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目標要求和指導方針。一年多來,各地根據自己的客觀實際,積極落實中央文件精神,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當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的不同,各地在新農村建設的進展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周邊的農村已經向“城鎮化”邁進,而中西部和邊遠地區的農村正在解決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設施問題。而有些地區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現代生活觀念的指導,使得新農村建設流于表面化的“新村”建設,甚至出現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對此,一些媒體和專家進行了披露和批評。為了了解目前中國農村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究竟處在怎樣的狀況,如何用科學手段對村莊進行較高水平的治理,記者專門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建設部村鎮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葉齊茂教授。
不是操之過急而是操之無方
當我們把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來后,葉教授表現出了出人意料的寬容和另一種急迫心情。
他說,對待過去一段時間里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批評,但只是說“不對”,那是消極的態度。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地提出新思路,轉變農村干部群眾的觀念,改革農村發展和建設管理體制,從技術上積極引導村莊整治和舊村改造。
葉教授說,那些讓農民集中建房上樓的地方可能常常是大城市的近郊區,提高那里的容積率是城市發展和土地市場決定的。如果確有對農民的補償不足,是會損害農民利益的。
但是,縱觀全國600萬個村莊,有多少村莊在“建新村”?恰恰相反,村民對黨的新農村建設方針寄予極大的希望,可是,一年多過去了,一些地方公共財政的陽光似乎還沒有照到他們的頭上;一些地方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口號還沒有真正落實。
近幾年來,葉教授考察了全國20多個省市的幾百個村莊,也考查了歐美澳等發達國家的鄉村。對目前中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狀況,他打了個比方:如果把全國的村莊合并為10個的話,那么,可以這樣描繪這10個村莊的人居環境:4個村沒有自來水,但其中3個村在豬圈或廁所旁打了一口井,供人們飲用;4個村莊下雨出不來;4個村莊路比房子墻角高;5個村莊夜里進不去;6個村莊沒有公共活動場所;7個村莊養著豬、牛、雞、兔、羊,其中5個村莊不宜人居;8個村莊沒有電腦或圖書室;9個村莊沒在防火上花一分錢;9個村莊還在使用傳統廁所;9個村莊仍然隨便找個地方把垃圾填埋了,其中7個村莊沒人負責垃圾處理;10個村莊都沒有消除蚊蠅、老鼠、蟑螂的設備和藥物;10個村莊都把臟水往外潑。
面對這樣的一種狀況,有些地方的村鎮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上確實有操之過急的現象,如盲目追求“城市化”,但更多的是“操之無方”,即弄不清究竟什么是新農村建設和從哪里開始新農村建設。
用科學手段規劃和整治農村
葉教授指出,按照“城市”標準改造農村不僅在經濟上不現實,而且與恢復鄉村環境、保護鄉村文化遺產都是背道而馳的。目前,就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目標的最迫切和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進行村莊整治,也就是追求以低成本投入、低資源消耗、不加重農民負擔的方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葉教授目前正在與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合作編纂《村莊環境整治辦法》手冊。他介紹說,村莊整治包括涉及農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生產生活最急需的基本整治項目和其他整治項目兩大類。基本整治項目包括安全與防災、給水工程設施、垃圾處理、糞便處理、排水工程設施、道路橋梁及交通安全設施。其他整治項目包括公共環境、坑塘河道、文化遺產保護、生活用能等。村莊整治應堅持基本整治項目優先的原則,重點保證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在此基礎上,可根據農民意愿、經濟條件,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結合實際開展公共環境整治、生活用能等其他整治項目。
他提出了村莊整治的六個原則和四個步驟。根據這些原則和步驟,首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緊急恢復那些因為私搭亂建和堆積垃圾而遭破壞的公共場所的原貌;第二、迅速維護生態敏感的水源保護區、河道溝渠、水塘、山坡、洼地的原始狀態;第三、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提高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水平;第四、盡可能在不拆不搬、只修不建、整舊為新的前提下,保護現存村莊的風貌。
北京市對村莊整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干凈、整潔、路暢、村綠、建制”。對此,葉教授解釋說:村莊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場所,我們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園打掃得干干凈凈呢?我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不可分離,我們為什么不像維護我們的家居一樣去維護自然環境呢?我們不一定非住到城里或住上樓房才算城鎮化,只要家里24小時有自來水,污水得到處理,垃圾有人收集,走起路來不崴腳、不泥、不摸黑,大家有個嘮嗑的地方,我們就算城鎮化了。如果在村里種上瓜果蔬菜,養上花鳥魚蟲,我們的城鎮化就高于城里了。我們的任何一個村莊都具有舉世無雙的自然和歷史的鄉村特征,為什么要去模仿鋼筋水泥筑造的城市環境呢?
“干凈、整潔、路暢、村綠、建制”的要求看似不高,但是,要真正做到首先需要轉變觀念,例如,改善居住環境就一定要“建新房”而不能整舊如新嗎?“硬化”等于“水泥化”嗎?村莊污水處理只能“集中”而不能分散嗎?垃圾只有“村收集”而不能“戶分類和收集”嗎?綠化只能“喬木化”,而不能喬灌草果蔬花并舉嗎?要“整潔”就一定要刷“白灰”而不能讓墻也綠起來?其實,我們面臨多種選擇。
(圖片攝影:葉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