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著資源制約的問題,傳統的資源消耗方式難以支撐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經典經濟學流派的資源觀點和主流經濟學理論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自然資源的作用,本文提出以資源節約為目標導向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中國經濟增長與資源制約矛盾問題的新途徑。
關鍵詞:資源制約;資源導向;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9-0013-06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發展目標,中國經濟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短缺問題,為此,中國經濟的崛起必須選擇以資源節約為導向的循環經濟發展途徑。
一、經典經濟學流派的資源觀
1.古典經濟學說的資源觀
在亞當·斯密時代,自然資源并沒有進入經濟學家的分析視野。分工是斯密經濟理論的邏輯分析起點,亞當·斯密所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才能使一個國家更加富裕,斯密討論的中心議題是克服勞動力的約束,使國民財富有更快的增長。他認為,國民財富的增加受制于勞動生產率和從事勞動生產的人數,換言之,國民財富增長的制約因素是勞動力。斯密指出,國民每年的勞動是他們每年消費的生活必需品的源泉,國民占有這些物品數量的多少,“受下述兩種情況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說,這一國國民運用勞動,是怎樣熟練,怎樣技巧,怎樣有判斷力;第二,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究成什么比例。不論一國土壤、氣候和面積是怎樣,它的國民每年供給的好壞,必然取決于這兩種情況。”[1]亞當·斯密強調,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勞動力是稀缺資源。
亞當·斯密沒有將自然物質資源當作制約國民財富增長的現實因素,是與亞當·斯密所處的經濟時代的現實狀況相關的,當時英國的利潤率相當高,財富增長遠未達到飽和程度。“如果一國所獲得的財富已達到它的土壤、氣候和相對于他國而言的位置所允許獲得的限度,那么,它的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也許都非常的低;一國人口的繁殖如已達到其領土所可維持或其資本所可雇傭的限度,那么,職業上的競爭必然非常激烈;一國的資本如已達到飽和程度,各地方的競爭就大到無可再大,而資本的利潤就小到無可再小,也許沒有一個國家的財富曾經達到這個程度”。[2]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并不現實的問題,無須在這一基點上分析研究國民財富的增長問題。
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的核心觀點認為,人口的增長可以是無限的,而人類自然資源的數量卻是一定的、有限的,人口數量將超過自然資源所能承受的水平,所有的自然資源都將為人類所占據和利用。在馬爾薩斯看來,無論是資源物理數量的有限還是經濟上的稀缺,都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絕對的。馬爾薩斯的這一思想,被概括為資源的絕對稀缺論。[2]
李嘉圖從自然資源的非均質性出發,否認自然資源利用的絕對極限,從資源相對稀缺的角度分析自然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在李嘉圖看來,資源的相對稀缺并不構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因為李嘉圖認為技術進步可以改變這一狀況,即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機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單位勞動的產出量。李嘉圖對空氣、水等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可無償利用的、不存在稀缺性問題的看法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對環境資源的有限的認識水平。
古典經濟學家在論著中涉及到的自然資源,主要是指勞動力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盡管李嘉圖和穆勒都談及到了礦產資源和自然環境,但他們未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古典經濟學家所考察的是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的稀缺及其對收益和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2.新古典經濟學說的資源觀
以瓦爾拉斯、馬歇爾、薩繆爾森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說,都是以資源稀缺為基本的分析前提。在薩繆爾森看來,沒有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就沒有經濟學這門科學存在的必要性。因為人類所面臨著的所有經濟問題,在根源上都是因為經濟資源的稀缺性。薩繆爾森對經濟學給出的定義是:“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進行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3]在當代經濟學界有新生代之稱的曼昆,在其所撰寫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使資源稀缺性假設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曼昆對稀缺性的解釋是:“稀缺性是指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產人們希望擁有的所有物品與勞務。”對于經濟學的定義,曼昆的見解更是簡潔明了,“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4]
值得注意的是,新古典經濟學說的資源觀是建立在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的,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稀缺性是相對于人的欲望而言的。另外,新古典經濟學說中關于資源稀缺性假定所指的對象是經濟物品(economic goods),經濟物品相對于自由物品(free goods)來說,是在成本約束和技術約束條件下界定的,因而,經濟物品稀缺與自然資源稀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主流經濟理論對自然資源作用的忽視
在主流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中,通常把自然資源看著是簡單的生產要素,把資源問題演繹成是單純的生產成本問題。隨著資源的不斷被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利用成本在增加。但經濟學家認為,隨著技術、知識的進步,成本問題相對于資本、勞動等來說,不足以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因為技術進步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相對地降低生產成本。因此,經濟增長理論把技術、資本、勞動等要素作為關注的重點以及模型研究中的主要變量,而忽視自然資源的作用。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利用狀況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有利或不利影響。例如,有些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缺乏利用自然資源的技術和人才,地區經濟難以發展;相反,有些地區雖然自然資源較為貧乏,但卻具有技術和人才優勢,使地區經濟較快發展。由此,經濟學家的結論是,自然資源不是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僅是起到影響作用,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仍然是人才、技術和資本。
在經濟學基本原理中,各種“投入品”所具有的特性被無差異地進行了“同一化”處理,也就是說,自然資源的投入、勞動力投入、技術投入和資本投入都被視為同類性質的投入。勞動力投入被用于生產工具使用過程,其特性得到強化,而自然資源投入被用作生產資料,其特性卻被弱化。由于現代經濟學用貨幣價格使一切要素進行等值量化,這就掩蓋了自然界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在稀缺性質上的差異。隨著人類物質生活需求的無限制擴張,自然資源的特性差異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已經逐步顯現出來。忽視自然資源特性的作用是以市場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現代經濟理論體系所固有的缺陷。[5]
二、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制約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平均9.5%的增長速度,而同期全球GDP的增長速度為3.58%。但我國經濟增長對資源的嚴重依賴,使得這種增長越來越接近資源和環境約束的邊界。例如,20世紀后20年,我國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持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
1.能源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2004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18.46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產量13.8億噸,原油1.67億噸,天然氣326.6億立方米,發電量16 540億千瓦時。2004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9.7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18.7億噸,石油2.9億噸,天然氣415億立方米,水電3 280億千瓦時,核電510億千瓦時。[6]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預測,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量為25—33億噸標準煤,在2020年前的高速增長階段,我國能源供應缺口進一步擴大,供需矛盾十分尖銳。由于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為40%,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安全問題突顯。我國能源的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十個百分點,單位產品的能耗偏高,有八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20%—50%。[7]按目前的能源消耗增長預測,我國的能源資源將難以持續支撐經濟增長。以石油為例,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一份能源報告稱,我國剩余可采儲量為23.8億噸,以目前的產能計算,14年后將出現石油枯竭局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估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外部依賴率將達到75%,而這一指標在1995年僅為7.6%。據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2005年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40%。
2.礦產資源
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三位。根據對未來礦產資源需求量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可利用的儲量能保證消費需求的僅有9種,其余36種礦產則難以保證需求,特別是石油、鐵礦石、銅、鋁土礦、鎳、鉀鹽等關系國家經濟和安全的大宗礦產將長期短缺。由于國內需求缺口較大,對國際原材料市場的依存程度高,安全供應形勢嚴峻。例如,2002年鐵礦石進口量占當年消費量的50%,錳礦石進口量占當年消費量的46%,鉀鹽、氧化鋁、銅精礦等的進口量均比1998年有大幅度上升。礦產資源的枯竭化態勢日益顯現,在全國415個大中型礦山中,有50%面臨保有儲量危機和即將關閉,全國有47個礦業城市探明儲量枯竭。我國金屬礦山采選回收率平均比國際水平低10—20個百分點,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率僅為20%,尾礦利用僅為10%。[8]經濟增長中的95%的能源和85%原材料采自于礦物資源,除煤炭及少數小宗礦產資源外,絕大多數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都明顯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因而需要大量進口。據預測分析,我國主要礦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呈快速提高的趨勢,而且有些品種會從自給自足改為凈進口。以2000年的基礎數據為準,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主要礦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分別為:鐵礦石從33%增長到34%和52%;錳從16%增長到31%和38%;銅從48%增長到72%和82%;鉛、鋅從自給分別增長為45%和52%、53%和69%。[7]
3.水資源和土地資源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 000億立方米,但人均水資源量2 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l/4。2002年全國用水量為5 49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占68%,工業占21%,城鄉生活占11%,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為400億立方米。根據未來中國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充分考慮用水效率提高、污水處理回用等措施,預測2010年全國水資源需求 量為6 400億立方米,2020年為6 800億立方米,2030年為7 100億立方米。目前,我國缺水總量約為300億—400億立方米,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有1/4的國土面積缺水,有1/10的地區的水資源僅能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有2 0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由于缺水,全國糧食年均減產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 300多億元。據統計,我國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約為0.45,而先進國家為0.7—0.8,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為30%—40%,而發達國家則達到75%—80%,全國城市供用水系統的浪費損失率估計在20%以上。[9]
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只有1.4l畝,并且耕地后備資源十分緊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費,已經造成嚴重后果,土地承載壓力空前突出。我國東部一些省份在率先開放的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資源代價。例如,浙江省從1979年到2003年,耕地面積減少了726萬畝,相當于2003年全省實有耕地面積的30.4%。森林面積由1995年的639.7萬公頃下降到2001年的554萬公頃。2003年全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231.68億元,占GDP的2.5%。[10]
綜合以上幾點說明,面對不得不維持的經濟高速增長的壓力,未來20年我國的資源將進入全面緊張的時期,現有的資源條件對支撐持續的經濟增長已經難以為繼。
三、中國經濟增長必須放棄傳統的資源消耗方式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同時進入“高成長期”和“高成本期”:一方面我國經濟仍處在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經濟仍會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增加,經濟發展的總成本進一步推升。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經濟增長前景分析”做出的結論,“十一五”期間以及2010—2020年,我國經濟仍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其中“十一五”期間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為8%左右。但與此同時,為我國經濟高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的勞動力低廉等比較優勢正在遞減,而能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及水資源的持續緊缺,導致經濟增長成本急驟上升。高增長與高成本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的現實難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中國與美國的國土面積大體相當,但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5倍多。按照“三步走”戰略目標的設想,到2020年要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30年全面實現工業化,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意味著,中國要用5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常規的工業化進程的時間跨度在我國要被大大壓縮。如果用簡單的類比,并假定中國人均消費水平與美國相近,則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在時間尺度上將是發達國家的十余倍之多。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時期,人類只有不到1/5的人口在進行工業化建設,資源的國際市場價格非常低廉。[11]發達國家依靠進口大量的廉價的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完成了工業化。而在當今世界的總人口中,有超過50%人口的國家在進行工業化建設,各國的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時發達國家的人均資源消費水平依然保持在不斷提高的水平,因此,這兩方面的因素必然把國際市場的資源價格水平推向一個高位狀態。這就導致中國的工業化必然要在高資源成本的條件下進行。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萊斯特R布朗在《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一書中寫道: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真的建成了以汽車為中心的交通運輸系統,而且按美國方式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至二輛汽車,每輛汽車的汽油消耗量也與美國相當,那么中國每一天就將需要8 000萬桶原油,比目前世界每日7 400萬桶石油總產量還要多一些。為了提供所需要的道路和停車場,要占用大約1 600萬公頃的土地,這相當于中國稻田面積的一半。如果中國每年的人均紙張消費量從35千克上升到美國342千克的水平,中國所需要的紙張就將超過全世界現有的紙張總產量。那么世界的森林將蕩然無存。如果中國的海產品消費跟日本處于同一水平上,那將需要1億噸海產品,這將超過全世界的魚類捕獲量。[12]在此,布朗是把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擬化在中國的一種理論外推描述,這其實也是說明,西方工業化發展的模式不適用于中國。其道理在于中國擁有巨大的人口規模,世界上沒有可供中國使用的足夠資源。如果繼續沿著目前的經濟發展軌道前進,全世界的土地和淡水資源都不足以滿足中國正在增長的谷物需要。現行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經濟,也不能滿足中國所需要的能源,因為預計未來世界石油產量不會有大量的提高,且不談石油的可用量,如果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達到美國水平,就將使全球碳排放量翻一番,加速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顯示的發展數據也表明,世界不能再沿著現行的經濟軌道發展,必須選擇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發達國家(占全球1/5的人口)在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下消耗了地球上80%的自然資源,如果按照這種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的方式,中國的現代化目標是難以實現的,因為這將超越目前環境、資源的供給能力。因此,我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尋求新的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由過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生產要素利用效率低、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大、經濟整體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粗放式增長,轉變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低代價增長。要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推動技術創新,建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機制,形成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四、以資源節約為目標導向的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在國內被賦予了多層次的內涵,人們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大體上分為以資源為導向的循環經濟和以環境為導向的循環經濟。
在中國,以資源節約為目標導向的循環經濟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
首先,節約資源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長期基本任務。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和“三步走”戰略,目前正處于“三步走”戰略的關鍵時期。在全面建設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工業化程度不斷向前推進,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資源供需矛盾將日益加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節約是緩解我國資源矛盾的必然選擇。
其次,2003年,中國經濟走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內需不足、增長乏力的困境,經濟發展進入新的上升周期。由于持續實施以擴大內需為目標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大量國債投資于基本建設,致使各種資源、能源、原材料廠供求關系出現了緊張的局勢,資源的進口量也迅速增長,經濟運行中的資源約束作用日益增加。最為典型的例證是連續幾年全國各地的“電荒”現象,以及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盲目性的追加投資引致的原材料價格的輪番上漲。
再次,人類追求福利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供給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人類從古至今生存發展所面臨的永恒主題。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資源短缺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節約資源也就成為解決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性出路。
以資源為目標導向的循環經濟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循環利用物質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作為一種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在傳統的經濟核算體系中是構成產品成本的重要因素,當資源的短缺程度變化而導致產品價格變化時,這種影響就會通過市場信息和供求關系的波動在經濟運行中表現出來,同時也會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直觀地反映出來,很容易引起宏觀經濟決策層和人們的普遍重視。因此,國內的很多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是從資源供給壓力角度來認識和理解循環經濟的含義,他們把資源節約設定為循環經濟的首要目標。由于中國長期處于短缺經濟狀態,物資供應嚴重不足,資源和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是為了解決資源供給的匱乏,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概念推理:資源和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是由于資源短缺的原因,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是資源和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循環經濟因而也就成為解決資源問題的手段。
目前,我國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是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在節約資源的具體工作重點上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節約能源,啟動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筑節約、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以及重點耗能行業、企業和民用節能。二是大力節約用水,推廣節水設備和器具,推進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抓好農業節水。三是大力節約利用土地,促進農村建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四是大力節約原材料,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的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節約木材和包裝材料。五是大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礦產資源和工業廢棄物的綜合開發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節約資源上升到基本國策的地位,并確立了一系列強化促進節約的政策措施。從開展資源節約的重點領域和范圍可以看出,國家政策的著力點在于以資源節約目標為導向的循環經濟。政府是把全面節約資源作為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途徑而提出來的,資源的循環利用是資源節約的技術手段,這也顯現了資源節約導向的循環經濟的經濟功能和作用。
五、結束語
國內外學者對循環經濟概念內涵的認識和理解是有差異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提出循環經濟概念時所處的經濟發展時代背景不同。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化目標已經完成、清潔生產技術與管理在生產領域已基本實現、常規工業污染問題已基本解決,在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方面及所擁有的技術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由于工業化完成后的后工業化階段生產和消費導致的大量廢棄物成為其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并且傳統的垃圾處理不能在根本上很好地解決資源與環境矛盾,因而歐盟、美、日等國將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放在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方面,因此西方國家是針對廢棄物處理和再利用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范疇,即通過將廢棄物的再資源化以減少對原生資源的消耗,同時也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由于中國經濟正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高速增長的資源短缺壓力、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壓力、較大的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收入差距壓力、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壓力。我們必須通過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來統籌解決就業、城市化、社會公平、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等多重矛盾,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又面臨巨大的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戰略。在這樣的特定背景下,中國循環經濟在發達國家基于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體現為在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層次上,把發展循環經濟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資源效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把節約資源置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首要地位。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1.87.
[2] 潘家華. 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93.
[3] 保羅·A·薩繆爾森. 經濟學(上)[M].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 1992. 4.
[4] 曼昆. 經濟學原理(上冊)[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4.
[5] 周海林. 可持續發展原理[M].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21.
[6] http://www.stats.gov.cn, 2006-08-25.
[7] 尤完,齊建國. 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趨勢與循環經濟[J].財貿經濟. 2004, (10).
[8]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06-09-02.
[9] 劉昌明. 中國水資源現狀評價和供需發展趨勢分析[M].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1.89.
[10]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10-17.
[11] 紀純,齊建國. 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經濟學思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5, (11).
[12] 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林自新等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2. 17.
On Resources Constraint and Resources-dependent Circulat Economy
DONG Hui-ning, YOU Wan
(1.Ren 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41 China;
2.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economic increase of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 The theories of classical economics genre and mainstream economics ignore the func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some degree.This thesis point out that recycling economy is a new approach to solv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economic increas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
Key words: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economizing resources;recycling economy
(責任編輯:楊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