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方針、政策。是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對于轉變我國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自治區地級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搞好地級市的城市化建設意義重大。本文對內蒙古自治區地級市的城市化現狀做出具體分析,并以此提出推進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化的思路。
關鍵詞:城市化 內蒙古 地級市
一、城市化的科學含義及發展模式
城市化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推動和重要發展力量而提出的命題。就其具體的含義眾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觀點。綜合眾多觀點。我們認為城市化具有以下內涵:
(一)城市化是農村人口比重不斷減少的過程
城市化首先表現為大批鄉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二)城市化是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使得原來從事傳統低效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向從事現代高效的第二、三產業,產業結構逐步升級轉換。國家創造財富能力不斷提高。
(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城市化是一個市場不斷擴張、對投資者吸引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也是越來越多的市民在發展中享受到實惠的過程。是一國中產階級形成并占主體的過程。
(四)城市化是一個城市文明不斷發展并向廣大農村滲透和傳播的過程
城市化的過程是農村和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也就是城鄉一體化的過程。因此城市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發展城市的問題,更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發展小城鎮或者只發展大城市的問題。
(五)城市化是人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重大變化。擺脫小富即安。追求文明進步。崇尚開拓進取,建立起區別于農業社會的城市新秩序。鄉村人口城鎮化和城市經濟現代化、基礎結構現代化以及城鄉一體化共同構成了城市化的豐富內涵。
從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關系角度看。城市化的模式有:1、同步城市化,指城市化的進程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趨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發達國家在城市化加速時期,相關性表現得相當明顯。2、過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模式。3、滯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模式,政府為了避免城鄉對立和“城市病”的發生,采取措施限制城市化發展,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發揮。還引發了如工業鄉土化、非農人口“兩棲化”和城鎮發展無序化等“農村病”現象,違背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規律。4、逆城市化。指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區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農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農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區人口向郊區遷移,大城市人口向衛星城遷移的傾向。
二、推進城市化的意義
城市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規律,是區域工業化、經濟現代化必然出現的社會發展趨勢。實踐證明,城市化是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結果,是完成落后農業國向發達工業國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提升的重要途徑。現階段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不僅如此,我國還把城鎮化作為一項政策非常明確地提出來,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推進內蒙古地級市城市化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表1可以看出,地級城市創造了我區地區生產總值的51.39%,地方財政收入的36.25%,同時也創造了工業總產值的91.14%。可見,我區地級市以不到全區1/3的人口集聚了絕大多數的工業總產值,集聚了過半的地區生產總值,創造了主要的物質財富。因此。推進城市化對于促進我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三、內蒙古地級城市城市化的現狀
我區城鎮化率明顯高于全國水平,具城鎮人口的比重較高:但是從城市經濟發展的具體指標考察,具地級市的許多經濟發展指標都明顯低于全國地級市的平均發展水平。因而,我區地級市城市化水平高是一種虛高,地級市城鎮化的質量和內涵有待于提高。
由表2可知,我區地級市平均年末總人口、建成區面積、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以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都比全國地級市平均水平低,反映出我區城市的經濟實力整體上要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由表3可見,我區地級市平均工業總產值和第一、二、三產業人均創造產值均低于全國地級城市平均水平。第一、二、三產業的效率相對較低。
由表4可知,我區地級市平均郵電、通信業務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房地產投資開發額、住宅開發投資額均比全國地級市平均水平低很多,可見我區地級市郵電通信業發展相對滯后,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相對較小。
由表5可知,我區地級市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除肉類以外均低于全國地級市平均水平:文化方面。劇場影劇院數、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地級市都比全國平均水平要少,可見我區地級市提供農產品的功能相對較差,文化事業發展的潛力很廣闊。
綜上所述,盡管我區地級市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但是地級市在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上大都低于全國地級市平均水平,因此我區地級市城鎮化的質量需進一步提高。
四、內蒙古今后城市化發展的思路
(一)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取消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管理制度,實行以身份證代替戶口簿,按居住地進行管理。取消農牧民進城和外來人員進入地級城市的一些限制條件,盡量允許在地級市中有住房或就業的非城市人口辦理城市戶口,實現和原有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合理調整城市用地結構。留有足夠的發展余地。國有土地有償出讓、轉讓收益應該主要用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對剛轉移進入城鎮的農牧民自建住房或買房應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以便于我區地級市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加快農牧區人口向城市轉移流動,加快城鎮化進程,進而加快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適時調整我區地級市行政區劃,逐步拓展地級城市的發展空間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快撤盟設市的步伐,逐步縮減農牧業人口,提高城鎮化水平。并且加強社區建設,對進城農牧民和外來務工經商人員要按其居住地統一納入社區,加強管理和服務。對進城農牧民中的特困戶和殘疾人員要統一納入城鎮社會救助體系之中。
(四)加強地級城市發展規劃,優化城市體系
應該采取收縮轉移、適當集中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地級城市的總體規劃,健全完善各專項規劃。加快城鎮道路交通建設,加快改善城市住房條件,加快城鎮供水、排水、供電、供熱、供氣、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資投資環境。全面放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市場,積極鼓勵和吸引國內外社會資金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城市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