學們的表現給予了逐一評價,表揚了同學們在雨中堅持鍛煉的可貴精神。此后,在日常教學中我時常有意的設置一些小困難用于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并經常對學生克服困難的現象給予評價,還將評價記入學生的成長卡中,作為學期結束學生體育成績總體評價的一部分。
2.評價中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信水平
體育活動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一個重要因素,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多給他們一些及時的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水平。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這樣評價學生:“××同學表現真棒,大家要向他學習;××同學的動作真標準,請他給大家做個示范。”××同學因為得到了表揚,心里十分高興,自信心也得以加強。但是我們卻往往忽視到,在表揚了個別人的同時,還有大部分同學的信心可能同時受到了打擊。受到表揚的只是個別的“尖子”生,他們的表揚是建立在大”部分同學“陪襯”的基礎上。那怎么樣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提高大部分同學的自信心呢?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這樣闡述:如果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反復得到的是成功的體驗,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得到鼓舞,并會由此提高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冬季三項鍛煉是最能夠發展學生耐久力,提高學生自信水平的一類運動。比如三分鐘雙搖繩跳,從開始到第一分鐘結束,大部分同學還能夠處于一個層次;到了第二分鐘結束,很多同學跳繩速度已經明顯?慢了,出現了跳跳停停、停停跳跳的現象;到了第三分鐘快結束,堅持到最后的大約也就剩下三分之一了。分析其原因:一是身體素質差,二是體質弱。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建立起對冬鍛三項的興趣,培養大部分同學的自信心,我和小骨干們商量,改變一下評價的標準。能夠完成三分鐘雙搖跳繩的同學,評價標準以跳繩個數和失敗次數為準;不能夠完成三分鐘雙搖跳繩的同學,繼續給這部分同學一段時間,評價標準以跳繩個數和進步幅度加上練習跳繩的積極性為準。心理學中有“學生的自信與他們的成功率成正比”的觀點,學生的運動成績提高了,參與活動的自信心也就隨之提高了。
三、社會適應方面
1.評價中注重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培養
體育教學中經常會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大多以團隊的形式進行,體育活動非常有益于團隊合作意識的形成。就拿小籃球活動來說吧,上場比賽的隊員分為前鋒、中鋒、后衛,場下還有裁判員、記分員、計時員等等。只有各個角色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體現出了同學們之間的合作精神,比賽才能得以順利進行,才能打得精彩、看得有味。而日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和調動同學們的這種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并將其納入到體育教學的評價當中去。《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水平二,要求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合作行為”,但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并不是這樣,很多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有自己喜歡的角色,對于自己不喜歡的角色,常常是表現出不熱情,甚至于不愿意參加到這個活動中來,有時會使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進行下去。于是我在集體活動開展之前會對全班同學宣布:“這個學期的體育成績評定中將有合作競爭一項分,對于合作競爭意識強的學生將給予評優,對于在活動當中能夠將本組同學緊緊團結在一起進行活動的學生,老師將選任他作為本組的小組長。”這樣一來,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有了進一步提高。
2.評價中注重學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如今這個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體育運動知識和技能技術也在以一定速度變化著。體育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所有的體育知識、運動技術、運動技能,但是體育教師卻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幫助學生自己獲取體育知識、運動技能技術的一些方法。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就可以一定程度的發揮這方面的作用。如:在進行奧林匹克知識普及教育中,除了課堂上教師的講授以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定量的課外作業,告訴學生可以到哪些書籍、哪些網站上去查詢相關的知識,然后再在下一次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給予同學們搜集來的知識以一定的評價,對于搜集到奧林匹克方面知識全面的、圖文并茂的、新穎的給予“優”的評價;對于搜集到的知識不夠多的、但也有圖文、新穎性欠佳的給予“良”的評價;對于搜集到的知識偏少的給予“需努力”的評價。學生們的探究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德拉克說過:“在知識社會,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生存。”。對于學生們通過自己努力搜集到的知識,還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運用到體育實踐活動當中去,教師通過組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當中去體驗搜集來的知識,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哪些是需要自己繼續學習后才能進一步掌握的。教師在學生實踐過程當中組織各種方式的評價,學生的這種自我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會得到更快的提高和促進。
四、評價的表格量化
日常教學中我還運用了一些表格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量化,目的是使學生明確本學期自己的進步程度及不足之處(見表1)。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