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心目中植樹總是有利于環境的,但是,現在研究人員發現,植樹如果不分某一地區的具體環境,而且選擇的樹種不適宜,反而可能因植樹而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甚至破壞當地的生態。
比如,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這一過程也可帶來副作用,包括吸干溪流和使土壤變得更鹽堿或更具酸性。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的羅伯特·杰克遜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它權衡了涉及植樹的方方面面,并得出了植樹并不全等于環保的結論。
研究小組觀察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五百多處新種植的森林地帶,發現有13%的地方在一年內溪水被完全吸干。平均起來,植樹切斷了約一半地區當地的溪流,比如南非。
另一方面,在何種地段植樹也對環境體現出不同的影響。在莊稼地種樹可能對環境會有不利影響,因為在莊稼地里種樹就得使用更多的水,會減少人們飲水和灌溉時對水的利用,并且損害當地的液體生態系統。還有,與其他類型的植被,如農作物或綠地相比,森林土壤的鹽堿和酸性容易變得更大。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部分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選擇的是那些快速生長并能吸收較多二氧化碳的樹種,這些樹一年的所有時期都在生長,終年保持常青,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因而會吸干溪流的水。
不過,在莊稼地種植樹木導致的水流的一些變化對環保也是必須的。比如在美國的一些農業地帶種植森林可以減少土地肥力流失到海里,可以避免海中的水藻瘋長并殺死水生生物,關鍵在于進行造林計劃時要考慮當地因素。研究人員比喻說,制定政策者常常戴了一副“碳眼罩”,只想到和談論減少碳,這會造成另一種環境副作用——水生態的破壞。
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公司目前正在把種植森林當作獲取“碳信用卡”的途徑,也即植樹越多,可以獲得越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些電力或能源公司就是這么考慮的。而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也是這種規定。但是,這適用于沒有植被和莊稼的土地。比如,在退化的土地上重新植樹造林以吸收二氧化碳。
杰克遜等人認為,植樹造林應考慮對水的影響,還要考慮在什么樣的地方以及選用什么樣的樹種。
(唐麗薦喻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