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作為中國精細化管理考察團的一員,對日本的企業、大學和政府的招商機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讓我們感到震撼的是,日本企業、機構的這種精細化思想已經深深根植于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之中。
壓力驅使著日本人拼命工作
日本人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見的手,驅使著他們拼命工作,并且互相督促、精益求精。
相互督促
在任何單位,如果有人做事不努力或者把事做砸了,就會有好多“好管閑事”的人上來指責:“哎呀,純子小姐,怎么這么做事啊?”我跟日本朋友總結說:“日本人是寧可自己付出更多,也必須要獲得或保留干預和指責他人的權利。”朋友回答說:“這是一種氛圍,逼著你提高。”
忙工作忙得沒時間做夢
如果工作沒有做完,日本人是不可能下班的。一天晚上8點來鐘,我們路過世界500強之一的住友公司門口,大批員工那個時候才下班。晚上11點半,我們在地鐵站看到人流如潮,不少人一天打兩份工,一上車就睡著了,太累了。
在日本,男士平均結婚年齡是35歲,當父親的平均年齡是36歲。很多人甚至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特別是職業女性。女人一生孩子往往就意味著職業生涯的結束。其主要原因是請一個人帶孩子,比自己打一份工還貴,自己帶孩子五六年,沒辦法再跟得上社會的發展,只好繼續做家庭婦女。
我覺得是政府的政策在逼日本人拼命。日本人的所得稅非常高,45%;遺產稅更高,70%。到65歲,才有可能靠政府的津貼來養活自己,這個時候才可以不拼。有位日本朋友跟我說:“日本人不做夢,哪有時間做夢。”聽完,我莫名其妙地傷感。
人際互信與秩序共守
盡管壓力巨大,但日本人的生活卻從容而有秩序。東京綠化率極高,幾乎沒有見到裸露的土地。
路不拾遺
東京的房子一般不裝防盜門,很多門是非常薄的木板門和玻璃門。偶爾一樓有防盜網,二樓以上我從未看到防盜網。此外,多數自行車是不上鎖的,連摩托車晚上也是丟在外面。在火車上、在旅店、在會議室,甚至在餐廳,再值錢的包,放在那里根本沒有人動。
我們住過的幾個酒店沒有“查房”之說,你走了就走了,把牌子放在那里,把費用結清就可以。我們的一位老師,在日本坐地鐵,西裝放在衣架上忘了取,而撿到的人幫他寄到下一站,等他來取,而且燙好、折好。
我們總覺得貧富差距過大才會有搶劫盜竊,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日本也有窮人,而且也有流浪者。我這次還找了一個街頭藝術家給我畫了一幅漫畫像,標價1600日元。他畫完以后,自己感覺畫得不好,就只收了1000日元,還一個勁地道歉。
堵車但秩序井然
日本人很講究秩序。排隊是正常的,而且自覺保持l米距離。在自動扶梯上,人們都很謙和地站在左側,讓有急事的人從右側快速通過。
在東京,我們見過幾百人在一個路口等紅燈,沒有一個人亂闖的。有一次高速路堵車,但還不至于堵得不能行走,只是慢,絕對沒有人插隊,更沒有人急著猛打喇叭。
我們的團隊每到一家酒店,酒店都有人到前面的路口迎接,指揮車輛怎么開進去,停在什么地方。我們住過的幾家酒店,都有一個牌子豎在大堂,寫明“某某團隊”什么時候出團,并按照時間順序排好,這樣可以避免若干團隊一起出發造成擁擠。
深刻的危機意識
日本人口密度大,地狹人多,又沒什么資源,而且臺風、海嘯、地震非常頻繁,從這個角度來講,日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國家。因此,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機意識。
吃一次涮肉也會覺得無比幸福
日本的學校每月一次防火演習,每季度一次防震演習。每個家庭都備有壓縮防災包,里邊擱壓縮餅干、純凈水、保暖衣、手電筒和雨披。日本全社會從上到下都有一個信念,我自己要拼命,如果不拼命這個國家就完了。
日本雖然是汽車大國,但企業中層及以下員工幾乎都不可能開車上班,因為停車費奇貴。東京的許多停車場,100日元只能停車15分鐘。多數日本人都買得起車,但是沒多少人負擔得起停車費!
日本人正餐吃得很少:菜只能遮住一個小碟子的底部,米飯也只有一小碗。我總懷疑日本人很少吃飽飯。至少我在日本工作的朋友,如果哪天能開懷吃一次涮肉,會覺得幸福無比。
租房要給房東感恩費
日本人住房壓力非常大。我大膽猜測這也是日本政府刻意為之,使得整個民族從上到下都特別緊張。東京的住房均價是每平方米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萬元),一個人辛苦一輩子可能也只能混一個小房間。
最奇怪的是日本的租房方式:不僅租金特別高,而且首付得5個月租金。除了當月租金、押金(相當于兩個月租金),中介費,還有一筆感恩費要付給房東。
出租車司機給學生上社會課
日本學生上課并不完全在學校內。他們經常到風景點去參觀,看祖先是怎么拼命的;到企業去參觀,看企業是怎么發展的。讓你去思考,看你能否跟得上時代,能否適應社會需要。
他們對德育很重視,投入也非常大。我們去參觀世界文化遺產清水寺,就碰到很多中學生。學生不是老師帶隊,而是由出租車司機領著。—個出租車司機帶四個學生,他會把社會上很多事情講給學生聽,一兩個小時不停地跟學生講,這是司機必須做的。學生做筆記,回學校還要寫感想。
日本整個民族憂患意識非常重,小學課本就告訴學生:這個國家生存是很艱難的;這個國家處境是非常危險的;這個國家是可能隨時被別人打垮的。日本政治家始終認為外族強盛了,就一定會打進來,別人發達了日本的生存空間就相對萎縮了。
嚴于律己的國民素質
日本社會流傳一句話:“管好自己,不給社會添麻煩。”每個人都這么想,整個社會公民素質就非常高。
自覺遵守
在日本街頭,經常可以看到60多歲的警察或保安在跑步指揮車輛。書店的工作人員趴在地上擦地。
日本居民在街上如果一時找不著垃圾桶,就把垃圾帶在身上,回家放進自家的垃圾桶。
在自助餐廳吃飯,人人用完餐都會自己收拾桌面。
抽煙的人當然還有,但絕不會有人亂彈煙灰、亂扔煙頭,在街邊吸煙都會帶上一個便攜式的煙灰缸。
在公共場所遛狗的人,身上一定帶著垃圾袋,狗一拉屎,馬上小心翼翼地掃起來裝到垃圾袋帶走,再用紙巾把地面擦干凈。
我認為人類的文明和垃圾的處理緊密相關。垃圾的處理可分為四個文明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隨地吐痰階段”,既然隨地吐痰就會隨地甩垃圾;第二個階段是“集中堆放階段”,北京現在處于這個階段,垃圾開始集中堆放,不亂丟;第三個階段是“分類處理階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類: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個人認為中國包括北京在內的大部分城市還沒有真正到達這個階段;第四個階段是“精細管理階段”,就不止是三類分放了。比如,日本人人可樂喝完后會把可樂瓶上的商標紙撕掉,丟進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裝瓶罐的垃圾桶內(因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標紙撕掉)。
同樣,家里用完了的醬油瓶,日本人往往會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絲類產品的空瓶子,日本人在扔進垃圾桶之前,會先給瓶身扎一個孔,以免存在不安全隱患。
順便提及,日本東京有若干大型垃圾處理廠,當然有很高的煙囪,只是煙囪并不冒煙,而且,垃圾廠附近必有—個體育場,垃圾焚燒的余熱可以供體育場的游泳池保持水溫,還可以讓大家健身的時候理解自己和垃圾的關系、人和環境的關系。
管好自己,不給社會添麻煩
日本人出門都喜歡帶一把傘,而且是長柄的傘。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有一個機器,里面是塑料袋,把傘往里面—插,套一個袋子再拉出來,提著雨傘進屋內就不會有水滴出來。公交車上也都有一個放置雨傘的桶。
日本人非常彬彬有禮,一天到晚地鞠躬。我覺得,這種東西不只在表面,是從內心深處對社會的一種認同,知道自已的渺小。大公司的高層也總是低著頭走路,微閉著眼睛,自我收縮。事實上是一種境界:把別人看得比較高大,把自己看得很卑微。
我們去參觀了兩所大學,和中國的大學很不—樣,沒有圍墻,也沒有氣派的門樓,不起眼的大門上只有很小的一塊牌子,非常普通。就連豐田那么大的公司,總部大樓也并不奢華,牌子也是很小的一塊,很低調,不那么囂張。
(摘自《新華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