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各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在許多貧困地區,由于歷史的、社會的、環境的等諸多原因,農民增收困難,僅僅依靠傳統農業和走出家門打工并沒有改變現狀。本文從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角度,分析了影響我省農村發展的不同因素,根據實際調查的數據,提出了促進貧困地區協調發展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農業發展 農民增收 專業優質農業 經濟發展
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負擔過重,是新世紀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事關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全局。千方百計扭轉農民收入連續下降的趨勢,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應對國際競爭和挑戰、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般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文明輻射農村的現實途徑。農民進城打工可以獲得現金收入,直接支持農業建設和農民生活的改善。同時,一部分農民外出打工。等于增加農業人口人均資源占有量。可以使經營農業的人口收入增多。兩方面同時起作用,對促使農民增收、減少城鄉差別是極其有效的。從全國整體上看。農民人均純收入也與收人構成有很大關系。在工資性收入高的省份。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高,同時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小。例如,我們選3個典型省份2002年的統計數據相比較:江蘇省是發達的省份,農民純收入為3979.79元,工資性收入1993.74元,占全部純收入的50.1%;河南處于中游水平。農民純收入為2215.74元,工資性收入567.07元。占全部純收入的25.6%:云南是落后省份,農民純收入為1608.64元,工資性收入286.17元,占全部純收入的17.8%。同時。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5、2.82、4.50。根據這些宏觀數據。似乎可以確定,家庭經營收入的上升空間并不大,促進農民增收的捷徑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城市化進程。
然而,根據我們對河南省洛陽伊川縣農村的調查。發現對于一些貧困山區,情況并非如此。
一、外出打工,并沒有使農民脫貧致富
我們于2006年12月,采取抽樣調查和問卷的形式,調查了洛陽伊川縣的兩個典型村一老虎窯村和云水村。其中,老虎窯村是全國貧困村,本次調查獲有效問卷95份,覆蓋人口453人,占總人口(673)的67.31%。人均純收入(不含財產收入和轉移收入)692.56元;云水村有效問卷40份。覆蓋人口178人。占總人口(350)的50.9%,人均純收入(口徑同上)1895.72元。從村民外出打工的情況看。老虎窯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73人,占勞動年齡內人口的32.2%,而云水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33人。占勞動年齡內人口的28.4%,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的戶均勞動年齡人口和戶均外出務工人口略高于老虎窯村,然而二者的人均純收入相差了1100元。通過調查其純收入構成。我們發現二者的差別主要源于家庭經營收入,見表2。
我們將調查數據同河南省的平均數據相比較,發現老虎窯村和云水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所占純收入比例均高于河南平均水平,而且越是貧困的地方,工資性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這似乎和全國的整體情況背道而馳。其中。老虎窯村村民無論是工資性收入還是家庭經營收入都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但急需提高的應該是家庭經營收入。
二、影響村民工資性收入的因素
老虎窯村、云水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人均月工資為481.02元和503.77元,其工資水平相當低。這些打工人員中,有五成是在本縣工作,其中,以在煤窯、石料廠居多,五成在本縣外的城市或者外省工作。煤窯、石料廠對所需農民工技能要求不高。勞動強度大而且工資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在本縣外以至外省打工的村民。則成了我國現階段龐大的流動人口中的一部分。流動人口以低收入為主。根據2004年全國6城市流動人口抽樣調查登記流動人口收入情況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動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動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并且。河南洛陽、甘肅蘭州、四川成都流動人口收入較低,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比重分別占69.18%、67.29%和62.92%。
老虎窯村、云水村村民文化程度比較低,初中及以下分別占所調查人員的93.68%、84.62%。并且大部分沒有受過技術培訓。即使到了大都市。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也難以找到中、高收入的工作。這種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
就老虎窯村、云水村的實際情況比較而言,老虎窯村村民面對貧瘠的土地,僅僅依靠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更加難以維持生計,許多村民只得接受一些報酬很低的挖煤、采礦的工作,一年利用農閑時節在附近礦廠干上三四個月,這是老虎窯村村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低于云水村村民的主要原因。
三、發展“專業、優質”農業,是洛陽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首選路子
老虎窯村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而云水村則不同。云水村雖然也是一個山村,但其優先發展了大棚蔬菜、養魚業,其家庭經營收入遠遠高于老虎窯村。我們考察了云水村種植有經濟作物(包括養魚)的農戶和沒有種植經濟作物農戶的收入情況,見表3。

從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經濟作物(包括漁業)給村民帶來每人1070.48元的純收入,每戶純收入增加4763.64元;由于種植經濟作物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工資性收入較沒有經濟作物(或漁業)的農戶每人減少641.30元,戶均減少2853.79元。整體來說,種植經濟作物(或漁業)的農戶人均純收入提高429.18元。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云水村沒有種植經濟作物(或漁業)的農戶來說。其工資性收入明顯高于同樣沒有經濟作物的老虎窯村。究其原因,是因為云水村村民多了一個選擇的余地:即有機會在搞家庭多種經營還是外出打工之間做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而老虎窯村的村民勞動力大量閑置,打工成了唯一創收的出路;盡管外出打工的人數不亞予云水村的村民,工作時間和工作收入卻相對較低。就本例而言,外出打工,還不如在村里創業。根據農業專家的意見,雖然老虎窯村的自然條件略次于云水村,并且不像云水村那樣瀕臨黃河,可以發展漁業。但因地制宜,可以發展林果業、放牧式養殖業等。我們認為,對于像老虎窯這樣的貧困村,與其鼓勵村民一窩蜂地外出打工,還不如鼓勵村民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增加家庭經營收入,讓農民可以在打工和搞家庭經營之間做一合理安排,讓那些更加合適的人出去打工,這樣才有助于增加人均工資性收入,有助于使村民脫貧。
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要重視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村和農業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服務“三農”活動,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養殖業、林果業和高效農業,不僅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培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新型農民,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如河南省在2005年10月以來。組織開展了萬名科技專家服務“三農”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開辟了新的途徑。一位臺灣學者曾提出,在未來10多年,大陸的城市化率達到50%-60%就可以了。我們要根據我國發展實際,不要片面追求和攀比城市化的比例和低水平就業的數量,要真正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和就業水平,優化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不僅鼓勵農民到城市就業和在本地城鎮就業,還要鼓勵農民在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同時,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鄉村的方針,組織科技人員和大學生等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之中,幫助農民發展致富。實踐證明,在城市化進程中,鼓勵和幫助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是優化就業結構。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又一重要途徑。
轉變增長方式,拓展增收途徑。加快由數量型向效益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適應市場消費變化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以“專用、優質”為核心穩定糧油等主要農產品面積和產量,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積極穩妥大力推進名優品牌戰略,重點發展無公害和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注重節本增效、截流增收、科學管理,促進產業升級換代;更新觀念,大膽創新,把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農業、觀光農業、教育農業,與保護生態環境、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學生素質、增加農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確立新型的“農業概念”,開拓新穎的“增收工程”,造就新式的“農業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