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也很小
世界上有65億人,一個人與遠方國家的陌生人認識的可能性很小。有研究表明,一個人一生大概只會結識1000人左右,比如小學時期100人(假定除了自己班級,你還會認識別的班級的同學和老師,但相對數量要少一些),初中時期100人,高中時期100人,大學時期100人,鄰居200人(包括你有過搬家的經歷),工作時期200人(假定你對外聯系正常,并且換過工作),親屬朋友200人。
但是,假定要讓你將一封信寄給一個很遠的地方不認識的人,可以通過你的朋友傳送。你先將信發給你的一個朋友(一個沒有深交的朋友),你想也許他認識那個收信者,這個朋友再接著發信給另一位他認為有可能認識收信者的朋友,如此下去,直到將信寄到認識收信者的某人為止。結果只要通過4-7個人,你就有可能將信送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人們常說世界真小。這就是小世界悖論。
參考思路:
人們認識的朋友在一定范圍內會有交叉,朋友的朋友又可能相互認識,這個可能性(概率)很大。如,兩個人彼此認識的可能性在美國大約是1/100000,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朋友的可能性卻急劇升高到1/100。他們可由平均5個朋友間聯系的可能實際上高于99%。
愛瓦梯爾應不應該付學費?
古希臘人愛瓦梯爾向哲學家普洛太哥3ea3ef0b3447ba0db1aa9e20b0d593e0f61b475f2f790ba848690d439d63ae04拉學習論辯術。他們約定:愛瓦梯爾先付一半學費,另一半學費等學成后在第一場辯護勝訴時再付,如果敗訴,則學費不必再交。但是愛瓦梯爾畢業以后,沒有擔任辯護工作,不打算交另一半學費。
普洛太哥拉準備告他,說:“如果我勝訴了,法官會判你付我學費;如果我敗訴,根據約定你還是要付我學費。總之要付。”。愛瓦梯爾則說:“如果我勝訴,法官會判我不付學費;如果我敗訴,按照約定我也不必付另一半的學費。總之不付。”老師和學生,到底誰贏?
參考答案:
問題在于他們雙方都默認“約定”和“判決”的雙重標準,認為可以同時等效地解決他們的糾紛。從邏輯上化解的辦法就是選擇其中的一個進行裁決。
( 湯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