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科學發展觀并不是要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是要通過人類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可持續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改善。
關鍵詞:生產力;積極性;科學技術;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B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8/09-0019-03
科學發展觀是對過去的發展戰略的反思,它更加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和生態環境保護。但是,這是否意味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錯誤的?是否意味著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的判斷是錯誤的?本文的目的是從先進生產力的角度出發,探討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平衡的合理關系。
一、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和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發展中國先進生產力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1]194先進的生產工具需要由人運用到生產中才能創造生產力,而且生產工具也是在生產中不斷改進的。因此,不調動勞動群眾的積極性,不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就是機械化也不能獲得最大的生產力。鄧小平曾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來改革的一條經驗,就是首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把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力下放給農民。農村改革是權力下放,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要權力下放,下放給企業,下放給基層,同時廣泛調動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管理,實現管理民主化。”[2]經過近30年的改革,我國人民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創造性人才尤其是經濟領域的創造性人才不斷涌現,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先進生產力意味著所有生產要素之間的平衡,能以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產出。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根本表現不是勞動數量的增長,而是生產方式的創新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1]68當前,我國出現了社會新興階層,這正是新的生產力帶來分工發展的結果,是我國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最明顯的表現。經濟發展的歷史和趨勢表明,“生產力提升完全是以規劃代替勞動、腦力代替體力、知識取代汗水的結果。”[3]32生產力的發展將使普遍的農業勞動被工業勞動所代替、工業經濟又為知識經濟所代替。
新的生產力發展意味著社會分工越來越多樣化,人們自由選擇和全面發展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把發展的權利交與人民群眾,就是給與人民自由發展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又會推動新的生產力發展,帶來新的社會分工和更多自由發展的機會。社會分工永遠不會被消滅,馬克思主義不是要消滅分工而是要實現自愿的分工。因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1]85。換句話說,所謂的“壓迫”其實就是不自由的分工,共產主義的目標就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強制分工形成的是機械的團結,自愿分工則可以形成有機的團結。因為自愿分工使個人意識到了自身對社會的依賴關系,社會也產生了牽制和壓制個人無法脫離自身限度的力量。因此,分工不僅變成了社會團結的主要源泉,同時也變成了道德秩序的基礎。只有充分發揮每個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促進自愿分工和自由的發展。
社會分工的發展不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弊病,而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根本表現。所以,要以更好地調動整個社會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力水平為標準來看待分配問題。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以及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但是,也要注意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通過辛勤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人們的發展活力,鼓勵他們積極創造社會財富。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始終建立在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基礎上,扼殺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也就堵死了社會財富的源泉。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共同富裕就會成為虛幻。不能僅僅從分配角度理解社會主義,更應該從生產角度去理解。社會主義說到底是要實現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發揮,從而實現每個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自由發展。
總之,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發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要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和凝聚起來,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二、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與人才強國和科教興國戰略
除了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之外,還需要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積極性和能力都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主觀因素。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制度,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環境,是創造型人才成長的最重要前提。人才并不都是教育的結果,“在干中學”是實用型人才成長的最好條件。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變革和運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知識成為經濟的核心力量,加快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及其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通過教育提高人的科學技術文化素質,就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生產力的提升從來都不是靠體力勞動而達成的,而是靠管理體制和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提升的主要力量。經營管理方式是人類知識的一部分,但是知識的另一部分——科學技術的創新也同樣重要。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則是人的創造性發揮的結果,并可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縱觀人類歷史,科學技術始終在創造新的生產力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生產方式的變革,一般只能使生產力產生量的擴張,只有科學技術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即產生新的生產力。“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1]142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產生了新的生產力,進而產生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因此,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未來的科技發展還將產生新的重大飛躍。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這個客觀趨勢,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
我國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就必須加強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基礎科學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必須和教育緊密結合,并由國家支持協調發展。國家還需要加大前沿高技術研究的投入,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從而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實用技術研究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關,主要通過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搞科技創新。教育和基礎研究是整個社會科技創新的基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激勵實用技術開發。
科教興國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必須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最主要的工作。只有從科技創新的主體、資本和分配全面著手,強化研究和發展的人力資源、經濟投入和財富回報,科教興國的目的才能達到。
三、經濟增長是先進生產力的衡量標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先進生產力最終必須表現為社會財富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必須從中國的具體情況出發,以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為目標。
生產總是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社會個人的生產。先進生產力不是由超越勞動者和資源狀況的單純的技術決定,相反,技術只能是適宜勞動力素質和資源利用的技術,是可以讓現有的資源變得最富有成果并且也可以創造出最多就業機會的技術。因此,我國固然要發展高科技企業,緊跟科技進步的前沿,否則將永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我國勞動者素質還太低,知識密集型企業不可能是發展的支柱產業,如果一味強調高科技企業,就會重蹈“以鋼為綱”的覆轍。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指出的,“印度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需要的,是能夠讓本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就業機會”[4]。為了滿足人民的就業和生活需要,我國應該把工業制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確立為支柱產業。只有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大批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才能加快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才能創造巨大的財政和稅收,才能支持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另外,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外資依賴性比較嚴重,但是資本市場又很不完善,所以應該吸取東南亞金融風波的教訓,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應注意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平衡。
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極其貧乏,因此,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走一條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然而,還必須指出的是,自然資源保護絕不意味著寧愿舍棄經濟增長,它只意味著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和領域。所謂“增長的極限”、“沒有發展的增長”有一定的合理性,卻又是僵化的。德魯克向人們指出,沒有什么能永遠增長,但是增長也從未終止,不過增長總會轉向新的領域。最低限度的增長是生存所必需的,在此基礎上,能夠在短期內促使資源總體生產力得到提高的任何增長都是健康的。可持續發展說到底必須依靠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最終走向依靠開發人力資源而不是自然資源的發展生產力的道路。
同時,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的資源和經濟基礎很不一樣,只有符合地區具體情況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先進生產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具體的,它不僅要符合國情,還需要進一步符合各地區的情況,即促進區域經濟全面和協調發展。總之,先進生產力絕不是脫離各國各地區情況的絕對標準,相反,說到底只能是以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標準的經濟發展。所以,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重要的是把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運用到民族和地方的生產要素特性中去。最重要的是,必須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規律永遠離不開人,把先進生產力和國情、地方情況結合起來,最關鍵的是和人結合起來。國家的發展和強大正在于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于各行各業的百姓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經濟學家亞當#8226;斯密說:“被稱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提出兩個不同的目標: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第二,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總之,其目的在于富國裕民。”[5]把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調動起來,讓社會的財富迸涌而出,這既是民生福利的根本,也是國家富強的根本,是執政興國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
[3]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德魯克.動蕩時代的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08.
[5]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