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正寫了一本好書:四卷本章回體小說《張居正》,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赫然名列第一。洋洋灑灑一百余萬言,寫盡了萬歷初年的波瀾動蕩,更寫盡了風起云涌中張居正悲壯的人生。
隆慶皇帝駕西后,身居次輔的張居正擠走首輔高拱成為萬歷朝一人之下的首輔。為了重振朝綱,開創萬歷新政,他置“為政不難,在不為難巨戶”的古訓于不顧,狠下辣手,實行“京察”,整飭吏治,清理財政,彈壓私學,使用雷霆手段,終于使一個連二百萬兩銀子都拿不出來的大明王朝,發展成為國富民晏,一片升平的萬歷盛世。
如此功臣,在他死后僅僅十個月,萬歷皇帝對他的清算開始了,而且無所不用其極:抄家、削墳、大兒子被逼自殺,另外兩個兒子革職充軍,家產充公,真正是家破人亡。
張居正以勇于任事、開創新風始,以尸骨未寒便遭清算終,不能不令人扼腕!
九泉之下的張居正也許會頓然了悟:吾之耿耿忠心,落得如此下場,皆因我雖然位極人臣,但終究還是一人之下!
此言不謬。張居正上任伊始,深知推行新政,沒有皇帝支持不行;皇帝年幼,皇后秉政,沒有皇后支持也不行。于是變著法贏得皇帝和皇后的信任。此時大太監馮保收受賄賂,向張居正推薦南京六品主事胡自皋出任兩淮鹽運使。此乃天下肥缺,人稱“三年鹽運使,百萬雪花銀”。而且胡自皋貪鄙成性,以鉆營媚上為能事,推薦如此官吏出任如此官職,斷沒有成行的道理。當戶部尚書提出這樣的疑問后,張居正緩緩地說:“用一個貪官,可以懲治千百萬貪官,這樣的官你能不用?”“為了國家大計,宮府之間免不了做些交易。”于是胡自皋走馬上任。
馮保何許人也,內宮秉筆太監,俗你“內相”,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得罪了他等于得罪皇帝一般。這樣,自身尚且難保,言及反腐豈不成了笑話!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使張居正穩坐首輔,呼風喚雨,實現自己輔佐一代明君的理想,連國舅爺的貪墨之行也嚴查不怠,毫無顧忌。
張居正找準了位置,但很快就模糊了自己的位置。萬歷皇帝長大以后,會花錢了,伸手向首輔要些零花錢,張居正斷然否決;皇帝要在一些省份開辦一些礦業以補貼宮中用度,張居正建議關閉;甚至萬歷皇帝與宮中的一個宮女私會,張居正也要親自起草“罪己詔”,頒行全國,讓皇帝的穢行昭示天下,以期萬歷帝能夠嚴于律己,勵精圖治,不為物役,不為色誘,成為一代有為明君。如此下來,張居正的下場也就在所難免了。
懲治腐敗,要在監督;監督之要,在于監督雙方的力量對比。有效的監督應當是強勢監督弱勢,讓監督者心無旁騖,不至于心有余悸,不至于縮手縮腳,不至于擔心秋后甚至即時算賬。張居正的悲劇在于,他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監督者,被監督者隨時都可以讓他身敗名裂。
當下類張居正者已經是鳳毛麟角,全國很少出現監督一把手的案例,足以讓我們深刻檢討。不是反腐戰士不慕古人,而是看到一些現實的教訓讓人氣餒,面對自己大氣都不敢出的被監督者,我們如何一展身手?■
圖:陸小弟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