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政治文明的發展對黨的領導理念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實現由革命黨到現代化執政黨的轉變過程中,黨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領導理念,包括提出“執政為民”和“以人為本”,提出法治觀念與德治觀念相結合,以及在意識形態引導上更加科學和務實的態度等。所有這些,都體現了黨在領導理念上的一些新特征。
關鍵詞:現代政治文明;執政黨;領導理念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8/09-0037-04
現代政治文明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它促使我們黨在領導觀念與思維上進行一系列新的探索,為黨領導下的政治體制改革開拓了更寬廣的視野,也對我們黨新的領導理念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從“為人民服務”到“執政為民”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
“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是毛澤東在革命時代對共產黨員發出的號召。從當時的歷史實際來看,黨肩負的最重大歷史任務,就是將廣大人民群眾從舊的剝削與壓迫的社會制度中解放出來,黨領導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民主權利。從黨的階級性質上來說,黨由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組成,黨員普遍來自于普通的勞動群眾。因此,黨提出“為人民服務”的口號,體現了自身性質與擔負任務的統一,這也是黨為什么能將廣大人民群眾牢牢團結在自身周圍的原因。從領導理念上來說,黨提出“為人民服務”,就是為了團結最廣泛的力量,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黨依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取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與信任,從而成為真正的領導核心。應該說,“為人民服務”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它不僅體現了黨的基本性質,也是對每位黨員個人的素質要求,更是黨保持領導地位、完成歷史使命的需要。
當然,主觀上具備為人民服務的意愿,與實際領導過程中達到的效果,并不總是完全相符的,這種情況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在主觀上,黨認為自身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所進行的一切實踐都是為了群眾的利益,但客觀效果有時卻與黨的領導初衷相去甚遠。就是說,雖然黨在領導理念上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但在如何為人民服務的方式途徑上有時卻出現了偏差。比如,在經濟領域,黨認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更能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因而認為廣大人民群眾會認同和接受這種體制,“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是這種主觀認識的產物;在政治領域,黨過分依賴“大民主”式的群眾政治動員模式,認為這是實現人民民主的最佳模式,動輒以革命式的政治運動來發動人民群眾,從反右斗爭擴大化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各種政治運動層出不窮;在文化上,黨過分單一地強調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作用,認為在思想文化層面出現的任何多樣化傾向都會有損于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文革”中對文化的“革命”就是最集中的體現??傊?,在建國后很長時間內,黨沒有找到將自身領導理念正確實現的有效途徑,盡管主觀上是為了人民,但客觀上有時卻背道而馳,這其中的教訓十分深刻。究其根源,重要原因在于領導理念過于單一化和抽象化,領導理念的具體內容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形勢的變化而進行及時的充實和更新,從而導致了在領導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上的一系列偏差。
“執政為民”是新時期黨的領導理念的全新總結,它包含著多重含義。首先是黨的領導理念的創新。在現代政治文明視野內,執政黨要完善領導職能,必須把領導與執政統一起來,使領導更多地以執政的形式體現出來。從本質上說,執政黨作為連接公共權力與民眾的紐帶,一旦不能代表民眾的利益,也就無法體現自身的領導作用?,F代化的執政黨一般都要遵循宏觀領導、具體執政的方針,如果僅僅提出“為人民服務”,就會有撇開黨“執政”這一本質任務的危險。其次,執政為民包含了代表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具體現實途徑和方式。過去我們提為人民服務的要求,主要是針對黨員個體或者廣大領導干部而言的,而執政為民則把執政的任務與人民利益結合在了一起。黨要真正代表和實現人民的利益,就必須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增強領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能力,讓廣大人民能全面享受到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文化豐富、社會和諧的實實在在的成果,進而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可黨的領導,增強黨執政的合法性。最后,執政為民還包含了對廣大領導干部與黨員的總體要求。黨作為執政黨,其領導和執政都是通過領導干部與黨員在現實生活中來具體體現的。作為各級領導干部來說,要真正做到執政為民,就必須切實將黨的方針政策與自身素質提高結合起來,將“為民”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而不是空談為民,或者公開說為民私下卻做著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在現代政治文明體系內,執政黨的領導干部素質高低,已直接關系到黨的領導地位的鞏固和領導效能的發揮。要適應現代政治文明發展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就必須具備并不斷充實各種新的觀念與技能。如:要將領導變革作為自身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領導工作中具備更多的職業道德觀念,將歷史責任感、使命感與自身崗位的職業特性結合起來,將提高個人領導藝術與塑造一定的領導魅力、領導個性結合起來,等等。總之,無論對于全黨還是對于每個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都應該將“變革”的理念貫穿于工作過程中,將領導改革與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
“以人為本”的提出,反映了黨在領導理念上的又一重大進步。黨要做到以人為本,就必須把宏觀上的“執政為民”與微觀上滿足每個人的利益需求結合起來。以人為本的理念表明,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在于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這正契合了現代政治文明中“民主”、“平等”的理念?!耙匀藶楸尽钡奶岢觯洑v了一個漫長的探索與總結過程。改革開放至今,黨在領導理念的創新上一直進行著努力。鄧小平提出加強黨的領導與改善黨的領導相結合,實際上是對建國后經驗教訓的總結?!叭齻€代表”的提出,是黨的領導理念的重大革新,也是對黨的領導理念的全面總結,無論是先進生產力還是先進文化,最終的落腳點都要放在人民利益上,這才是真正的“執政為民”。而且,也只有發展了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也才是真正做到了“執政為民”。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將實現人民利益的方式納入“科學”的軌道,體現了發展路徑的新取向。同時,將發展的最終目標定位于“以人為本”,不僅反映了對人民利益的承認與重視,更體現了將人民利益主體化和具體化的趨勢。實際上,黨的領導也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否則就無法體現民主、平等、公正的現代政治文明基本要求,“以人為本”是黨的領導理念的具體化和現代化的重大進步。
二、法治觀念的增強與德治觀念的發揚
執政黨在領導治理模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專制集權式領導和民主集中制領導兩種,前一種更多地被概括為“人治”模式,后一種則是“法治”模式。中國共產黨作為產生于近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無論從指導思想、組織成分還是運作方式來說都是先進的政黨。黨不僅有先進的理論指導,而且是由先進分子組成的先鋒隊組織,黨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各級組織,有著嚴格的黨內法規和制度。然而,黨在成為執政黨后卻忽視了領導理念的及時轉型,即沒能從領導戰爭的集中制轉向民主制,從較多地依靠個人決策轉向制度建黨和依法治國。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個人凌駕于黨組織和法律之上的現象時有發生,黨在很長時間內實際上是以人治的觀念和模式在進行領導。鄧小平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就是看到了人治模式的巨大弊端。黨的十五大正式將“依法治國”寫進黨章,標志著黨的領導理念的巨大進步。進入新世紀,“依法執政”作為黨的執政方式創新的重要環節被著重提出,更是黨在領導理念上創新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現代政治文明體系中,憲政與法制是重要的一環,是政治發展過程中實現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保障。作為現代化的執政黨,必須將法治模式作為實現民主的唯一可行途徑和保證措施,否則,民主就會流于形式。黨集領導與執政于一身,更必須將法治的觀念引入領導理念當中。黨的領導絕不能成為法治的障礙,而必須成為法治的支撐。黨必須領導國家的法制建設,善于收集民意,將人民的意愿轉化為黨的方針政策,并通過法定的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應該是一項法律出臺的正常程序,也是黨領導法制建設的正常渠道。依法治國必然要引出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是對黨的執政行為步入法制化軌道的重要部署。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的提出,標志著黨內法治領導理念的確立,也就是意味著要依靠領導主體與守法主體同一性、職權法定性、決策法制化、運作程序化、權力配置均衡性、權力運行公開透明性等,把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嚴格依法辦事及尊重客觀規律統一起來,把法制現代化與黨的領導科學化統一起來,把維護黨的領導權威與確立法律的至尊地位統一起來。
然而,光有法治或僅僅依靠法治,并不能包含現代政黨科學領導的全部。法治是民主化的大趨勢,也是領導市場經濟的必須;德治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二者的結合對于破除“人治”模式更為有效。法治主要是依靠剛性的治理手段來達到“治”,而德治更強調通過柔性的協調來達到“治”。在有著幾千年儒學傳統的中國,黨必須將傳統價值觀中那些有用的觀念融入到黨的領導思維中,使“德”的力量在領導活動中發揚光大。當前,黨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針對當前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利益矛盾凸顯的新情況,全黨和各級領導干部都必須善于運用“法治”與“德治”兩種手段開展領導協調活動。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觀念,綜合運用這兩種手段,黨的領導活動才能順利進行,領導地位才能得到鞏固。
三、意識形態的引導趨于理性和務實
意識形態領導是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也是黨的領導的重要特色。在革命戰爭年代,黨一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來武裝全體黨員的頭腦,注意向人民大眾進行先進意識形態的宣傳??陀^地說,黨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堅持與發展,是黨獲得廣大人民群眾支持的重要原因,也是黨擴大影響、取得執政地位的重要途徑。
現代政治文明理念認為,意識形態的根本作用之一就是為政黨活動的合法性提供理論依據。因此,執政黨一般都十分注意利用意識形態的宣傳來擴大影響,取得民眾支持。但意識形態總是反映特定階層與階級的利益,屬于特定階級的理論體系,因此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執政黨在宣揚自身意識形態時,可能導致對其他不同思想意識潮流的壓制。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曾有過這樣的教訓。“文革”時期動輒以資產階級思想的大帽子壓制不同意見,在文化領域錯誤地實行專政式的“革命”,實際上是對意識形態的誤用。因此,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我們黨在意識形態的引導上采取了更加科學和務實的態度,即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領導地位的同時,也注意對那些具備人類文明普遍價值的理論、思潮、觀念的借鑒和引導。這種變化,標志著黨的領導理念更加開放,更加寬容,也更加科學,體現了黨在領導理念上的一些新思維:在意識形態問題上,黨更加注重影響力而非控制力,注重總結規律與借鑒先進理念,民主理念開始得到全方位貫徹。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黨在意識形態的引導上更加注重構建全體人民的心理認同。黨之所以能成為領導核心,與黨總能構建全體人民認可的目標與理念密切相關。民主革命時期,黨提出推翻舊制度、建立新中國的革命目標,符合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獲得了極高的人民心理認同度。新中國成立后,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廢除私有制,同樣符合廣大勞苦大眾的利益與要求。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念深入人心,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帶來了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刻變化,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也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
在新的歷史階段,黨提出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不僅是對總體目標的構想,也是對全體人民歷史愿望的表達。三大任務的提出,從歷史的高度構筑起人民心理認同度的社會基礎。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必須與現實的奮斗目標與任務緊密結合。黨進行意識形態理論研究與宣傳,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人民的心理認同。而只有當社會現實與黨確立的政策目標的距離日益縮小時,才會獲得真正廣泛的心理認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社會意識。黨的意識形態宣傳,依賴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發展,依賴于現代化建設的進展,依賴于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也依賴于世界和平發展的總體大環境。總之,意識形態能否實現有效引導,取決于黨的各項實際工作的有效推進。改革開放以來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黨在意識形態的引導上正日益趨于務實。
二是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更加理性化?,F代政治文明的迅速發展,要求黨在意識形態的領導上必須正確處理黨的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關系。堅持黨的指導思想一元化,用黨的指導思想影響國家意識形態,是任何一個執政黨都不會放棄的工作。但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執政黨,黨的意識形態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國家意識形態。當前,社會階層和利益關系的分化引起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公民的社會身份、信仰也表現出多元化的傾向。面對這些新情況,黨在以意識形態引領全社會時,更加注意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其一,十分注重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整合非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結構分化的時代,不可能要求全體民眾持有單一的價值觀;社會結構越復雜,公民的政治認同感就越需要整合,包括意識形態的整合。這種整合,就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共識,即以憲法所規定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最低限度的共識。其二,堅持民主與法治原則。在國家意識形態中不占主流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無疑應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與制約。但是,這種指導與制約的基本方式,是以憲法和法律為基本依據對其進行整合與規范,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和必然反映。其三,注重吸收新的觀念與方法。改革開放對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觀念與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黨內很多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固然有落后與腐朽的一面,但西方許多執政黨在對社會意識形態進行影響與引導時所采用的一些具體方式方法卻值得我們借鑒。例如,許多西方執政黨都有意擴大自身意識形態的包容性,使意識形態宣傳的對象更加廣泛,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更加看重媒體、網絡在宣傳領域的重大作用等。這些適應現代化潮流的具體方法與途徑,對我們黨無疑具有一定的可借鑒性。黨已經注意到過去我們在意識形態上的一些“真空領域”(例如網絡和媒介),并注意采取更理性的方式去影響這些領域。
三是黨對意識形態的引導更加注重繼承傳統與服務現實的結合。文化對人和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又是極其深刻的。傳統文化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政黨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黨在意識形態的引導上不可能回避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實際來看,無論是在主流意識形態領域黨所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還是在普遍價值觀上的愛國主義等宣傳,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回應。與此同時,意識形態建設又必須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注重服務于黨的現實任務。當前,黨在思想文化的宣傳與理論政策的引導上,都服從和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重大歷史任務。黨在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以建設性的批判態度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如腐敗問題、公平問題、社會矛盾問題、就業問題、社會保障機制和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等,對這些問題進行理性和客觀的分析,以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凝聚人心、振奮精神。如果對社會現實問題視而不見甚至沉默、失語,就失去了黨所領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應有的作用。
總之,黨對意識形態的引導,拋棄傳統或者脫離現實都是不可取的。黨對現代政治文明的把握與理解表明,將發揚傳統文化與服務現實相結合,不僅是科學的態度,也是黨在意識形態領域永遠保持領導地位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長江.政黨現代化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黃鑫.政治文明若干問題研究綜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1).
[3]高新民.略論黨的意識形態對國家意識形態的引導方式[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10).
[4]高立平.意識形態的策略與意識形態認同[J].求索,2006(10).
[5]劉俊杰.走向政治文明的民主:民主發展與政治文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