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又到了家家戶戶張羅著置辦年貨的時候了。各類炒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長沙,一說到炒貨,爹爹娭毑們自然會提到“德雅村”。如果有“德雅村”的知情者,一定會津津樂道,說起正宗“德雅村”炒貨的口味、“德雅村”炒貨背后的故事。“德雅村”炒貨品牌的創建人李友國,一個曾經極其普通的湘鄉小伙,用了整整十年時間,將昔日一間簡陋的小作坊發展成為今日在長沙擁有十二家分店的連鎖炒貨超市。而且,“德雅村”這個品牌更如它新鮮出爐的炒貨產品一樣早已深入人心,彌久彌香。
追憶,一段老字號的歷史
追溯“德雅村”這一品牌的歷史,我們可以回到三十年前的長沙城老瀏城橋。70年代末期,老瀏城橋下,出現了一間簡樸的名叫“利源”的炒貨小作坊,小作坊加工瓜子、花生、蠶豆等幾樣簡單的產品,這些炒貨除了零售外,還小量批發給行走于長沙大街小巷的挑夫。那時候,每到出貨時間,作坊前的小巷子里就擠滿了挑著籮筐從四面八方趕來進貨的挑夫們,如果不趕早排隊,有時候還拿不到貨,生意自然是出奇的好。而經營這家炒貨店的是一個叫李蒼生的老人,他是李友國的爺爺。
當時,從湘鄉農村來到長沙一家食品公司拖板車的李蒼生老人,工資很低,但家里卻有十幾號人等著吃飯,無奈之下,他利用自己在食品公司的關系,借錢開了這家名叫“利源”的小作坊,惟一目的是希望家人都能有一口飯吃。在那個計劃經濟占主導的時代,市面上流通的貨物十分缺乏,這給李蒼生老人的小作坊帶來了機遇,但同時,私營企業主在當時是不允許存在的,所以絕大多數時候,“利源”炒貨店只能偷偷摸摸地生產,長期處于半“地下”狀態。盡管積累了一定的口碑,但規模卻總是做不大。就這樣,“利源”一路跌跌撞撞、風風雨雨,一直堅持到1995年,由于老瀏城橋拆遷,修建芙蓉大道,“利源”炒貨店正式關門。
再創業,“利源”起死回生隨著老瀏城橋的拆遷,李友國一家搬遷至位于開福區的德雅村,此時的李蒼生老人已經無力也無心去再開一家炒貨店。這一年,李友國剛好23歲。在家待業的他帶著父母給的1000元錢只身來到了深圳,在一家家電公司的倉庫做著最普通的工作。半年過去,他的1000元錢變成了2000元,但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李友國明白,這多出來的1000塊錢只不過富人們的一頓飯而已。不甘心一輩子給別人做“打工仔”的他,毅然決定重返長沙,伺機創業。
當李友國還是學生時期,就有過做小生意賺錢的歷史。暑假的時候,他走街串巷賣水果,寒假的時候,則幫爺爺做炒貨生意。他的創業決心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而稍稍寬裕一點的大哥則保證了為他提供全部的啟動資金。所有的這一切,對他來說,無疑是萬事俱備,只欠項目了。考慮到爺爺“利源”炒貨店經營多年留下來的影響,李友國打算再開一家炒貨店,接手爺爺的事業。就這樣,1995年年底,李友國的炒貨店在德雅村開張了,招牌仍然為“利源”。20多個平方米的店面里,李友國自產自銷,主營產品仍以瓜子、花生和蠶豆為主,他開始了用三輪車推銷的艱苦創業階段……
遭遇寒流,炒貨店出師不利
炒貨行業是很辛苦的,炒一樣堅果,往往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而且不能松懈,一不小心,整鍋堅果就報銷了。懷著創業初期的滿腔激情,李友國對炒貨店的將來充滿希望,再苦再累也能扛著。但事情并沒有想像中的那么順利,市場競爭的激烈,特別是那些經銷商并不認同一個毛頭小伙子能炒出什么好的產品來,都拒絕要他的貨。就這樣,李友國的炒貨事業一開局,就遭遇寒流,但他堅信“好瓜子也不怕巷子深”,認準了這個理,李友國除了持之以恒繼續推銷自己的產品,生性豪爽的他,到最后甚至于將產品送到銷售商后,條子也不打一張,說,東西你放這,覺得好,就給錢。這種做法在當時無疑就是一種賭博,而事實上,他最終贏得了這場賭局。
在苦苦捱了兩年后,李友國的炒貨逐漸被大家認可,在顧客的口碑中也越來越好,而“利源”炒貨店的真正轉折點是在1999 年,這一年,李友國從江西引進了原味西瓜籽技術,在這之前,長沙的市民根本就不知道有原味西瓜籽這回事,而市面上只有干草味和玫瑰味兩種西瓜籽。原味西瓜籽的特點就是香和原汁原味,它一上市,馬上就受到長沙市民的追捧,“那段時間,真是賣瘋了,有人專門從湘潭、寧鄉開車過來買的,一買就是二、三十袋。”李友國回憶說。如果說原味西瓜籽的出現是個契機,那么他的其他產品一路走紅則完全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李友國的炒貨事業自此蒸蒸日上。
建品牌,“德雅村”火了
“利源”炒貨店的生意火了,名氣也越來越大,但炒貨店秉承“質量是生命”的理念卻從來也沒有改變過。產品銷路拓寬后,他也加大對店鋪的投入,從2001年起,他請人為產品設計了包裝,并印上了廠址、電話號碼和詳細的產品介紹,目的是為了讓顧客認準“利源”品牌,減少買到假冒劣質貨的風險。接著,他一口氣請了十個人專門來選瓜子,那些有一點瑕疵的瓜子都被篩選掉,力求粒粒瓜子都是色、香、味俱全。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下,“利源”炒貨產品一度達到脫銷的狀態。
2003年,李友國敏銳地發現顧客在口傳他的產品時基本都以“德雅村的炒貨”相稱呼,相反“利源”兩字出現的頻率則很低。在經過一番調查和思考后,他毅然決定將“德雅村”這個地名代替“利源”作為自己產品的商標,他還請人設計了富有特色的商標LOGO,正式掛牌后,“德雅村”品牌開始在長沙老百姓口中叫響。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德雅村”,特別是為了讓更多人吃到正宗的“德雅村”炒貨。同年,李友國開設了第一家分店,小試牛刀,馬上就嘗到甜頭,這也堅定了李友國將“德雅村”炒貨規模化,連鎖化的決心。在接下來三年里,他又陸續開設了12家分店,這些店鋪遍布長沙各個角落。
2006年底,李友國的又一品牌形象店在位于高橋大市場內的朝暉路上開張營業了,這家總計投入達30余萬元的店鋪,店面的裝修風格上盡量體現“德雅村”炒貨的文化內涵,通過富有特色的主題創意,凸現“綠色環保”的深意。店內布局則按照超市的模式,更新穎合理外,也特別人性化,擺脫了傳統炒貨店以往陳舊的格調。李友國表示,選擇在高橋這個全省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綜臺批發市場開店,既有壓力,但更希望通過這個窗口,以瓜果會友,讓“德雅村”品牌能傳得更寬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