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資本是指建立在誠信、規范、互惠、組織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網絡和運行機制,這種關系網絡和機制是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積極資源,它對于培育新農村建設的內生力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農村建設中應注重社會資本的激活與重構。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社會資本;激活與重構
中圖分類號:C91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7-0088-03
社會資本是指建立在誠信、規范、互惠、組織基礎上的關系網絡和社會運行機制,這種關系網絡和機制可以用來增進社會合作,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個人或組織效益,促進社會良性發展。它具有以下特征:無形性。即社會資本與大多數經濟資本的形態比起來是看不見的,具有某種文化特質。增殖性。這是社會資本最基本的內在本質特征。即社會資本可以為其擁有者帶來“利益”。低成本。即指社會資本一旦建構,在搞定事情方面通過圈內的信任和熟悉其代價和成本相對較低,簡化了復雜的社會程序,事半功倍。閉合性。即社會資本對圈外人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并且,對網絡內部成員也具有負面作用,社會資本“不僅促進了某種行為而且壓制了其它行為”。公共性。即社會資本具有不同于物質(經濟)資本那樣的可分割、可轉讓性,可以占為私有財產,而社會資本實際上是不可轉讓的,通過約定俗成的“規范”為其群體內成員所共同擁有和支配使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社會資本可以劃分為傳統社會資本和現代社會資本。前者一般是指由傳統的血緣和地緣關系延發而成的社會信任網絡,體現了密切的人際關系,但是相對封閉,延伸的半徑小,難以超越血緣和地緣載體而形成更廣泛的社會資本。而后者則是以現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為基礎,體現更廣泛社會層面的普遍信任與合作,基于業緣或趣緣關系而建構的現代組織是其最重要的表現形式,這是現代民主社會的特征。社會資本具有公共物品特性,既可能產生正的外在性,即積極性社會資本;也可能產生負面外在性,例如黑社會組織、邪教組織等即為消極性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資源存量主要包括社會信任、規范與網絡,人們可援引以解決共同問題。社會互惠性的規范、網絡與信任具有自我增強效用。在中國,尤其是呈現差序格局的農村社會有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存量,這恰恰為我們研究新農村建設的“內發”路徑模式提供了一個獨到的視角。
轉型中國農村社會資本存量的現狀分析
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直接導致中國開始走上現代化之路。經歷了30年的傳統與現代撞擊,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農村社會資本也不再是傳統社會資本一統天下,而是傳統與現代共存共榮,不斷磨合。
1.家族型社會資本。家族型社會資本在農村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對于承擔家庭養老、減輕政府負擔、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其消極性也很大,主要表現為“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觀念,強化了村民阻礙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農村常見的家族之間為住宅地盤、田間用水等的爭斗,也是其消極性的表現。
2.親族型社會資本。所謂親族,是基于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而形成的大家族,即娘家親戚和父家親戚的總和。家族包含在親族之內,親族的外延更廣闊,包括“堂”、“表”兩面,而且農民對于親戚的概念一般就是指除去“戶”內成員之外的親戚。狹義上的“堂”、“表”一般在五服之內,有時范圍更小。親族型社會資本是農民發家致富的一種重要資源。
3.宗族型社會資本。宗族,強調共同祖先、男系血緣嫡傳、按輩分排列長幼次序。宗族型社會資本在當前農村社會很活躍。我國行政村村界的劃分,基本上就是沿襲傳統性的宗族血緣關系、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村民的意愿,并同時參考地緣因素和現代的業緣關系。
中國農村的行政村按照宗族性質可劃分為:主姓村;單姓村;雜姓村;兩姓村。單姓村和雜姓村很難在村內形成具有對抗性的宗族型力量和社會資本;兩姓村最容易形成為宗族對抗力量,如果人數相當,其對抗性愈加強烈;主姓村,一般情況下不容易形成宗族對抗性力量,但如果牽涉到重大利益,非主要宗姓會出于宗族利益單獨結成宗族型社會資本以維護共同體的利益和穩定,而與村內主要宗姓或另一宗族形成對抗,移民村落會產生這樣一種情況。所以,在那些具有兩個以上主姓宗族的村落中最容易對抗出宗族型社會資本,而且內求互信、一致對外,或者雖內斗但外聯。當前農村社會普遍的修訂宗族家譜的活動又進一步強化了宗族、家族的榮耀,從而足使宗族型、家族型社會資本的迭加生成。
4.鄉土型社會資本。鄉土型社會資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鄉土情結。鄉土型社會資本在本地表現并不突出,而一旦離土離鄉則成了人們事業發展的珍貴資源。因為在外地生存中沒有過多的血緣親緣關系而只有地緣鄉土關系。
5.能人權威型社會資本。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催生了一大批懂市場、會經營、有能力的新型農民,這些經濟能人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管理經驗,具有技術、信息、權威和社會關系優勢。這是當前農村重要的社會資本。讓這些“能人”利用自己的資本和經驗,把農民組織起來,共同致富,可壯大村級經濟基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能人大多以抓經濟收入為主,其中有一些思想素質不高,社區理念不強。
6.宗教信仰型社會資本。宗教型社會資本是基于共同宗教信仰基礎上的社會規范、組織和價值觀念,人們能夠借助于它們以獲取相應的權力與資源、進行合法性的證明或構建價值體系。它們不僅僅是現實社會秩序的組織支撐,同時也是維系社會演進的重要價值、精神資源。
7.現代組織型社會資本。現代社會資本主要是以現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為基礎,體現更廣泛社會層面的普遍信任與合作,這是現代民主社會的特征。現代社會組織是現代社會資本最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中國農村現代社會資本最常見的是村民自治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農村各種協會。由于以上提及的傳統社會資本和計劃體制的制度慣性的影響,這幾種組織的發展都面臨著困境。
總的來說,在現代市場力量的沖擊下,當前中國農村的社會資本是多元并存,在形式上既有傳統性社會資本,又有現代性社會資本。在功能上是既有積極性,又有消極性。由于幾千年農耕文化的積淀和市場力量不強,在一定時期內傳統性社會資本仍占主導地位。農村傳統社會資本是村民在長期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關系網絡、非正式授權組織(如鄉村理事會、基金會、老人會、多種專業協會以及宗族、宗教組織等)以及體現于其中的信任、合作、互惠、網絡、寬容、同情等。它是鄉村社會的粘合劑、聚合力,能夠促進農村社會主體之間的合作、促進鄉村文明、促進鄉村集體事務的處理和問題矛盾的解決,還可能轉化為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和人才資源的支持。但傳統社會資本也有其消極性一面,如家族社會資本對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的影響、兩個主姓村中對抗勢力的形成、宗教勢力對村民自治的沖擊等等。所以,從長遠看現代性社會資本的生長不足顯然不利于中國現代化的最終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既要激活傳統社會資本,發掘其積極效應,克服消極因素,增加社會資本的正向積累,還要建構現代法理型社會資本,培育健康的農村公民社會。
新農村建設中社會資本的激活與重構
中國國家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促進農村現代化的科學決策。現階段的新農村建設主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動,這不是理想的路徑。從根本上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終成效取決于農民自己是否真正動起來,農村自己是否真正活起來,取決于農村的內生力量是否能承擔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因此,激活與重構農村社會資本,培育新農村建設的內生力量,形成上下合力、內外互動的局面,對于促進新農村建設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從我國農村實踐看,凡是成功的實踐都淵源于發掘社會資本、選擇了根植于本土基礎的“內發”路徑,如華西村、南街村以及贛州模式等。激活與重構農村社會資本可操作性路徑如下:
1.文化建設,增強鄉村社會凝聚力。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鄉風文明,增進社會凝聚力有著重要意義。健康積極的文化活動增進人們之間的信任、了解與合作,有助于降低經濟活動成本,提高經濟活動效益。在農村社會,信任是農民之間進行交易的基礎,由信任產生的交易網絡是農村經濟得以存續的社會資本。在農村經濟活動不斷擴張的背景下,通過文化建設來激活、增進農村社會資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文化建設的外延很寬泛,本文著重強調以下幾點:一是文化設施建設。政府應加大投入,加快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為文化活動提供平臺。特別是要注重村莊名勝古跡或標志性設施的建設,這些文化資源能夠提供一種集體的“社區記憶”,增強人們的社區歸屬感和共同體意識,促使人們在懷舊的基礎上更加信任、合作。要充分利用好、建設好這些資源。贛榆縣舉辦“徐福文化節”,就是利用“徐福東渡”這一傳統社會資本來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贛榆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文化活動的開展。要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現代先進文化,為群眾提供健康而又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提升群眾的精神風貌。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認真挖掘和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尊重傳統性,增進現代性。對于特色文化,要通過舉辦民間藝術節等形式,予以保護和推廣。對于宗教文化,要進行正確的規范與引導,讓宗教與教堂共同為鄉風建設作貢獻。
2.制度建設,健全村民活動規范。這里的制度是指社會資本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規范。村民活動的基本規范是村規民約,即村內的小憲法。新農村建設中要重視對村規民約的規范和指導,在鄉村傳統習俗的改革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注入新社會的新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指導制定村規民約的內容既符合實際又不違背法律法規;要明確村規民約的法律地位,保障農村的優良習俗得到遵守。
3.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社區組織具有橫向性,是提供溝通的媒介、合作的平臺,是重要的現代社會資本。組織建設能夠促進培育健康的農村公民社會,促進現代社會資本的生成。目前,農村組織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還很低。針對這個問題,有的學者提出要建立農民協會。本文不贊同這一觀點,因為農民有自己的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就是村民依法辦理與村民利益相關的村內事務,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重要組織,還有基于業緣、趣緣的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種協會等都是農民組織。但是,目前的村民自治組織存在著行政化傾向,制度不健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育也不太完善。所以,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組織建設:
一是完善村民自治組織。村民自治通過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以一致同意的方式,動員村莊資源,搞好公共工程建設,推進村莊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它為村民提供參與村務決策、維護自身和集體利益的機會,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識。所以,村民自治是新農村建設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新農村建設中,要轉變鄉鎮政府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改變傳統的公共權力自上而下地單向式運行,還權于民,真正實現政府與自治組織的應然關系。同時,要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個體經營大戶、農村經紀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新經濟組織負責人中培養選拔村干部,優化自治組織領導隊伍結構,讓經濟能人領唱農村致富之歌。
二是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客觀要求,是新階段農村經濟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農民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既有利于農民科技意識、營銷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育,又可以增強農民自己的集體意識、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提高廣大農民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進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目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普遍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確、注冊登記不規范、普惠政策缺失、貸款困難、合作社獨立性不夠等問題。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和民間自下而上兩股力量結合長期地培育和引導。在今后一個時期,政府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本著“引導不干預、指導不代替”的原則,重點在合作組織立法、政策資金支持、規范引導及培訓等方面進一步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
三是整合各種群眾性團體。農村中存在多種群眾性團體(鄉村紅白理事會、基金會、老人會、行業協會、娛樂協會等),它們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平臺,是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的社會資本,對于開展移風易俗,倡導村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也應著力培育和整合這一重要資源,使其為鄉風文明建設服務。
責任編輯: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