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浙江中小企業貸款難現狀的分析。從多方面并主要以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闡述了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難的根源所在。基于浙江省有豐厚的民間資本的優勢條件,建議引入民間資本,建立以民資為主的中小金融機構是化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癥結的有效策略之一。
關鍵詞:民間資本 中小企業 中小金融機構
一、浙江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現狀
迄今為止,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與國外相比,我國的中小企業不僅面臨著債務性資本融資缺口。還由于所有制歧視、社會信用不健全以及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等方面的影響而更難獲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盡管央行不斷地呼吁甚至通過發布“指導意見”來敦促商業銀行更積極地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但是,已經走上商業化道路的商業銀行在向企業提供貸款時。已經越來越多地關心貸款的安全。從而可能更多地對中小企業實行“信貸配給”。
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調查研究報告(2005),中小企業2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信貸融資需求一般就很難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5年國家銀行向全國的中小企業貸款占銀行總貸款額的比重不足3.2%,而且該比重在2005年呈逐月遞減的趨勢。全國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現狀可見一斑。
相對于全國各省來講,浙江民營中小企業的貸款難狀況還不算最嚴重。2001年,浙江省中小企業向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金額滿足率為7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5個百分點;2002年貸款滿足率達到93.3%。
從下表中可以看出,浙江省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上的資金潛在供給能力是巨大的。2000-2004年浙江省在金融機構的存款和貸款余額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存貸比連續三年(2002-2004年)超過國際上認同的銀行存貸比75%的最佳標準。盡管浙江省中小企業向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金額滿足率遠高于全國水平,并且中小企業的信貸額持續上升,但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重近幾年卻一直在下降。由2000年的20.18%跌至2004年的14.58%。
二、浙江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是阻礙銀企對接的主要原因
要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必須深入地考察現代金融體系的作用和中小企業自身的特征。從來源上看。企業既可以靠自身積累來籌集所需資金,又可以向企業外部尋求資金幫助。一般來說,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企業僅僅靠內部積累是難以滿足全部資金需求的。當內部資金不能滿足需要時,企業就必須選擇外部融資。外部融資與內部融資的根本區別在于資金的所有者(或提供者)并不親自參加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企業是資金的使用者,掌握著全面的經營方面的信息,比資金的提供者(銀行)擁有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中小企業。因為會計制度的不健全,銀行就不好從中獲得完全的信息,即使獲得,也未必是真實的信息。因此。中小企業就有可能利用這種信息上的優勢在事先的簽訂信貸合同過程或事后資金使用過程中損害資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資金提供者承擔過多的風險。銀行是風險規避者,中小企業選擇信貸融資方式。能否成功地取得外部資金。就取決于能否成功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而降低銀行所擔心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發生的概率。再者,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越高,資金提供者在讓渡資金時所要求的風險補償就越高。這也是國有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收取更高利率的原因所在。
正因為國有銀行借貸利率有意的提高。再加上許多民營中小企業由于資信條件、抵押擔保等方面的劣勢。就很難從國有銀行貸款成功。現實的情況就是,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商業銀行不是大的國有商業銀行,而主要是一些社區銀行或地方性銀行(城市銀行、信用社),大的銀行只有在信用評級制度發展之后(或者說中小企業具備了信用等級之后)才開始真正介入中小企業的融資業務。
(二)“成本一收益”不對稱讓大型商業銀行視中小企業如“雞肋”
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以及近年來中小企業地位的提升,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所有制歧視”已趨于淡化。但是,“規模歧視”在一定程度上腐蝕了現階段銀企合作的根基。由于中小企業貸款規模一般較小。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給大企業發放一筆大規模貸款和給中小企業發放一筆小規模貸款。兩者的放貸的交易成本可能不相上下,因此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一筆貸款的單位成本就較高,那意味著商業銀行要和多個中小企業有業務往來才能獲得一定的收益。而國有商業銀行在面對單個財務制度不健全的中小企業的時候。在收集、整理、分析、現場調查企業信息的成本費用上必然是很高的。那么其付出的貸款交易成本也會遠遠高于貸給大企業的交易成本。因此。給中小企業貸款不能很大程度上攤薄放貸的交易成本。這使得國有商業銀行自然就不愿意給中小企業貸款。
(三)巨大的信貸風險壓力下銀行將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在“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經營原則下。銀行首先是一個風險規避者。一方面。為了控制風險,銀行對貸款企業的資信評級辦法主要是以大企業的各項指標為參數,用大企業的資信指標來衡量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資格是否達標顯然會減少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另一方面,銀行為控制風險,就嚴格要求中小企業提供相應的貸款擔保,而目前中小企業往往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擔保人或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所以。作為風險較高、資信度較低的中小企業的貸款也就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壓縮之列了。
三、化解浙江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對策
(一)引入民間資本。發展中小金融機構
浙江中小企業的民間融資占了不小比重,但由于民間金融不僅利率高、效率低、不規范,還隱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與其讓民間金融在地下活動。不如干脆使其合法化、正規化。由居民儲蓄存款、居民流動性金融資產和非國有法人的利潤三部分組成的浙江民間資本在2004年底就達到8657.44億元,有如此數量客觀的蘊藏量,無疑給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吸納游離于金融體系外的民間資本,盡快建立以服務于中小企業為主的由民間資本控股的中小金融機構是激活民資并對接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有效措施之一。與大型金融機構的經營取向不同,中小金融機構比較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除了因為它們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提供融資外,主要是因為中小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方面擁有信息上的優勢。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對地方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加,這就有助于解決存在于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在準入、監管、破產即退出法規三方面的機制設定上取得進展的前提下。應引進民間資本注入金融業。發展中小金融機構,設立民營銀行。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2005年對浙江中小企業的調查(以溫州和臺州為樣本)。目前浙江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普遍建立起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隨著金融市場競爭加劇,雖然目前中小企業基本賬戶仍集中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但其市場份額卻下降了10個百分點,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上升到12%。增加了近1倍,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目前我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主導銀行是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銀行。據推算,這三類金融機構的資產占全部金融機構的比重約為15%。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的比重為16%左右,其實力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是較弱的。但上升勢頭明顯。浙江作為民間資本最活躍的典型地區,在民資人股金融業這一領域中大有可為。
(二)加大對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擴充放貸能力
目前浙江中小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約占30%,為滿足中小金融機構貸款投放需求。除中央銀行要加大再貸款支持力度外,降低信貸資產的集中度。減少大銀行過度依賴于信貸業務的局面,也就增加了中小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空間。另外建議:一是允許具有發債能力、符合發債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如寧波城商行和杭州城商行)發行債券來籌措信貸資金,以彌補資金來源數量上的不足和期限較短的缺陷:二是加快出臺“同業借款”管理辦法,允許信貸資金不足的中小金融機構以“同業借款”方式獲得期限較長的資金支持;三是繼續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改變銀行的盈利狀況,改變正規市場與非正規市場之間利差較大的狀況。
(三)加快社會征信體系和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建設
由于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夠健全,經營信息失真是一種普遍現象。建議建立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聯合各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平臺,這是有利于甄別中小企業真實的貸款需求。有效控制貸款風險的關鍵所在。另外。擔保機構的建立應該從財政出資為主轉向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入。形成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政策性擔保機構、民辦商業性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組成的擔保體系,并且建立擔保機構與銀行共同承擔信貸風險的機制。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作擔保的同時,也為銀行篩選優質的企業,通過發展擔保機構改進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