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做的各項工作,哪怕是生產一根火腿、一塊漢堡肉都升華到了為‘增強國人體魄,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把‘改善中華民族飲食營養,攀登肉食科學高峰’確定為得利斯人的神圣職責,也是得利斯員工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
——鄭和平
2006年10月30日,山東諸城這個有著千年文明、孕育了無數歷史名人的古城鼓樂喧天,為當地的明星企業——得利斯集團公司慶祝20歲生日。對于親手創立了“得利斯”這個品牌的鄭和平來說,這一天自然是興奮而欣慰的。
20年前,他是西老莊農機隊長,現在,他是得利斯企業集團董事長。作為全國低溫肉制品的龍頭企業,得利斯公司每年消化生豬400萬頭,其中自身屠宰200萬頭。有朋友戲稱,鄭和平可是中國第一“殺手”!
這位“殺手”是典型的山東漢子,實干、熱情、誠懇。他在20年間,將一個集體積累不到13萬元的窮村子,發展成以生豬繁育、肉品加工、生物保健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資產近30億元。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31.8億元,利稅2億元,帶動農民增收6億元。過去的西老莊也更名為得利斯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范。
依靠優勢資源,在“吃”字上做文章
為了謀求大發展,1984年,鄭和平在膠東半島學習考察一圈以后,從眾多的發展經驗中認識到:農民最擅長的是農業,多發展些高效農業,搞些農副產品深加工,揚長避短,以農為本,是一條發展捷徑。因此他決定利用農業糧食資源的優勢及其與市場脫節的發展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和市場優勢。
一開始,鄭和平湊起近20萬元,辦起了西老莊歷史上第一個企業——面粉廠。設備是以分期付款方式購買的當時國內一流設備,經營方式是當時方圓百里最先進的,面粉質量也是當地一流的。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服務,面粉廠第二年便完成了產值500多萬元。
鄭和平沒有滿足于一時的成就,他說:“人嘴是個無底洞。”所以,他的下一步創業還是繼續在“吃”上做文章,他瞄準了肉制品。
當地盛產糧食,生豬資源豐富,原料新鮮,勞動力密集,下腳料處理途徑廣。鄭和平針對當時賣豬難的情況,就將豬肉變為冷藏肉,再分割賣出,豬肉銷售的渠道大大拓寬。鄭和平認準形勢,又建起了屠宰冷藏廠。
從消費者方便、快捷和需求的角度出發,他認真研究了豬體的結構和各部位的特征,并采集前人總結的精華,按照生豬各部位的作用進行了劃分,決定采取“分部位小分割、小包裝,分品種類別包裝”的方式。這種理念和作法為市場廣泛接受。冷藏廠當年實現利潤69萬元,奠定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低溫”制勝,敢為天下先
上世紀80年代末,市場盛行的是高溫腸。高溫肉產品進入的門檻低,產品技術含量少,獲利豐富,投資風險小,是一個比單純屠宰更誘人的行當。但是,一根細細的肉腸要用120度高溫殺菌,經過這樣的溫度,肉還有多少滋味、多少營養?
1988年5月,鄭和平到北京參加了一個西式肉食研討會,接連3天的研討會,鄭和平仿佛走進了現代肉食品的大觀園,五花八門,眼界大開。僅德國一個國家,肉制品就多達1500多種,那種鮮美的口感,是當時國內的火腿腸無法比擬的。向參展的外國同行一打聽,除配方、用料講究外,最重要的區別是:人家的肉制品用的是低溫處理方法。
國外同行告訴鄭和平:用低溫方法加工產品,不破壞肉類的纖維組織和營養成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肉類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談起當時中國國內流行于市場的高溫肉食品,一位外國技術人員尖刻地評價道:“高溫肉食品使肉的營養大量流失,口味產生變異,此種生產方式早已被先進國家所擯棄。如果眼看著消費者購得的產品與付出的貨幣不等值,卻不加以改變,這是不道德的!”
回山東后,鄭和平面臨嚴峻的選擇:繼續生產高溫肉制品,至少目前還可以比較穩當地賺錢;而徹底改弦更張生產低溫肉制品,在國內尚無先例,要冒很大的風險。
鄭和平是位有眼光、有膽識的人,在道路選擇上也是位敢為天下先的闖將。他決定排除萬難,生產低溫肉!
1989年,他從德國、荷蘭、瑞士等國家引進數套先進的加工設備,結合自己精心研制的工藝,建設了第一個生產基地,誕生了中國第一批“低溫肉制品”,它的名字叫“得利斯”,源于英文DELICIOUS的發音,意思是鮮美的、無與倫比的。
鄭和平帶領員工,結合中國人烹調和燒烤的飲食文化精髓,匠心獨具,他對加工工藝和配方進行了深入研究、修改和制作,使企業有了自己獨特的工藝和配方。運用這種工藝生產出來的火腿,不破壞肉類纖維組織和自然營養成分,徹底改變傳統的高溫烹調方式,將肉制品低溫成型蒸熟,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肉類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產品一上市,消費者立即被其細嫩鮮美的口味和豐富的營養傾倒,一時間得利斯火腿腸名聲大振。
為了解決生產、質量與市場矛盾,鄭和平決心縮短加工期到市場終端的時間,根據產品特點,確定了“市場到哪里,企業就辦到哪里,地產地銷”的基地型戰略,同時啟動“雙十工程”和“菜籃子百城工程”,即在山東省內建設十個原料基地后,又建成了濰坊得利斯、北京得利斯、內蒙古得利斯、長春得利斯、深圳得利斯等生產基地,并順利完成原料基地和銷售基地的建設。從而躋身于全國大型食品企業之林。
各地的“得利斯”,嚴格的管理和先進的工藝確保了產品質量,獲得市場熱烈認可,好評如潮。它的“低溫肉制品”榮獲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優秀獎、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推薦產品、全國最暢銷國產商品金橋獎等40多項國家級大獎,成為中國名牌產品。而鄭和平也成為“山東省農村科技大王”、“山東省首屆雙十大科技興企新聞人物”、“中國肉類科技十大杰出人物”。
狠抓產品源頭,創新不輟
為了提高民族素質,增強國人體魄,鄭和平開始從產品的源頭動腦筋,確保產品質量。他認為,肉制品的品質源于原料的品質,良種豬才能產出優良的成品肉。
為此,他帶領公司的相關技術人員,以中國著名傳統優良豬種“萊蕪黑”為基礎母本,統籌兼顧產肉性能和肉質性狀,運用現代生物分子標記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經過世代選育,生產出三系配套、四無雜交、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歐得萊”品牌豬,在保護“萊蕪黑”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實現了自主創新的目標。通過良種產業化推廣實踐證明,飼養“歐得萊”良種豬高產母系,實現了數量、質量和效益指標的優異結合。不僅明顯增產,而且品質大大提高。商品豬瘦肉率達到60%,解決了本土豬瘦肉率低、國外豬肉質差的問題,豬肉營養均衡、纖維細膩、肉味香醇。
為從源頭上保障肉類產品的安全與品質,鄭和平還帶領公司按照產業化、標準化的要求,全力建設年產500萬頭優質肉豬基地,打造集良種繁育、飼料生產、獸藥防疫、健康飼養、生豬屠宰、肉品加工、生物工程到內銷出口“一條龍”的綠色食品產業體系。
結合西方國家生豬屠宰的科學方式和經驗,鄭和平研制成功風味冷卻肉。同時從發達國家生豬屠宰線中選擇最科學的設備組成一條全新的生產線,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脈沖三點擊暈、臥式真空采血、立式蒸汽燙毛、縱向橫向桑拿按摩、氣體火焰瞬間二次滅菌、胴體三級檢疫、脫酸排毒24小時以上等現代技術進行生豬的現代化屠宰加工。經過這些改進,生產出的產品質地柔軟而有彈性、細嫩多汁、營養全面、新鮮、口感好,容易咀嚼,便于消化吸收。
1997年,當中國的保健品市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市場極不景氣時,鄭和平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以海狗為原料的系列生物保健食品生產基地。
鄭和平認準了海狗對人類健康的意義,抓住了海狗被允許限量捕殺以及其利用價值被發現并有成熟研究的時機,投入8000萬元,開發保健品這個全新的行業。
因為在北極圈生活的海狗具有極其強大的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其蘊藏在體內的物質和能量對人類的健康具有重大輔助作用。鄭和平的企業研發的北極神海狗油富含人體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修復血管、置換脂肪、維護免疫力平衡的主要功能。通過中華醫學會組織的北京協和、301、阜外等全國22家三級甲等醫院進行的臨床驗證,被列為“99世界養生大會指定產品”,是對生物產品發展的新貢獻。
2003年,鄭和平又帶領得利斯職工研制成功肉餅,并投資3億元,建立起15萬噸肉品加工項目。整套設備從發達國家引進,新產品采用“得利斯”風味冷卻肉制作,不含淀粉,在全封閉環境下,采取“無油煎炸”方式低溫加工而成。全面保持肉的纖維、蛋白及其它自然營養成分,賦予產品新鮮的色澤和口味,質地柔嫩有彈性,味美可口。該產品創造了可信賴的肉食消費新理念,是適應現代消費趨勢,增強國人體魄的新型營養健康肉食。
獨特經營理念的首創者
緣于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企業生存價值的發掘與設計,作為企業家,鄭和平不僅是一位“敢為天下先”的實業開拓者,也是得利斯獨特經營理念的首創者和集大成者。
鄭和平在公司建立起以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為領導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組建以營銷、開發、生產、財務、辦公五位一體為依托的現代管理架構,搭建了家業科技公司、食品科技公司、生物科技公司三大業務主體,推行垂直指導與矩陣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方式,不斷創造卓越績效。
鄭和平非常重視跟員工的溝通。他不僅樂于向員工表達自己關于企業經營和發展的一些想法,還鼓勵員工也這樣做。在鄭和平看來,企業要前進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而且必須要讓員工也理解這個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因此在每年召開的春節職工大會上,鄭和平都要強調企業發展的目標。他認為,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企業要始終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行知識的替換和更新。
講到得利斯的形象和產品定位,鄭和平指出:“它把我們所做的各項工作,哪怕是生產一根火腿、一塊漢堡肉都升華到了為‘增強國人體魄,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把‘改善中華民族飲食營養,攀登肉食科學高峰’確定為得利斯人的神圣職責,也是得利斯員工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他常常對職工們說:“我們絕不僅僅是為了賺幾塊錢,而是要把我們的聰明才智奉獻給中華民族崛起的大業。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為之奮斗、為之流汗、為之操勞、為之獻身,是得利斯每個員工值得自豪的最大光榮。”
村企合一的典范
一個村莊,一個企業,一個品牌,在數十年的發展中骨肉相連,難以割舍。西老莊索性更名為得利斯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范。
作為村企合一的典范,得利斯集團和得利斯村堅持走工業強村富民之路,目前,村里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實現了農民到工人的轉變。2005年,居民人均純收入8700元。
農田里長出來的農業龍頭企業,反哺農業是應有之義,得利斯集團更是舍得投資。集團公司根據村里統一規劃,為村民建起了二層標準化樓房;投資1200多萬元,對居民區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實現了通電、通暖、通有線電視等“八通”;同時綠化居民區街道8條,建花園8個,實現了“村在園中建,人在綠中行”;還對6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養老金制,五保老人由村集體供養。
生活富裕固然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而生活方式的轉變才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標志。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得利斯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當作一件大事常抓不懈。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在村里建起了綜合性的圖書室,沿街設有閱報欄、思想教育宣傳欄,經常開展普法、科技、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宣傳教育;此外,建起同樂宮、燈光球場、游泳池、禮堂,購進各類文體活動器材,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體育生活。
在鄭和平領導下,繪制的“建百億企業,創百年品牌”的宏偉目標,得利斯集團將著力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鏈條,形成年生產加工500萬頭豬的規模,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5億元,創社會效益10億元,并安排周邊村莊2萬名勞動力就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繼續發揮龍頭企業的強力帶動作用,全面拉動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把得利斯產品快速推向全球競爭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