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的產生使勞動力獲得了價值形式而成為商品,勞動力商品化歷經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和自由全面發展三個階段。勞動力是人的體力和智力之和。勞動力的消費就是它的使用價值。勞動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表現為勞動力獨特的使用價值。運用勞動價值論對勞動力商品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勞動力的消費是其特有的生產自身的形式,生產勞動力的具體勞動就是它的使用價值,形成勞動力價值的抽象勞動也有其自身特點。
關鍵詞:勞動力 使用價值 價值 具體勞動 抽象勞動
馬克思通過《資本論》揭示出:資本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勞動力的商品化是同一個歷史過程:資本之所以是資本,是因為勞動力在這種社會關系中獲得了價值形式變成了商品。當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僅無法消除勞動力的商品化。而且還要大力促進勞動力的商品化,這也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一、消費即生產
馬克思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要轉化為資本的貨幣的價值變化,……只能從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即從這種商品的使用上產生”。而“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就是價值的創造”。因為“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貨幣所有者在交換中得到的使用價值,在勞動力的實際使用即消費過程中才表現出來。……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購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從他進入資本家的工場時起,他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勞動力的使用,勞動。就屬于資本家了”。
既然勞動力包括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那么它就同時具有物質性和精神性。勞動力的物質性除了首先作為生物個體之外。更典型地體現在生產工具上,生產工具本質上不過就是物化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替代和延伸。因此,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性標志,真正決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這一點來看,人的工具性正是由于勞動力使用價值的工具性。生產力的提高有賴于不斷地創新和物化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這要求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必須先于其他所有商品發生符合社會需要的變化,以生產社會需要的商品。
勞動力的精神性使其使用價值具有多樣性,除了不同的勞動力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外。同一個勞動力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也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多樣性可以使勞動力根據社會需要進行組合。從而產生新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力的消費。是勞動,是通過具體勞動讓使用價值發生符合社會需要的變化,進而將抽象勞動凝結在新的使用價值中創造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其他商品產生的先決條件。其他任何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是勞動力的消費的結果。都是以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另一方面。價值是客體對于主體的有用性,所有商品都以勞動力的生產為最終歸宿,這樣。勞動力商品就是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產生的依據和目的。如果不能服務于勞動力的生產,所有的商品生產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是無用或不利的。同樣道理。勞動力如果不能消費也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甚至會產生危險的副作用。因為其它使用價值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卻是它們的非物質性源泉。
勞動力的消費過程是其他所有商品的生產過程。勞動力又是生產過程的發動機和控制系統,同時全部的生活和生產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正是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從勞動力的角度上講,生產即消費、消費即生產,勞動力的消費是其特有的生產自身的形式。一切商品的生產和消費最終都服務于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勞動者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勞動力的消費和生產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無限循環過程的起點和終點。
因為商品的價值載體是其使用價值,所以勞動力的價值載體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力的消費,是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可以看出,勞動力的價值體現在創造其他商品價值的勞動中。商品的價值是社會關系的體現,是人類勞動的結果,勞動是勞動力價值的載體,又是其他商品的價值實體;勞動力價值直接體現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其他商品價值只是間接體現生產者之間的關系。勞動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變成商品獲得價值形式。這時的勞動力價值集中體現為剝削被剝削的關系。
二、勞動二重性
生產勞動力的具體勞動是什么勞動呢?很顯然。除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以外,人類社會并不存在其他勞動(自動化和智能生產只是人類體腦勞動的延伸)。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就是勞動力的消費,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生產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創造性活動。“處于流動狀態的勞動力或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的狀態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為價值”。按照勞動價值論可以得出,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生產勞動力的具體勞動;它創造其他商品的價值的同時承載著勞動力的價值。
勞動力的價值實體是什么呢?當然是抽象勞動。根據價值定義,勞動力價值應是凝結在勞動力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與其他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不同。勞動力商品的消費就是生產自身的具體勞動,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它所承載的抽象勞動形成勞動力自身的價值。不過,這不是物化的抽象勞動,而是以精神性為主的活化在勞動力中的人類抽象勞動。筆者稱之為活化勞動。
與生產其他商品的勞動不同。勞動力的生產包括所有相關者的勞動,白始至終屬于社會勞動;生產其他商品的勞動需要向社會勞動轉化,而勞動力的生產直接就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統一。
勞動力是無形的特殊的勞動產品。它的非物質特性即精神能力在當代經濟發展中已占據統治地位。成為衡量勞動力的標準。勞動力以外的任何商品的價值都是凝固的物化勞動,而形成勞動力價值的勞動是流動的活化勞動;勞動力價值的內容,雖然離不開勞動的物化卻不是物化的勞動。因為勞動力是不斷變化的。即使同一個勞動者。隨著復雜勞動的不斷簡單化也可以持續不斷地更新升級換代。所以勞動力的生產不是個體勞動,而是必然的社會勞動。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生產力范疇,是價值的物質載體。商品的價值是生產關系范疇。是物化的社會關系。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是用來交換的特殊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一體。那么。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也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反映,屬于生產力范疇;勞動力的價值當然屬于生產關系范疇,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勞動力商品的內在矛盾是:使用價值一勞動力商品的工具性是解決怎樣生產的問題,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一勞動力商品的目的性是體現為什么生產,反映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勞動力價值所體現的社會關系對其使用價值可以產生重大影響。導致同種使用價值在不同社會關系中會產生不同社會結果。
三、商品化三階段
基于勞動力生產和消費的特殊性。筆者把勞動力商品化分為簡單再生產階段、擴大再生產階段和自由全面發展三個階段。
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初期發展。勞動力在這種生產關系中獲得價值形式成為商品。這是以簡單重復性勞動為主的勞動力再生產階段,屬于維持生存型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勞動力的交換價值是勞動力再生產的物質成本一必要補償的價值部分。從勞動力商品消費角度講。這個階段是只注重勞動力使用價值的工具性。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的赤裸裸的剝削階段。《資本論》中對于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就是對這個階段的勞動力商品化的理論抽象。
最能反映這個階段特點的是馬克思關于勞動力價值量的決定的論述:“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勞動力的承擔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它的生命過程的那個商品量的價值,也就是維持身體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一般地說。勞動力商品的價格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低于這個限度。勞動力商品價值量不僅包括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且還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二戰至今資本主義現代市場經濟階段,是一個勞動力發展型的,以簡單化的復雜勞動為主的高級勞動力擴大再生產階段。從勞動力消費的角度講,這個階段同時注重其使用價值的工具性和目的性,勞動力的價值逐步得到充分實現,社會關系逐步走向高級化。勞動者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這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完成了從簡單、機械、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主到復雜、精細、多樣的腦力勞動為主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并重的階段轉換。勞動力的價值量隨社會分工協作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成正比變化,因為沒有社會分工協作的勞動力產品,由于不發生交換,其價值為零,分工越細協作越復雜而高效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越高。
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推動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不斷變革。這是因為,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而生產工具就是勞動力使用價值的物化。“勞動者不僅是生產力的必要要素,而且是生產力諸因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躍的要素”。“最基本的生產力是主體的勞動能力”。因此。從主體角度講,勞動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現在處于萌芽時期的是以信息技術為生產基礎的知識經濟階段。與上述兩個階段不同。這個階段的生產的范圍幾乎無限擴展,勞動的概念和界限變得無法清楚地加以界定。生產者的社會經濟身份差別消失、生產者之間的關系完全扁平化,人人都是生產者,來自內外制約不再是統治人類的異己力量,生產者在整體上真正成為總體勞動者。勞動力的生產和消費完全統一起來,勞動力的消費表現為目的性,其生產表現為勞動力整體和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勞動力的價值得以全面展開,勞動的無差別性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實現,勞動者成為社會關系的真正主體。這個階段真正實現了:勞動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