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給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此,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探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途徑。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城市在發展中遇到了種種生態與能源的問題。這大大限制了城市的即時發展和擴展前景。生態經濟的出現為此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與方向。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調整產業結構,完善政策法規,建立生態經濟項目等,必將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同時。走生態經濟之路,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人文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生態經濟 可持續發展 城市環境
我國國民經濟近些年發展迅猛。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也是少有的幾個保持高速增長的國家。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變得更加重要。城市作為人們生活的載體,如何解決它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了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同時,大量的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也給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帶來了方方面面的挑戰。另外,那些正在興起的中小城市。更需要借鑒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總結來提高自身的發展水平。
基于以上的思想,本文從分析城市發展中帶來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人手,以生態經濟學為基礎。討論分析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城市發展的生態環境現狀與原因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還更多地依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這就意味著要大量的消耗能源和資源。同時。由于城市的不斷擴大,也吸引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這也進一步加大能源與資源的消耗量。資源需求的增加和過度開采,直接導致能源危機、資源破壞和生態環境退化,并進一步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啟動離不開各種方式的投入。怎樣的投入、多大的投入才是最經濟的投入,這就需要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來證明。
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還包括大氣、水、土壤的污染問題,地下水資源問題,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人口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生態問題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目前城市的發展,也會成為將來城市發展的一個瓶頸。引起城市環境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源過度利用
這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最大問題,經濟增長的很大部分靠的就是能源的耗費。中國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已經嚴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一些擁有相對豐富資源的城市,這一狀況尤為嚴重。眾所周知,能源與資源的消耗不僅僅是單純的能源問題,它涉及更多的是生態環境問題。大量的能源與資源的開采是不是會超出環境的承載范圍。開采過程中會不會引起生態環境的破壞。能源與資源在使用后會帶來什么樣的環境污染與破壞,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范圍來污染、破壞。又會制約城市的發展。
(二)人口不斷膨脹
城市吸引了眾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的激增引發了諸如就業、居住、城市交通問題以及其他由于貧富差距過大產生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加劇了地下水位下降、溫室氣體增加、城市污染等生態環境的惡化。
(三)政府的環境政策體系不健全
首先,政府對城市發展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的預見性不強。即對重大問題的政策調控和干預能力不強。處罰和監管力度不夠。其次。在對大眾的環保意識培養上,沒有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及相應的引導。人們過于追逐物質利益。環保意識卻相當淡薄。
二、生態經濟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生態經濟的出現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局面的出現成為可能。并進一步為解決城市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帶來解決的途徑和希望。
(一)生態經濟的內涵與意義
生態經濟學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其中較權威的定義是著名生態經濟學家Robert Costanza給出的:生態經濟學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闡述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也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許多最緊迫的問題(包括可持續發展、酸雨、全球變暖、物種滅絕、財富分布)。生態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拓展這些交叉領域,將現代經典環境經濟學和受生態學影響的學科都納入其子學科之列,同時也鼓勵用新方法來考慮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聯系。
生態經濟融合了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具體形式。包括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的循環經濟。其實質和核心就是生態經濟。王松霈曾提出。生態與經濟協調理論是生態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并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他提出了生態經濟學的三個基本理論范疇: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平衡和生態經濟效益。其中生態經濟系統是載體。生態經濟平衡是動力,生態經濟效益是目的。
(二)與生態經濟相結合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
1、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或取締城市中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部門或行業。加大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減小第一產業比重,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促使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2、建立健全的政策環境體系。首先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及時的應對機制,規范整個經濟發展環境并加大監管力度。在法律上規定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范圍與強度。給定城市發展需要遵守的生態與經濟的政策體系。不應只看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也不應因噎廢食放棄經濟的發展。而應該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應加大宣傳并全面普及,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觀。
3、加強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大創新研究,更高效地利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的短缺能源。能源問題是城市發展的大問題,解決好能源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另外。選擇合適的清潔能源對緩解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城市周圍促進生態農業,城市市區推廣生態社區。在城市周邊,建立綠色農業示范區,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同時可以把剩余勞動力進行轉移,促進小城鎮建設,緩解大城市各方面的壓力。與生態旅游結合,建設生態景點、度假旅游、農產品加工整個產業鏈,帶動城市周邊地區的迅速發展。建成農業旅游“衛星城”。社區的環境就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環境,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優化社區,使處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們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自覺維護這個環境。這樣的社區逐步擴大就會帶動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進步。
5、與國際城市交流,借鑒成功之處。參考國際大都市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借鑒的同時也要根據每個城市不同的特點、資源優勢,充分分析自身的發展之路。
我國所倡導的和諧社會與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之間的友好關系,也是生態經濟從另一個層面上的反映與應用。生態經濟的基礎就是要建立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針對現在城市遇到的問題,如能源短缺、環境惡化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等。要想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經濟。也需要走生態經濟的道路。同時,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選擇適合本國特色的生態經濟之路,以此保持發展速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