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進程也在加快。然而,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城鎮化,從而產生了外延式擴張和內涵式擴張兩種發展途徑,其中的外延式擴張注重的是從量上來衡量,由此則引發了城鎮的擴張與耕地面積變動之間的矛盾。本文以河南省1990年至2004年15年間的統計數據為依據,采用關聯度分析法,對城鎮化與耕地面積變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定量分析。
關鍵詞:城鎮化 關聯度 耕地
一、引言
城鎮化是指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活動為節約時間向特定空間集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業人口比重下降,工業、服務業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產業向城市集聚,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城鎮化道路是世界各國發展所必經之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也不例外。但是。在分析英、法、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進程,可以看到。每次城鎮化都帶來了生態嚴重破壞、資源過度利用、城市文化遺產被破壞以及空氣嚴重污染等問題;同樣。各國在城鎮化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耕地資源的占用。
據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業普查辦公室“關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的公報”(1996年10月31日時點數),我國耕地面積為130039.2千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3.68%,若以人均計算,僅為0.106公頃,尚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在如此嚴峻的用地形勢之下,城鎮化的進程的加快。必然侵蝕我國十分珍貴的耕地資源。
20世紀90年代初,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明確指出:“非農業建設確需占用耕地的。必須開發、復墾不少于所占面積且符合質量標準的耕地”。2006年2月22日。在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又一次強調:經濟發展要盡可能少占用耕地,中國政府將繼續堅持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二、指標的選取
筆者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指標有多種多樣。例如:農業與非農業人口的比例、三次產業的比重以及不同地區的產業布局等等。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河南省的一些情況,本文選擇了農業與非農業人口的比例作為衡量城鎮化水平高低的指標,而以年底常用耕地面積作為衡量耕地面積變動的指標。數據整理年限為1990年至2004年。其數據具體如下表(表1):

由于以上統計指標的經濟意義不同,因而數據單位也有所不同,無法進行比較和運算,為了使二者具有可比性,更便于計算。需要先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為此,本文采取了初值化變換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如下:
分別用同一序列的第一個數據去除后面的各個原始數據。得到新的倍數數列。即為初值化數列。其特點為:量綱為一,各值均大于0。且數列有共同的起點。即:
X'=X/x1
Y'=Y/y1
(1)
其中,x1代表X列中第一項數值,y1代表Y列中第一項數值。
三、關聯度分析
關聯度分析法就是分析兩個事物關聯程度的方法。關聯分析是基于行為因子序列的微觀、宏觀或幾何接近,分析確定因子間的影響程度或因子對主行為貢獻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根據因素之間發展勢態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接近的程度。關聯分析的目的在于尋求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主要關系,找出影響目標值的重要因素。從而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促進和引導系統迅速而有效地發展。
一般而言,關聯度分析法先計算相關系數,然后再計算關聯度。
1、關聯系數的計算
經數據變換的母數列記為{X0(t)),子數列記為{Xi(1)},則在時刻t=k時母序列{X0(K)}與子序列{Xi(k))的關聯系數L0(k)可由下式計算:
Loi(k)=(△min+p△max)/(p△max+△oi(k)) (2)
式中△oi(k)表示k時刻兩比較序列的絕對差,即|△oi(k)=x0(k)|xi(k)(1≤i≤m);△max和△min分別表示所有比較序列各個時刻絕對差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因為比較序列相交。故一般取△min=0;p稱為分辨系數,其意義是削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pθ∈(0,1),一般情況下可取0.1-0.5。
關聯系數反映兩個被比較序列在某一時刻的緊密(靠近)程度。如在△min的時刻,Lio=1,而在△min的時刻則關聯系數為最小值。因此。關聯系數的范圍為0 2、關聯度的計算 關聯度分析實質上是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幾何關系比較。若兩序列在各個時刻點都重合在一起,即關聯系數均等于1,則兩序列的關聯度也必等于1。另一方面,兩比較序列在任何時刻也不可垂直。所以關聯系數均大于0,故關聯度也都大于0。因此,兩序列的關聯度便以兩比較序列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之平均值計算,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式中roi為子序列i與母序列0的關聯度,N為比較序列的長(即數據個數)。 四、實證研究 圖1河南省1990-2004年城鎮化水平與耕地面積變動情況 從以上走勢圖可以發現,1990年至1997年河南省年底常用耕地面積一直呈現下降趨勢,由6933.2千公頃下降至6773.4千公頃,年均降幅為19.975千公頃,同1時期,河南省的城鎮化水平卻在逐年提高,由1990年的15.5提高到1997年的19.6,共增長了4.1個百分點,二者呈負相關。但是,從1998年開始,河南省年底常用耕地面積在整體上呈現了一種上升的趨勢。尤其在2002年。較之2001年增長了355.5千公頃。達到13年來的最高值。而河南省同期的城鎮化水平也隨之提高,增幅為6.2。盡管2003年和2004年耕地面積又出現了下滑趨勢,但是整體上并沒有出現1990至1997年所呈現的二者反向變化的態勢。很明顯。二者是同步增長。鑒于此種情況,將河南省13年的統計資料劃分為兩個階段,以1997年為界,前者研究年底常用耕地面積與城鎮化水平的負相關效應。后者則用于研究二者的正相關效應。 依據上述劃分,不妨設1990年至1997年間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城鎮化水平數據列為X1,年底常用耕地面積設為X2。1998年至2002年間的城鎮化水平數據列為X3,年底常用耕地面積設為X4。如下所示: X1= (1,1.025806,1.045161,1.064516,1.083871,1.109677,1.187097,1.1264516) X2= (1,0.998096,0.993452,0.991029,0.985 1 15,0.98 1625,0.97881 2,0.976951) X3= (1,1.057692,1.115385,1.173077,1.240385,1.3076923,1.3894231) X4= (1,0.998815,1.006043,1.010726,1.062745,1.0517,1.0503) 在計算過程中。把分辨系數設定為0.5。則X1和X2的相關系數列L12為(1,0.838417,0.73549,0.661769,0.592824,0.528932,0.408395,0.333334),其相關度HI2為0.637395,而X3和X4的相關系數列L34為(1,0.742283,0.607986,0.51089,0.488395,0.39846,0.333333),相關度R34為0.583049。由此可知,城鎮化與耕地面積變動之間確實存在著相關性。并且,在1990至1997年間,二者的相關度較之1998至2004年間的要大一些。當然,依據圖1,這兩個相關度反映的并不是同一種相關關系,前者反映的是河南省城鎮化與年底常用耕地面積之間反向變化的相關度,而后者反映的是二者之間同步增長的相關度。下面就來分析不同年代河南省城鎮化與年底常用耕地面積之間的關系。 1、1990年至1997年間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與年底常用耕地面積之間的關系及其原因分析 由于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剛剛開始對城鎮化發展道路的探索,曾出現了外延式擴張與內涵式擴張的兩種發展途徑:內涵式擴張主張從質上來衡量城鎮化水平,亦即注重城鎮產業群的聚集和規模的擴大、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城鎮土地的集約利用等等;而外延式擴張則注重從量上來衡量一個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也就是城鎮數量的增加、聚集的人數達到一定規模以及面積的不斷擴大。很顯然,第一種發展途徑有利于保護我國十分有限的耕地資源,避免占用更多的農地,應該得到提倡。但是,由于我們剛剛開始城鎮化道路,對資源的保護意識還相當薄弱,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國土面積達960萬平方公里”的輿論導向,一些人無法認清身邊的嚴峻形勢,選擇了英、美等西方國家走過的資源破壞型的老路。 河南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和耕地大省,其“政治敏銳度”絕不亞于其他省份,因此,也緊跟全國發展形勢,走了一條外延式的城鎮化擴張道路,各個城市在制訂本城市的發展規劃時也多以“到某某年,本城市面積將擴大到多少多少,是現在的幾倍,人數將增加多少萬,力爭達到大(中)城市的發展規模”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在此基礎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為了確保目標的實現。城市發展大量擠占邊緣地帶優質耕地的現象。其二。由于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人口眾多,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隨著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出現了農村耕地拋荒、撂荒的暫時現象。其三,在這幾年中,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處于這股潮流中的河南省為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走了一條“以廉價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吸引外資”的路子。大搞開發區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其四,“棄舊城、建新城”的運動對河南省耕地的大量減少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由于這幾年房地產業的興盛。房地產公司對土地的大量圈占也造成了耕地的減少。 2、1998年至2004年間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與年底常用耕地面積之間的關系及其原因分析 城鎮化進程中對優質耕地的過度占用日益引起中央的重視,據有關部門計算:我國在1978-1997年累計增加耕地1140萬hm2。累計減少1605萬hm2,兩者相抵,凈減少465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5%,這段時間平均每年凈減少耕地25萬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問,平均每年凈減少16萬hm2。速度明顯加快。針對這種情況,1997年,中央提出了在全國實施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戰略決策,并于1998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進行了修訂,下決心治理耕地減少的問題。并責成各級政府部門認真檢查、監督、糾正各種違規占用耕地的現象。 由于近10年來河南省的耕地減少速度相當快,因此,1999年9月24日召開的河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對《河南省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也進行了相應的修訂,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必須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非農業建設項目經批準占用耕地的。上地使用者應當制定耕地開墾方案。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同意,負責開墾與所占耕地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必須繳納耕地開墾費”。至此,河南省從盲目占用耕地進行城鎮建設的混亂局面步入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合理開發階段,耕地的保護工作日見成效:一些超過開發年限、占而不用的土地被依法收回,重新開墾為耕地;可批可不批的建設項目本著不批的原則進行;由于采用了機械化的運作方式,農村中閑置的場地又得到了新的利用……正是由于這一系列的措施,河南省的耕地面積在1998-2002年出現了上揚的趨勢,2002年這一趨勢最為明顯,耕地面積達到726.28萬公頃。 但是,據一些統計資料顯示,河南省在2003年和2004年又一次出現了城鎮化對耕地的大量擠占。從而造成耕地的大幅度減少。以許昌為例,舊城區的改造過于煩瑣且花費較高,因此便在東部瀕臨高速公路建造了一個新的城市。不僅是新城市的建設大量占用耕地,同時,新一輪的圈地運動又開始了,大的房地產公司在新城區實施“占而不用”的用地策略,想要坐享地價升值的高額利潤。目前,還有很多城鎮或者已經又重新走上了城鎮化外延式擴張的道路。所幸的是,中央近日連下通知,要求各地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為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今年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總量指標壓減了20.3%。占用耕地指標調減到180萬畝,壓減23.4%。加大了耕地保護工作的力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