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在懲治和預防商業賄賂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去年的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在工作報告中指出,對發生在建筑、金融、教育、醫藥衛生和政府采購領域的行賄犯罪建立檔案查詢系統,向社會提供查詢。
同年3月,北京豐臺區完成了商業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的全部錄入工作,即日便面向社會開放。據了解,商業行賄犯罪檔案收錄了自1997年至2005年以來豐臺區發生在建筑、金融、醫藥衛生、政府采購、教育等五個領域的個人行賄、單位行賄、向單位行賄、介紹賄賂案件。豐臺區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人介紹,如果市民查詢行賄犯罪情況,需要憑單位開具的介紹信,然后才能到檢察院查詢。

幾乎同時,鄭州市檢察機關向社會宣布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建立,任何人都可持有效證件申請查詢。鄭州市檢察院預防處負責人表示,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是指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依法判決有個人行賄罪、單位行賄罪、向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的個人和單位建立的行賄犯罪檔案。其內容范圍限定在1997年以來法院生效裁判認定構成犯罪,發生在建筑、金融、醫藥衛生和政府采購部門的個人行賄犯罪、單位行賄犯罪、向單位行賄犯罪、介紹賄賂犯罪等案件。查詢內容包括行賄人的個人情況、犯罪事實、判決結果等。
此前四川成都市錦江區法院曾經審理了一起單位行賄案,成都市某建筑公司項目經理馮某某被錦江區法院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在法院作出生效有罪判決、裁定后,馮某某的名字即刻被錄入行賄黑名單。馮某某是該查詢系統建立以來,進入四川“黑名單”的第一人。這意味著馮某某在一定時期將被限制進入本地區或者本行業建筑市場。
對行賄者采取此類措施,無疑加大了行賄的成本。行賄與受賄雖然“連體”,但它們卻有諸多的不同。受賄是“直接得利”,行賄是為了“間接得利”。受賄者有“不會曝光”的僥幸,但其“風險成本”卻一直很大,動輒是前途、榮譽甚至身家性命。而行賄則不然。行賄除了微不足道的“回報風險”,可以說是最安全、最輕松、最一本萬利的買賣。與“收益”比較,行賄的風險卻幾近為零。即使在一個事件中,對行賄、受賄的處罰輕重也是不同的。成本低收益高,難怪行賄者如過江之鯽,難怪行賄者膽子越來越大,攻擊性越來越強。把行賄者名單錄入“檔案查詢系統”,將對行賄行為產生震懾。因為這畢竟不是光彩的事,讓見不得人的行為“公之于眾”,其產生的“連鎖效應”無疑將是行賄者所額外必須承擔和考慮的“成本”。
“建立行賄‘黑名單’有利于預防同類犯罪發生?!比珖舜蟠碓S智慧說,“以往,有過行賄犯罪經歷的人,很可能再到招標單位去找突破口,‘黑名單’公開后,招標單位就可以從內部堵死這個缺口。另外,當前經濟交往中,最缺欠的就是社會信用體系。這樣的查詢系統能夠起到警示作用,幫助人們從經濟風險角度,對某個人作出客觀評價,有利于建立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p>
截至2006年底,全國各省級檢察院、83.1%的地級檢察院、45.2%的基層檢察院建立了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共錄入1997年以來5個領域的行賄犯罪案件2285件。共受理查詢申請7319次,涉及被查詢單位35172個,涉及被查詢個人23663人。其中有行賄犯罪記錄的130個單位、65名個人被行業主管(監管)部門按照法規和行業規定,給予包括取消投標資格、取消中標資格、降低信譽分、中止業務協作關系、剝離施工企業掛靠關系、清出市場等處理。
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何增科認為,檢察機關建立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是推動實施商業行賄資格刑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在懲治和預防商業賄賂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建立行賄犯罪檔案查詢工作表明,我國理論界和反腐敗專門機關對賄賂等腐敗犯罪的規律、特點的認識日益深化,提出的預防和打擊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p>
編輯: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