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歐盟綠色環保指令不斷涌現,其中涉及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的《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EUP)已于今年8月11日正式實施。全球貿易面臨“綠化”潮。
環保是競爭手段
最近,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通報了某些消費品、商用及工業設備保護能源的標準;日本向WTO報告了其修訂1991年的《提高資源功效法實施法令》、2001年的《降低舊物品評判標準》和《促進使用再生資源或可重復使用零件的評判標準》的動向;巴西也向WTO呈交了其制定空調和電冰箱能效標識的法令草案。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白皮書》顯示,2005年中國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出口企業大約有25.1%,受影響合同總額超過81.5億美元,其中包括節能及產品回收在內的受環保要求影響的出口合同金額在22.2億美元以上,占受影響總金額的27%以上。毫無疑問,EUP等提高能效的環保措施將對我國貿易發展產生更大影響。
“綠化”潮漸成必然
據估計,一臺帶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的臺式電腦,其整個生產鏈至少需要240千克化石燃料、1.5立方米水和22千克化學品;個人電腦生產過程中的能耗約占整個生命周期能耗的90%;生產半導體線路要使用數百種化學品,1997年美國半導體行業排放了大約130萬噸碳當量的全氟烴;2000年,集成電路使用的前50種物質中,有14種是重金屬,15種是致癌物質……由此可見,產品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從環境保護角度看,EUP指令遵循的產品生命周期原則與我國環境保護政策中著力強調的預防為主和全過程控制的原則是一致的。可以說,產品環境要求的提高和國際貿易體系的“綠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WTO的環境目標是顯而易見的。從1982~2001年,WTO爭端解決機構受理了10個有關資源與環境爭端的案例,包括著名的美國與委內瑞拉的“汽油標準”案、美國與馬來西亞的“蝦—龜”案、歐盟和加拿大的“石油標準”案等。2001年召開的WTO多哈部長級會議將貿易與環境議題確定為新一輪談判的唯一新議題。
著眼自身綠色貿易體系建設
建立一整套規范國際貿易的環境規則,將是未來多邊貿易規則發展的一大趨勢。同時,公眾環境意識的上升也要求各國更加重視可持續貿易。積極應對不斷被“綠化”的國際貿易形勢,可從以下幾方面著眼:
一是主動采用國際環境標準或參與國際環境標準制定。在傳統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中,是先有產品后有標準。在知識經濟時代,則是標準先行。國際市場競爭的現實表明:三流企業、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準。對一個企業而言,控制國際標準,或擁有達到國際標準的技術,是應對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政府對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環境標準制定要給予支持。
二是實現環境管理戰略的轉變。環境管理戰略要從定位于管企業轉變為管產品、管產品的供應鏈,從通過行政手段轉變為充分依賴市場手段,并落實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控制的轉型,將產品生命周期方法融入環境管理的政策中。
三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相關企業要借此機會,提升企業設計、研發和管理水平,切實采取環保措施,調整產業結構,提早實現升級換代。
四是加強應對綠色貿易的體制和機制。政府部門要建立綠色貿易預警綜合平臺,幫助企業了解最新環境要求并真正掌握其實質,推動行業協會、企業聯合會及咨詢服務機構在應對綠色貿易挑戰方面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