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陳誠,字辭修,生于1898年,浙江青田人,1922年6月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5月黃埔軍校建立,陳誠被派為上校特別官佐,因勤勉廉潔,得到蔣介石賞識,后在東征和北伐諸役中,作戰(zhàn)勇敢,屢建戰(zhàn)功,1928年就被提升為中將警衛(wèi)司令。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陳受命參加淞滬會戰(zhàn),任第三戰(zhàn)區(qū)前敵總指揮(司令長官蔣介石自兼),1938年1月出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與副部長周恩來等合作共事。旋又任武漢衛(wèi)戍總司令、第九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湖北省政府主席,負保衛(wèi)武漢之全責,參加武漢會戰(zhàn)??箲?zhàn)勝利后,被晉升為一級上將,在黃埔系中地位僅次于蔣介石。蔣曾對人說過:“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p>
1948年底,蔣派從東北慘敗而返的陳誠出任臺灣省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為其最后退守臺灣做準備。陳主持臺灣軍政一年多,采取各種措施,整頓軍事、政治、經濟,如注重恢復農業(yè),扶植民營資本,改革幣制,整頓金融等,使臺灣局勢趨于穩(wěn)定。 1950年3月,陳出任“行政院長”,1954年3月,出任“副總統(tǒng)”,1957年10月,出任國民黨“副總裁”,成為臺灣名副其實的第二號人物。
陳主政期間,在經濟政策方面,提出了“以農業(yè)培植工業(yè)”、“以工業(yè)發(fā)展農業(yè)”的方針;在財政方面,強調以“開源”與“節(jié)流”為根本,整頓稅收,管制外匯,確立預決算制度等。其中對于穩(wěn)定局勢、發(fā)展臺灣農業(yè)及有關產業(yè)至關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通過“三七五減租”、“公地人領”、“耕者有其田”等,較好地解決了臺灣的土地問題。
對于解決農民土地問題,陳誠一直是較為熱心的。30年代初在江西,陳就提出過“限田”方案,擬由政府規(guī)定地主土地的限額,超出限額者由政府向地主贖買,然后以貸款方式賣給農民,以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他要求江西省政府率先做局部試驗,被當時的省主席熊式輝斷然拒絕。1940年,陳誠出任湖北省主席兼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又親自制訂了“新湖北建設計劃大綱”,并于1941年在其轄區(qū)內搞“二五減租”,扶植自耕農,逐步向“耕者有其田”過渡,但因職務調動和戰(zhàn)局變化,這次努力又告夭折。
1949年他接任臺灣省主席后,馬上排除各種阻力,實施土改方案。1949年3月,陳誠在臺灣省行政會議上宣布,“三七五減租”即將施行,民意機關是否代表民意,縣市長是否系革命的縣市長,皆以其對“三七五減租”的態(tài)度為一大測驗。他警告大地主:“僅顧及本身利益而剝削農民,將來會自食其果。”1952年11月,陳誠主持通過《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送交“立法院”審議,遭到“立法院”內保守勢力抵制,陳誠即以十分強硬的態(tài)度致函“立法院”,宣稱“行政院”提案中的七點原則絕不容改變,“此案勢在必行,任何阻礙與困難均在所不計?!痹谑Y介石的支持下,“立法院”終于通過了該條例,并規(guī)定自1953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臺灣土地改革得以實現(xiàn)。他所著的《臺灣土地改革紀要》一書被譯成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等國文字,成為一些國家實行土地改革的參考資料。
二
兩岸分裂,統(tǒng)一未成,所有愛國同胞均深感憂慮。從50年代中期起,中國共產黨力爭和平統(tǒng)一的構想日趨明確,提出愿意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歡迎包括蔣介石、陳誠在內的所有國民黨去臺人員回來。
1956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在會見有關人士時表示:如果臺灣回歸祖國,“一切可以照舊”,臺灣“現(xiàn)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臺灣可以派人來大陸看看,公開不好來可秘密來”。毛澤東還說:“臺灣只要與美斷絕關系,可派代表回來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本瓦@個問題,周恩來還做了具體的說明:蔣經國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協(xié)是理所當然的,蔣介石將來總要在中央安排。臺灣還是他們管,如果陳誠愿意做,蔣經國只好讓一下做副的。其實陳誠、蔣經國都是想干些事的,陳誠如果愿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義之下,蔣經國也可以到中央工作。周恩來還真誠地表示,如果目前臺灣方面有難處,我們可以等待,希望蔣氏父子和陳誠也拿出誠意來。并指示有關方面對蔣介石、陳誠等人的祖墳加以保護,對其尚在大陸的親屬注意照顧。
中共中央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影響到臺灣內部。這引起了美國政府的嚴重不安,為達到長期控制臺灣的目的,加緊了推行“兩個中國”的政策。但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也遭到蔣、陳等人的反對,雙方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有鑒于此,中共繼續(xù)通過不同渠道,采取各種辦法做爭取蔣、陳的工作,如委托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對臺灣當權派深具影響的張治中、傅作義多次致信蔣氏父子和陳誠,轉達中共對臺的方針和政策;請有關人士將“奉化廬墓依然,溪口花草無恙”的照片寄往臺灣;請統(tǒng)戰(zhàn)部門安排住在上海的蔣介石的內兄毛懋卿做浙江省政協(xié)委員,并要他們照顧蔣介石在浙江奉化的親屬和陳誠在浙江青田的姐姐。
這些工作對臺灣方面產生了影響,大陸和臺灣的關系有了相當?shù)倪M展。據(jù)有關人士透露,臺灣當局的一個重要負責人曾表示,他們不再派人到大陸“進行擾亂公共安寧和破壞地方秩序的事”。并說:“進一步派人到大陸去談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1961年下半年,美國邀請陳誠訪美,企圖在是否從金門、馬祖撤退的問題上離間蔣氏父子和陳誠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他們搞“兩個中國”的目的。中共方面決定以促進他們之間的團結來擊破美國“拉陳抑蔣”的陰謀。周恩來表示:“我們希望蔣介石、陳誠、蔣經國團結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彼J為陳誠“還有些民族氣節(jié),看來不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陳誠赴美前,周恩來請人提醒臺灣當局要加強內部團結,即蔣、陳、蔣的團結,把軍隊抓在手里,美國就不敢輕舉妄動了。周恩來聲明:只要他們一天能守住臺灣,不使它從中國分裂出去,那么,我們就不改變目前對他們的關系。希望他們不要過這條界。8月,陳誠訪美,美國國務院將1955年以來中美大使級談判的記錄拿給他看,想以此進行拉攏。陳誠看完后說:“中共拒絕美國一切建議,而堅持美艦隊及武裝力量退出臺灣的做法,不受奸詐,不圖近利,是泱泱大國風度?!标愓\還表示,他們也要向歷史做交代。
鑒于陳誠思想的發(fā)展,1963年初,中共方面請張治中、傅作義又致信陳誠做爭取工作,信中對比臺灣與美之關系和臺灣與大陸之關系,說明今日反臺者并非中共,實為美國,而支持臺灣者并非美國,實為中共。中共這樣做是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之不可侵犯性。談到對臺灣的政策時,信中除重述過去對臺灣回歸祖國后的建議外,并做了更具體的說明。概括起來就是1960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即已明確,毛澤東提出并由周恩來歸納的“一綱四目”?!耙痪V”,用張治中等的話來說,就是:只要臺灣回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八哪俊笔牵阂?、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tǒng)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二、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shù),悉由中央撥付;三、臺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并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xié)商決定,然后進行;四、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不久,周恩來又請有關人士轉告陳誠:臺灣回歸祖國以后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權利,除外交以外,軍隊、人事均可由臺灣朋友自己來管。周恩來表示過去送去的信件雖然是一些朋友個人寫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們個人在政府中擔負的工作可以變更,但對臺政策是不會改變的。
這個時期,中共通過不同渠道表達的和談誠意和提出的具體建議對臺灣當局深有影響。他們表示:只要一息尚存,決不會接受“兩個中國”。
1963年7月,陳誠因病提出辭職。中共方面獲悉此信息后,周恩來于9日約見張治中、傅作義商議此事。周恩來分析陳誠辭職不外三個原因:美國壓力、內部矛盾或真的有病。他說:“不管臺灣形勢如何,我們的政策是要老小合作?!蹦甑祝芏鱽碛衷趶V東會見準備去臺的有關人士,希望他們轉告陳誠及臺灣當局,美國正采取更多的實際行動,要把臺灣變成一個獨立政治單位。而國共兩黨可以在反對“兩個中國”問題上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我們不會因自己強大而不理臺灣,也不會因有困難而拿原則做交易。如果單從我們方面看,臺灣回歸祖國固然好,既然暫缺,那也無損于祖國的強大地位。我們是從民族大義出發(fā),從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出發(fā),今天祖國的四周邊界問題已解決,惟獨東南一隅尚未完滿,這個統(tǒng)一大業(yè)應該共同來完成。
這種至誠謀國的態(tài)度,對于去臺之初還曾高喊反共反攻的陳誠是有影響的,陳作為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二號人物,在臺柄政十五年,始終與蔣一道,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不為外人所惑,是值得肯定的。在反共這一點上,他的態(tài)度也不是毫無變化。1965年初,陳誠病危,3月2日,國民黨中央社播發(fā)了陳誠病危的公告,3月3日,陳已不能進食,他屏退醫(yī)生、護士之后,召長子陳履安至身前,口授遺言三條:
1.希望同志們一心一德,在總裁領導之下,完成國民革命大業(yè);
2.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國軍民,共此患難;
3.黨存俱存,務求內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為。
這66字遺言中既沒有提“反共”,也沒有提“反攻”。他向蔣進言:對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為外國動用臺灣兵力;不能信任美國;不能受日本愚弄等。國民黨中一些人想在陳誠的遺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的內容,陳誠夫人譚祥不同意,找到蔣介石,蔣介石同意不修改。
陳誠是一個有著復雜經歷、在中國現(xiàn)代有一定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于他的全面評價,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也非筆者這篇短文能夠承擔,在此只想指出的一點就是:陳在臺灣的所作所為,對于臺灣今日的安定、繁榮是有貢獻的,特別是堅持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立場,反對將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也算其晚年對歷史一種負責的交代,值得稱贊。
(摘編自《政壇高層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