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江蘇電視臺開播28集電視連續劇《霓虹燈下的哨兵》,電視劇開頭字幕第一行寫著,原著:沈西蒙、漠雁、呂興臣。7月26日,呂興臣家里收到了解放軍前線文工團寄來的2萬元稿費和50張VCD光盤,呂興臣86歲的妻子和4個子女激動得幾乎一夜沒睡,聚在一起把VCD光盤一連看了12集:“太棒了!44年了,老呂的名字終于上去了!老呂又活過來了!”

40年前,沈西蒙、漠雁、呂興臣共同創作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但該劇拍成電影后卻只署上了編劇沈西蒙一人的名字。當時的幾億電影觀眾以及后來幾億少年兒童電影觀眾都不知道在《霓》劇中曾有過呂興臣、漠雁的艱苦勞動,呂興臣不僅拿不到一分錢稿費,還被莫名其妙地下放到崇明島一個基層連隊。
“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故事
“南京路上好八連”原是一個極為普通的連隊,一分錢的故事,草鞋、針錢包,數不清的平凡故事,后來被一個有心人一一記在筆記本上,最后升華成了影響整整幾代人的大文章,這人就是呂興臣。此時,呂興臣在團機關當俱樂部主任,他兼任報社通訊員,時常挎著照相機沉在幾個連隊里。他把駐守在南京路上的幾個連隊比來比去,總覺得八連冒尖,可要說出些事跡來,卻又很平常,只是各項訓練成績突出,完成任務比較出色而已,但他還是瞄上了八連。
1957年,呂興臣前后花了個把月的時間,寫出了一篇通訊送到《解放日報》社。該報總編魏克明看到呂興臣的稿子后,眼前一亮:敵人曾預言上海是個黑色大染缸,現在10年下來了,八連在染料最濃的南京路上不但沒有被染黑,反而染得更紅了,把八連宣傳出去一定會產生很好的政治影響?!督夥湃請蟆芬浴渡砭郁[市一塵不染人們稱贊他們“南京路上好八連”》為題,率先報道了好八連的事跡。
文章在《解放日報》刊出后,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1958年3月23日,《解放軍報》以同樣標題刊出呂興臣的報道,這是向全軍推出的第一篇報道。此后,呂興臣又在《解放日報》發表了《針線包》、《行軍鍋》和《一分錢》等一系列講述好八連官兵優良作風的小故事。
1959年2月,《解放日報》總編魏克明建議把好八連的事跡寫成一篇大通訊,用“艱苦奮斗”這根主線統領全文。呂興臣寫出了1.7萬字的初稿,幾經修改,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以8500字的篇幅發表了呂興臣寫的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并同時配發了社論。
事后,《人民日報》等全國所有黨報黨刊都先后予以轉載。
1963年八一建軍節那天凌晨,徹夜未寐的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八連頌》:好八連,天下傳。為什么?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人敵!毛澤東的《八連頌》,使“好八連”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政治榮譽,為全國軍民學習“好八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授予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
八連被國防部命名后的一個月內,朱德、鄧小平、陳云、陳毅等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都紛紛題詞,特別是鄧小平的題詞不但充滿激情,而且出語驚人:“一貫保持光榮傳統的、保證走向共產主義的、集體的標兵——南京路上好八連萬歲!”一個國家領導人高呼一個連隊萬歲,這在黨史軍史上可以算是第一回。
鄧小平的題詞公開后,就有人把“南京路上好八連”稱作“萬歲連”,并流傳一時。現在上海老一輩人當中,仍有不少人習慣地稱八連為“萬歲連”。
南京軍區首長指示將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改成話劇由前線話劇團上演,由沈西蒙、漠雁、呂興臣三個人組成創作班子,劇本取名《霓虹燈下的哨兵》。
話劇《霓》的公演在全國引起轟動,當時編劇署名三人。周恩來總理指示:“將《霓》改成電影搬上銀幕,劇情一個字都不能改,演員一個不準換!”但電影銀幕上的編劇署名僅為沈西蒙一人,當時的幾億電影觀眾以及后來幾億少年兒童都不知道,在《霓》電影劇本中也有呂興臣、漠雁的艱苦勞動。外界有流言說,呂興臣“家庭成分”不好,也有流言說呂興臣犯了錯誤……所以不許其署名。
此后,沈西蒙當上了上海警備區副政委,而呂興臣,卻被莫名其妙地下放到崇明島一個基層連隊擔任文化干事,一直默默無聞,漠雁還干他的老本行——在前線話劇團任導演,漠雁也沒有去與沈西蒙爭名利。
呂興臣1984年11月21日去世,《解放日報》發布消息:“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作者、話劇《霓》的作者之一呂興臣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11月21日下午3點45分逝世,終年59歲……呂興臣同志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黨和部隊的新聞、文化事業奮斗了整整36年,他立場堅定,愛憎分明,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從不計較自己的名利、地位,贏得了人們的尊敬?!?/p>
2003年是《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40周年,2003年4月15日,《解放日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重新刊登呂興臣1959年7月23日在《解放日報》發表的8500字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在作者呂興臣的姓名上加了黑框。
1999年的第一場官司
1999年10月,作為建國50周年回顧經典故事片獻禮的《霓》劇發行了VCD,其包裝盒上的編劇卻仍為沈西蒙一人。《霓》劇的編劇之一呂興臣的兒女們坐不住了:老爸的署名權哪兒去了?于是一紙訴狀將上海電影制片廠及生產VCD的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銷毀VCD光盤,賠禮道歉,賠償稿費10萬元。呂興臣的兒女說:“我爸這輩子最光榮最值得驕傲的事就是寫了好八連、寫了《霓》劇?,F在發行的《霓》劇豈能與我父親一點關系都沒有?”
此案由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審理。庭審中,作為證人出示了一份證詞,沈西蒙不承認呂興臣是《霓》劇的編劇之一。
2000年8月24日,法院作出判決: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版演出的話劇《霓》的相關材料上看,該話劇編劇為“沈西蒙(執筆)、漠雁、呂興臣”,且沈西蒙證詞中也承認,“在劇本最后定稿后寫上呂興臣的名字”。國家文化部頒發的獎狀上亦寫明該話劇作者為上述3人。判決被告銷毀VCD視盤封套,賠償原告1萬元。一審判決后,被告沒有上訴。
2000年的第二場官司
第一個官司只解決了VCD公司銷毀產品、經濟賠償問題而未解決呂興臣在電影作品中的署名權問題。2000年9月28日,呂家子女委托律師再遞訴狀,狀告沈西蒙和上海電影制片廠:1964年1月,沈西蒙將《霓》話劇劇本改編成《霓》電影劇本,沈西蒙僅在《霓》電影劇本的內容提要中表明,該劇是根據同名話劇改編,而在電影作品中未表明該同名話劇的合作作者之一呂興臣的姓名。原告請求確認被告侵犯了呂興臣對《霓》電影劇本、電影作品依法所享有的表明原著作者身份的署名權。
呂家的代理律師朱妙春、游閩鍵認為:呂興臣不僅是《霓》話劇劇本的合作著作權人之一,而且呂對《霓》電影劇本也應享有著作權?!赌蕖冯娪皠”臼歉鶕芸偫淼闹甘緞撟鞯?,按照周總理的要求:“一句臺詞不能改,一個演員不準換!”因此,《霓》電影劇本和《霓》話劇劇本之間不存在著作權法律意義上的“獨創性”,《霓》電影劇本是《霓》話劇劇本的“復制品”,兩個劇本的故事情節完全相同,其語言風格、內涵、立意都未作改動,只是在人物語言上作了微調,呂興臣和漠雁顯然也是《霓》電影劇本的著作權人。上影廠拍攝的《霓》影片中編劇只署沈西蒙一個人的名字,這侵犯了呂興臣和漠雁依法享有的《霓》電影劇本的著作權。
法院審理中途,80多歲的沈西蒙突然提出要反訴呂興臣,此案中止審理。
2001年的第三場官司
2001年3月18日,現已80多歲的沈西蒙向上海第一中級法院遞交訴狀,請求確認40年前呂興臣在話劇《霓》上的署名是一個錯誤。
但沈西蒙前后的說法有矛盾。往前推十年,1991年沈西蒙在《沈西蒙劇作選》一書中所作的序言:“……又叫我到上海南京路上好八連當兵四十天。一天,上海警備區王必成司令找我吃便飯。席間,他板著臉說:‘你要留下買路錢’。我發愣,他接著說,你在我這里當兵,我就要抓你的差──寫個好八連的戲!我知道他的話像命令,不能違。剛好,上警(上海警備區)的老記者呂興臣同志,他是隨八連部隊同步進入上海市的。他寫了個關于八連的長篇報道,文中寫了八連大大小小好幾十個事跡故事。好八連的生活是《霓虹燈下的哨兵》劇本的基礎,那老呂的好八連的報道對《霓》劇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材料。初稿是在蘇州脫手,接著‘前話’(前線話劇團)導演漠雁也投入,三個人日夜切磋、‘打鐵’、‘炮轟’……”

原《霓》劇3位作者之一的漠雁也于2001年4月30日給呂興臣的女兒寫來親筆信:“呂興臣是《霓》劇的作者之一。理由是他帶領作者沈西蒙、漠雁一起去好八連體驗生活,之后又在南京漠雁家與沈西蒙、漠雁一起用一個多月時間討論出詳細提綱。由漠雁根據記錄寫出一萬多字的提綱稿子,后由沈西蒙根據提綱在蘇州裕社寫成初稿。《霓》劇是以當年攻進上海的解放軍為歷史背景、依據,呂興臣寫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通訊,道出了駐守大城市,身居鬧市一塵不染的革命精神,當然對《霓》的劇本起了很大作用……”一級戰斗英雄、原江蘇軍區副司令員劉奎基在任上海守備團團長的時候主管好八連,他說,呂興臣是寫好八連故事的第一功臣。“呂興臣經常深入第一線,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寫了幾十篇好八連的文章。沈西蒙、漠雁在好八連幾十天,跑前跑后的也全是呂興臣。寫話劇本子他們三人各有所長,缺一不可。從話劇到電影,劇情沒變,人物沒變,只是布景變了變,就像周總理所要求的,一句臺詞沒改,一個演員沒換。怎么會寫好八連報道時是呂興臣,搞話劇時是他們3個人,搞成電影后就把呂興臣的名字抹得蹤跡全無了呢?這不公平!”
此間,2001年6月,在上海大劇院重演話劇《霓》,場場爆滿。后又到北京巡演,也是場場爆滿。新的《霓》劇編劇署名為沈西蒙、漠雁、呂興臣,劇組向呂興臣家屬支付了稿費。
2001年9月19日,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沈西蒙敗訴。法庭認為,沈西蒙提供的證據,均系時隔40年后所作的書面證人證言,這些證據不足以推翻當時形成的作者為3人的書證的證明效力。
2001年9月30日,沈西蒙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到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法院幾經去醫院和沈西蒙談話后,2003年6月18日,呂興臣家人收到了經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后下達的終審判決書:維持原判,駁回上訴。
圓滿的結局
緊接著,呂家狀告上海電影制片廠要求電影作品中署名的案件恢復審理,法院認為,被告上影廠將話劇《霓》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后,在影片片首未署原作品作者呂興臣的姓名。由于該影片攝制發行時,我國著作權法尚未頒布,當時的法律法規對此未作規定,故本院對此問題不作處理。呂家對這個判決不服,深表無奈。
2006年4月28日,沈西蒙去世。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對沈西蒙予以高度評價:“沈西蒙是中國電影界非常出色的藝術家,由他共同編劇的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曾在全國引起轟動,隨后他又參加了該劇同名電影的改編工作,電影上映后又一次在全國引起轟動,一個劇作家能同時把握好話劇和電影的藝術手法,讓同一題材的作品都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是不多見的。”
2006年7月開機,前線文工團(原前線話劇團)、上海文廣集團、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制作,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成28集電視連續劇,起初的廣告宣傳冊上只有現任編劇的名字,漏掉了原話劇作者的名字。
呂興臣家屬找到了前線文工團,前線文工團團長熱情接待,承認是他們搞錯了,“呂興臣是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作者,是這部話劇的編劇之一,是功臣”,前線文工團當場和呂興臣家屬簽約,談妥了著作權的有關使用事項。同時,前線文工團也給沈西蒙和漠雁的家屬各送去2萬元稿費,漠雁目前身體狀況不佳。
朱妙春、游閩鍵律師甚是感慨,認為前線文工團不受錯誤判決影響,恢復歷史原貌,尊重客觀史實,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的三個原創作者一個不落地署在電視劇片頭,并主動向每位作者支付2萬元稿費,這是尊重國家法律、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作者智力勞動成果的體現。就這一點來說,上海電影制片廠做得還是比較被動,我們希望能早日看到上海電影制片廠糾正歷史錯誤的勇氣和大度?!?/p>
編輯:靳偉華